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与日常

2018-10-19 01:45李梦雅
戏剧之家 2018年21期
关键词:诗意

李梦雅

【摘 要】吕楠的三部曲之一——《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用109张照片展现了西藏农民生活的点点滴滴,诗意且庄严。从影像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影像语言富有他独有的风格,黑白影调、构图严谨、画面细腻且稳重;内容表达上,摒弃神秘化,将平常的日常用诗意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描绘出一幅自然、纯净的西藏,展现了一群真诚、善良、朴质的西藏农民。

【关键词】日常;庄严;诗意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1-0114-02

吕楠,我们很少能在网上找到他本人的照片,神秘且低调。只有从别人的评价中获取一些信息,当代纪实摄影的“标杆性人物”、“地下”摄影师、纯粹的摄影师,这些抽象性式的语言,让人更想去了解,去深入研究。摄影作品是摄影师的灵魂,是他内心世界的展现,所以他本人的性格、追求决定了作品的特点、深度和内涵,吕楠的《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正是这样。“西藏”在摄影中不再是地域,而更多是元素和意象,太多的人将它的形象单一化和神秘化,而吕楠带着虔诚且平静的心态去捕捉西藏,抛开一切的固有观念去真实表现那里人民的日常生活。我们在影像中能看到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但也能感受不一样的情怀与信念,日常而不平常、庄严而不俗套,日常与庄严看似不协调的词语在这部影集中和谐地存在。

一、影像语言的表达

(一)外在表达

1.画面。画面整体感觉单纯且稳重,朴实而不华丽,尤其是在远景或全景中尤为明显。吕楠并没有选用奇特的视角与角度,去渲染西藏的一种神秘感,选用眼睛真实看到角度、构图来拍摄,很平常也很简单,但却真实也更庄严,更加符合西藏人的单纯与朴素。

照片中的地平线将画面一分为二,耕地所形成的线条使得整个画面具有动感韵律,却不张扬。两个人物分别位于视觉中心点,并且在一条水平线上,动作自然不夸张,因而真实。这张照片没有突出任何一个主体,平稳、协调。

画面中近处是两个一高一矮的小男孩在用原始的道具耕地,远处的车开过溅起的灰尘让孩子迷了眼。人物依旧是在画面的水平中间部分,从左到右的高度递减构成了对角线,远处的车使得原本左重右轻的画面变得平衡 。

画面中的情绪控制力很强,是一种“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感觉。西藏农民的生活是单调而重复的,大喜大悲之时,他们表现出的是隐忍心中,这是个人性格原因抑或者是民族表达情感方式的特点。吕楠抓住这一特点,用镜头有节制地捕捉情感,不是悲欢离合,没有强烈冲突,而是呈现出一种安详、平静的状态。

孩子们在土地上跳绳,大家是愉悦的,是开心的,吕楠并没有用近景去扑捉这样快乐的气氛,而是选择了全景,因此人物的表情并不是能很清晰得看到,快乐的因素因此被制约,我们感受到的是人的欢乐和自然和谐的气氛。

这是一对母子,母亲得知了女儿的左眼已经失明,正在默默伤心。在画面中,她并没有哭泣,神情哀伤,和小女孩純真、懵懂的表情形成了对比,让人顿觉伤感和难过。“最痛的是说不出的痛”,看似平静之下,内心是有多大的悲痛,这样的情绪表达带给观者的是更加强大的震撼力。

2.人物。影集中的人物是西藏的农民,老人、大人与小孩,他们未施粉黛,也没有全部穿着民族特色服饰,大部分都没有直视镜头,也没有可以摆拍。照片中的人物数量都不是很多,几乎没有大场面的热闹场景。一是因为西藏农民的数量本就不多,人口也不密集,二是因为展现的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一个场景中存在人本就不多。人物在画面中都保持了完整性,被均匀分布开来,各自联系有各自独立,非常和谐与协调。他们的肢体或神情自然不造作,生动却不夸张。人物可以说是这类影集的精髓所在,作者所拍摄到的他们所呈现出的状态,会深刻影响到观赏者的感受。在这部影集中,我感受到了宁静、安详的氛围,质朴、善良的农民,劳作与生活的原始的本质回归。

3.构图。在这部影集中,拍摄在土地上劳作的照片,大量使用了水平线构图,地平线几乎是将画面分割成一半,有着自然得延伸感。有一些使用了对角线构图,极具动感与延伸的效果。劳作时候的动与身后山川的静,动静结合,富有张力,展现出劳作的生机。整体构图中,景别选择大多是近景和全景,背景简单,人物突出。

