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做好特殊群体的职业指导工作

2018-10-19 01:45郑静
戏剧之家 2018年21期
关键词:特殊群体职业指导毕业生

郑静

【摘 要】高校“双困”毕业生是具有家庭和就业困难的特殊群体,在就业竞争日益剧烈、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需要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助推“双困”毕业生就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定生涯目标;增强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做好资助工作,提供经济支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塑造积极的就业心态;加强职业指导,建立帮扶机制。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个人的综合力量,保障高校“双困”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特殊群体;“双困”毕业生;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1-0160-02

一般而言,高校“双困”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且存在就业困难的特殊毕业生,甚至有些还伴随心理问题。在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强调,要“加强困难群体帮扶,对困难群体毕业生实行‘一生一策动态帮扶,配齐配强专兼职就业指导教师。”[1]现阶段,随着每年高校毕业生人生的增长,“双困”生人数也随之增长,做好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指导工作意义重大。

一、高校“双困”毕业生的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未能树立正确的职业取向。“双困”毕业生大都来自农村家庭或者城市低收入家庭,父母受教育水平低,家庭亲朋好友等对于大学缺乏认识与了解,对于大学生生活如何渡过、如何培养能力、如何选择工作岗位等缺乏了解。家庭因素导致“双困”毕业生缺乏来自家庭的支持与引导,仅凭自身摸索与努力,效果并不理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但到了大学阶段,“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社会,对于职业,缺乏接触与了解。不少同学入学之初,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到位,认为学习好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应该是毕业应该考虑的事情。因此,到毕业求职阶段,不少同学职业取向盲目,不知如何选择符合个人兴趣、爱好的岗位。

(二)缺乏过硬的职业技能,限制求职岗位的选择。高校“双困”毕业生职业技能的缺乏,包括求职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等方面,这些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多数“双困”生,家庭条件不富裕,从小只接受基本的学校教育,未参加课外培训班、艺术班等培养兴趣爱好,拓展综合素质。因此,性格较为内向,不善与人交流沟通,不善表达、展示自己。二是由于自卑、缺乏自信的原因,他们在平时的大学生活中,未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协调组织能力、管理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较弱,而这些正是考官在求职面试中最为关注的能力,表现一般的贫困生生往往较难胜出。

(三)求职观念较为落后,多数求稳。多数“双困”生在职业选择,注重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等职位,即使某些岗位竞争非常激烈,获胜的希望较小,也无法动摇他们的决心。因为他们来自偏远地区或者贫困家庭,顺利完成学业已非常不易,还承担着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因此,他们中大多数人对大城市、大公司、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等较青睐,而偏远地区、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私企、民企小公司等无人问津。在“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今天,开放化的市场环境,很多的招聘基本同时进行,“双困”生们聚集在竞争较为激烈、对应聘者要求高的岗位时,也就错失了其他单位的招聘,减少了求职的机会,降低了顺利就业的概率。

二、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助推“双困”毕业生就业

(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定生涯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职业生活的历程,包括职业的维持与变更、职务升迁与职位的变动等,它是个体职业发展的整体“路线图”。”[2]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期,树立生涯规划意识,不仅有助于探索适合自身的职业,也有助于明确未来努力的方向,制定发展的计划,朝着职业目标努力。“双困”生们应在低年级树立生涯规划意识,并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等课程教学内容,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图”。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考虑未来职业的选择,可进行霍兰德职业倾向(兴趣)测验等了解自身兴趣与职业的匹配,并通過寒暑假,到相应单位实习、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职业,不断进行尝试,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二)增强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当前用人单位不仅考察毕业生的学业成绩,而且更看重他们的综合素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自卑心理,较为害羞、内向,上大学后,应有意识地改变自己,比如积极竞选班委、学生会、社团等,参与演讲、征文、歌唱、运动会等多种文体活动,利用学生干部身份,积极为同学服务,加强与同学之间的沟通,提升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虽然贫困生参加这些竞选或者课外活动,出彩的机会较少,但是每次参加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提升,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三)做好资助工作,提供经济支持。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在简历制作、打印、购买面试服装、报名费、交通费、食宿费等方面开销往往花费数千元。而不少“双困”生一般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生活水平不高,很多同学学费通过助学贷款,平时生活费则靠兼职等途径获取。经济条件限制了“双困”生们的就业投入,低投入很难获得高产出,因此,不少贫困生因外在包装简单、面试距离远花费较高等错失机。高校虽然已建立了系统的“奖、助、贷、勤、免、补”等资助体系,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高校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为贫困生解决困难,减少就业阻力。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塑造积极的就业心态。家庭经济困难使得贫困生们普遍存在自卑、急躁、不自信等不良心理,心理压力较大。平时不善与人沟通,不积极参加学校活动,较封闭、内向等。由于在校时锻炼较少,等毕业求职面试时,更是无法大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怯场现象在所难免。改变自卑的心理,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需要调动多方的力量。比如建立心理健康四级预警机制,成立学校领导、各二级学院领导、心理辅导员、心理委员四级机制,定期排查贫困生心理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防止问题恶化。此外,还要充分调动学校心理咨询教师的作用,在毕业季专门开始“就业心理”辅导讲座,分析常见的就业不良心理及调适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终塑造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

(五)加强职业指导,建立帮扶机制。落实“一生一策”动态帮扶制度,需要建立“双困”生帮扶机制。了解每位“双困”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优势与短处、择业倾向等,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一对一指导与帮助。建立帮扶机制,不仅要充分发挥职业指导教师的作用,运用人职匹配理论、平衡单法等职业指导方法帮助“双困”生顺利实现就业;还要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示范作用,把那些综合能力强,快速找到心仪工作的同学帮助“双困”生,用先进带动落后,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朋辈间的作用有时比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更有效果。

高校“双困”毕业生是存在家庭和困难双重困难的群体,在高校毕业生中,属于特殊群体。做好这一群体的职业指导工作,需要工作人员更有耐心、更加细心,调动高校、社会、家庭及个人的力量,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在实际生活中,特殊群体人员范围广,数量大,每类群体都有自身的缺陷与优势,因此,职业指导人员要扬长避短,充分运用自身所学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www.ncss.org.cn/zx/jydt/jyxsfx/293907.shtml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特殊群体职业指导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迟开的花朵也能飘香
最“叛逆”的毕业生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
加大职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