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兴趣是学生认识不同事物,参与各项教学活动的主观倾向。田径教学作为教育项目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课程,是提升学生身体机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管理观念的重要内容。将兴趣教学合理的引进到田径教学项目中,可以提升学生体育训练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课堂参与积极性,为学生身体机能与心理机能协调发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教学原则;方案设计;奖惩机制
田径兴趣体育教学的实质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的内容以及教育工具等组织课堂教学,克服机械式教学的枯燥性,提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兴趣的教育模式。现阶段,终身体育理念逐步深入发展,倡导国民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应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中,尤其在体育训练课程中,应注意课堂实践效果,为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树立提供基础。
1 在田径项目教育中开展兴趣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教学作用
1.1 在田径项目教育中开展兴趣教学的理论基础
关于兴趣教学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其中较为系统和出名的有赫尔巴特与杜威。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心理上的积极活动,它是人的意识的内在动力。具体地说兴趣是主动、个性和智力发展的驱动力。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兴趣分为注意、期待、要求和行动四个兴趣表现形式。杜威从兴趣与训练的角度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把对兴趣的训练分为机械训练和智能训练,他认为教育中要加强间接兴趣和智能训练。不同的是赫尔巴特是兴趣养成论者,而杜威则是兴趣生成论者。
1.2 基于兴趣导向的田径课程实践教学作用
1.2.1 激发学生参与田径训練的主动性
田径运动是高中体育必修内容,也是高中体育教学难点之一。对于田径训练,学生大多数感觉枯燥,很难主动地参与进去。兴趣教学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喜闻乐见,更主动地参与进来。例如,对于短跑训练,可以采用“长蛇”游戏,不同的学生相互追逐,达到训练效果。
1.2.2 提升学生的田径技能
田径训练属于技巧性很强的项目之一,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讲授——示范——练习的模式很难使学生学习到位。兴趣教学可以采取一些更加形象的手段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田径项目的真谛与技巧。例如,学习“铅球”这一节的时候,老师通过优秀运动员的视频,借助视像分析系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铅球出手、投掷到运行的各个环节细节。
1.2.3 增强学生的心理机能
任何一项运动都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状态,如果运动员心理压力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对田径成绩产生影响,甚至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些心理因素包括抗压能力、关注能力等。田径运动属于非肢体对抗性运动,对于运动成绩测评总是伴随着激烈竞争。
1.2.4 兴趣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被动注意
在田径教学项目中开展兴趣教学,按照教学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直接兴趣教学项目与间接兴趣教学项目。直接的教育项目包括田径游戏、模拟比赛以及拓展训练等;间接兴趣教学项目包括观看田径比赛视频、对项目内容进行探究教学等。通过兴趣教学中的机械训练、拓展训练,不仅能够够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还可以通过被动注意的增强,保证田径教育的实践效果。
2 在田径教学中开展兴趣活动的主要原则
当前阶段,在学校中通过学生兴趣的引导使其更加专注于体育锻炼课程,不仅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加强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还是贯彻终身体育精神的关键。部分教育学者认为学生如果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培养出体育锻炼的习惯、意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健康管理观念,使其在工作时期也能保证一定量的锻炼。
2.1 新颖性原则
学生对简单、枯燥、重复类的体育活动通常没有足够的耐性,在关注度上也有所不足。因此在田径教育课程中要注意新颖性原则,通过形式多样的田径活动,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常见的活动类型包括两人三足、短程接力等活动。将传统的田径项目改造成为更具趣味性、创新性的体育活动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田径训练当中。
2.2 挑战性原则
体育教学的挑战性是影响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因素,具备一定挑战性的内容,可以激励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在开展兴趣教学时,适当融入一些挑战性的因素,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外在的动力。实质上来讲,基于学生兴趣开展的实践教学属于一种间接的、目的性较强、具备一定难度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调节课程内容难度来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取得胜利的结果或遭遇一定的挫折。与此同时,具备一定难度的田径项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使学生更加努力。
2.3 确保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学生进行田径锻炼的主观感知,只有保证学生对课程具备较强的注意力,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度。教师应该在开展田径项目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引导,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一步保证兴趣教学的实践效果。
2.4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相较于机械式、填鸭式的教导模式,兴趣教育注重学生主体的地位,在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提升学生对体育项目的探索欲望,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还可以保证田径教学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在实际的体育课程中,应该通过多样化、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设置,保证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探知欲。
2.5 即刻体验原则
