浅析古代诗人与“丧文化”

2018-10-19 18:51仝婧一
智富时代 2018年9期
关键词:丧文化诗作

仝婧一

【摘 要】“丧文化”的突然火爆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现象并不是空穴来风,它反映了现代大多数青年人普遍存在的现象及处境。若要追溯“丧文化”的源头,这其实不是当代才出现并流行的,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一大批诗人,他们或与当权者政见不合,仕途未展;或才高遭妒,穷困潦倒。他们与他们所写的诗作无比体现着“丧文化”的特点。

【关键词】“丧文化”;古代诗人;诗作

近年来,丧文化突然异常火爆,不少人认为”丧“可以登顶年度汉字。任何突然火爆的现象都并不是没来由的,”丧“于现今是一个新词,但其蕴含的意义却并不新鲜,哪里有消极哪里就有丧,哪里有绝望哪里就有丧,哪里有负能量哪里就有丧。

“丧文化”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萧子扬等 2017:3)。通俗一点来说,“丧文化“即遇到压力和挫折,感情郁闷,消极悲观,漫无目的,觉得人生毫无希望,这种现象自古有之。別看那几位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的诗人,他们也都曾失意过,失败过,潦倒过。

屈原身为楚国贵族,才华出众,受楚怀王重用,遭同僚妒忌。在谗言蛊惑之下,皇帝不再信任和重用他,甚至将他贬到了边远的基层。于是,朝政日非、外交失利、战略失策,国家危机。大环境的日益恶化,加上个人遭到排挤,屈原终于在流放地汨罗江自杀而亡。他曾得意,但最终失意,这种巨大而沉痛的打击令他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怀石自沉汨罗江,也可称得上是中国诗人中自杀的第一人。

卢照邻天资聪颖,获得赏识,一度提拔,一直到都尉。但他患了“风疾”(小儿麻痹症或痳疯病),因此不得不退职。虽然他还试图做门客,但后来因他的病情加重,双脚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他买了几十亩地来养老,但最终因为政治上的失意和长期病痛的折磨,终于自投颍水而死。其著《五悲文》以自明——悲才难,悲穷道,悲昔游,悲今日,悲人生。“悲”的程度层层加深,“一翻一覆兮如掌,一生一死兮若轮。不有大圣,谁起大悲?”字里行间中都体现出诗人的“丧”之深,“悲”之切。

《锦瑟》是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这首诗与李商隐年轻时期卷入当时政坛牛李党争的一段生活经历有关。联系李商隐的人生经历与坎坷的命运遭遇,这首诗是“自伤身世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他写于生命行将结束前的比较困顿的岁月。李商隐此时的回忆是在重温往日的一些美好,也是在体味过去的有些不幸;在慰藉孤苦的心灵的同时,也是慨叹人生的无常与无奈,语气中充满了悲切与苦楚。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因此,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的诗作以沉郁顿挫的风格闻名,代表作有《登高》等。以《登高》为例,这是五十六岁的杜甫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而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在夔州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依旧抱恙。“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不难看出,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原先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杜甫自己的一生也正是坎坷不断,忧国忧民,无可奈何,充满绝望的”丧“体现在他的诗中,最终,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纵观古代诗坛,一大批命运不济的诗人纷纷出现。他们或与屡遭流放,壮志难酬;或一生不展,困顿失意。但也有些诗人在农家田园生活中找到了他们心灵的皈依。“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是孟浩然在归隐田园时所写下的诗,看似平淡恬静,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选择归隐,也是消极避世的作法,是“丧”的一种体现。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另外一位山水田园派大诗人陶渊明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诗人。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的诗文语言虽清新自然,行文虽质朴,但他选择成为一个隐士的做法也无不体现着“消极避世”的思想,同时也参杂着虚无的“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

在古代,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许多,举其中几例意在体现“丧文化”的历史早可追溯至古代,并在几千年后的当今社会依然存在。

猜你喜欢
丧文化诗作
梁潮诗作《水里边》·源清书法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
“丧文化”无需过忧但要重视
如何看待“丧文化”?
“丧文化”不丧, 是年轻人宣泄情绪、对抗焦虑的新武器?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金代女性作家及其诗作考略
“丧文化”,不必过敏不可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