田径教学除了要对学生的体育意识、技能、习惯进行培养外,学生即可体验感也较为重要。这里的即刻体验指的是学生进行体育训练准备期、过程中、结束后产生的愉悦感。田径训练时,应该让学生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理,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精神,从而将正确的精神贯穿于田径训练始终。
3 提升兴趣教学在田径课程中实践效果的有效举措
3.1 转变田径教学的观念,对兴趣课程进行全面认识
美国从事心理学教育的专家布鲁纳认为,学生最好学习动力在于所学内容的内在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先天能力,同时,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可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外部环境或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可以促进学生在长期活动中对学习内容形成兴趣习惯,而短期的兴趣也可以通过不断引导转化为一项长期甚至是终身的兴趣。当前阶段,学生在进行田径训练之前,对田径活动的实际认知不全面,不了解体育活动对健康管理的实际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评价环节、课外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合理的引导教学,提升学生对田径项目的兴趣。体育教师的教学语言、肢体动作、授課情绪等都会对学生的主观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课程结构的设计、活动的组织形式、阶段性教学目标等也会影响田径体育的教学效果。特拉费斯曾说过:“教学实质上是一种艺术表演的独特形式,但它区别于其他形式,主要是由教师与观看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运用技巧性、新颖性、和谐性的授课技巧,展示田径教学的特点。如,在教授前翻滚动作时,教师可以设计谜语:两手全力撑,两脚快速蹬,团身如圆滚,展身似雄鹰。利用谜语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
3.2 通过合理的田径教学方案设计,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大部分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较为好动,对教师指令的执行能力不高。如果只是按照动作讲解、肢体示范等流程进行,学生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教师的目的,显得体育课程枯燥、无味,达不到预定的训练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特点,对田径课的不同环节进行趣味性设计,一环扣一环,在提升学生专注程度的基础上,保证教育效果。如,在设计短跑课程时,可以通过模拟竞赛的形式,教授学生专门的短跑起步动作、跑步姿势以及赛后的动作调整等,根据比赛实际情况,对不同选手的动作进行讲解,在传授短跑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点评,引发学生共鸣,实现田径课程的教育目标。与此同时,教师应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田径教学形式,首先要丰富专业的教学知识,引进先进的田径兴趣教学理念,将田径兴趣活动作为学生体育训练的延伸,注重日常练习;其次,在课堂教学、课外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专业的教学名词转化为学生易懂的词汇,使学生能够尽快的掌握田径技巧、知识,提升身体健康机能。
3.3 充分利用田径教学的工具,吸引学生的关注度
部分学生在进行田径教育活动前,没有相关的经验,对专业体育训练的知识掌握不全面。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工具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关注度。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是人类的自然天性,也是学生进行田径课程学习的内在动力。通常情况下,探究行为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即通过感官进行探究、利用动作进行探究以及语言探究等。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升学生的田径课程效果:首先,利用学生的感官来提升课程的体验感。在实际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动作演示、技巧示范等行为,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了解田径项目的基础知识。然后教师通过教学工具,如跨栏、指挥哨等,设置教学指令;其次,教师在示范完成后,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行为,用肢体动作进行记忆,教师可以通过指令纠正学生的动作。同时,在学生的日常练习过程中,可以利用模拟比赛、小组竞赛、团体活动等形式,加深学生的参与度。体育课程使用的道具、指令、伴奏音乐等属于课程的辅助工具,可以吸引学生的被动注意,提升田径教学、训练的实际效果,教师在课程中应充分了解教具的使用方式,辅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田径技巧与专业知识。
3.4 对课程结构进行科学设计,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
体育教师在课程中除了要吸引学生的主观关注度外,同时也要通过合理的课程结构吸引学生的被动注意力。被动的注意实质上是人的一种反射本能,个体为了达成某一目的需要将注意力投放在另一项事物或行为上。如,学生为了获得表彰参加长跑项目;为了达成教师的要求参与体育活动;为了达成自身的学习目标而努力的在体育项目中得到名次等都属于被动注意。学生的注意与兴趣通常为因果关系,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课程结构,科学搭配情景、体验、探究、案例、游戏等教学模式,采用不同的变速跑、追逐游戏、弯道跑等田径项目形式,改变单一的跑步训练模式。同时,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在课程结束后对活动小组及成员进行客观点评,设置不同的训练、游戏等级,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表现相对较差的小组以鼓励为主,提升整体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兴趣。
4 结语
田径体育训练相较于其他的体育项目,由于形式较为单一、训练内容重复性较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低。以兴趣为基础,进行田径项目的训练,采用形式多样的课程结构与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参与性,还能够通过被动注意的增强,提升实际田径训练的效果,实现田径教学的实际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元昊.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不同田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情景兴趣的效果研究[J].田径,2017(4);
[2]谭周扬,黄丽萍.新课改背景下趣味田径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7,38(2);
[3]吴冰.探析激励理论在普通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的运用[J].青少年体育,2016(2);
[4]王远超.趣味田径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7(33);
[5]陈维富,张长礼.新时期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田径教学训练中的应用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6).
作者简介
文兰颖(1976-),女,河南洛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田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