4.影调。影集的全部照片使用黑白摄影,色彩能给人们展示景物的本来面目,而黑白照片却能通过纯粹的力量,引导人们去体会和感受摄影师的想法。同样的内容没有了颜色会迫使我们去关注画面本身的形状、造型、事件、元素,也便使得我们更加注重主体的本质,影像变得更加纯粹。因此“黑白影调可以帮助观看者忽略掉照片中干扰视线的“噪声”让观看者直奔主题,把注意力停留在摄影师想要说的“刺点”之上。”①

这张照片的影调是低调,黑白对比比较突出,颗粒感强,有一种稳重、庄严、沉静之感。尤其是左边这位父亲,他的脸部轮廓立体,肌肤质感,衣服的纹理、褶皱都表现得非常明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饱经风霜的脸,满是茧的手,清澈但木讷的眼神,一个辛勤、朴质的形象跃然眼前。

(二)内在表达

1.题材的选择。吕楠选择了西藏这个题材,题材对于吕楠并不重要,或者说题材的重要,在于它是否“能帮我解决问题,它只是我解决问题的手段”。吕楠对西藏的拍摄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猎奇,是去真正去体验西藏的变化,从自己的内心需求去给人民带去一个真实的西藏,是人性化的表现。吕楠曾这样说过“这七年,我并不是在拍‘西藏的农民,我是在拍‘人的生活——我们当初曾经也经历过的,但在大多数地方已经消失的人类健康的质朴的生活。我怀着谦卑之心拍下每一张照片。我尽可能去掉歧义,让本质的东西以最根本的方式,让人更好理解的方式,或者吸引人的方式,打动人的方式,传达出来。”

2.风格的定位。“创作风格是摄影师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衡量摄影师本人及其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②作为一本纪实摄影的影集,他摒弃了赤裸裸得展现惨淡甚至是痛苦不堪,而是选择一种平静且克制的心态去展现西藏农民的生活。一张张我们似曾相识的日常场景,平常的劳作动作,善良、朴质的脸庞,真实而鲜活,这些被很多人认为无意义的场景成为他所深入、持续观察的对象,细腻且丰富得去展现这种一种和谐、纯净之美,是对人性美的赞扬和自由的尊重。

二、影像内容的传递

这本摄影集是作者从3500多个胶卷、126000多张底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109幅黑白照片。作品以一年四季为顺序,从春播到秋收,从盛夏到严冬,几乎囊括了西藏农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吕楠通过这109张照片向我们展示褪去渲染之后真实的西藏农民的生活,它是日常的,细碎简单的点点滴滴;但却是诗意的,如诗如画、唯美纯净;它更是庄严的,结构分明、构图严谨、朴质寂静。

(一)日常。日常是整个影集想要表达的画面内容,涵盖了西藏农民劳作和生活地点滴。开篇是一座普通西藏民居,营造出了一种质朴而安宁的环境。镜头由远及近,春播的各种劳作场景映入眼帘,把我们的视线带到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中。最后镜头由近而远,恢弘的大场景,女人们背着木杆穿过山坡去搭厦季羊圈。吕楠以这样的一个顺序将日常的点滴串联起来,细致且结构分明。

(二)诗意。超越了我们通常看到的一个局外人对于西藏的猎奇角度,以一种敬畏的心理,突出了西藏农民劳动和日常生活的诗意和神性。“作为人类永恒的目标,劳动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养家糊口和辛劳,变成具有神性感觉的诗意。”

略仰视的角度,地平线横贯在画面的中间,一半是山和天空,一半是土地,构成画面主要背景。重色调的母子,与背景的天空和山形成对比。母子一站一蹲的动作,显得韵律十足,有节奏感。母亲的动作冲破了地平线,镐头高举正要落下的瞬间,把动作塑造得像一个古典雕塑。

大面积灰色调子、重色调动作、厚重的着装,使得画面并不显示一般意义上的喜悦和生动感觉,而是强调节制的力量和稳重感觉。妻子撒种的动作,轻盈、矫健,但并不夸张。

(三)庄严。吕楠用了整整七年时间,拍摄了这组反映西藏农民生活的《四季》。栗宪庭在影集前言中这样描述他的拍摄过程,“在7年时间里,完整的秋收他拍摄了四年次,春播他拍摄了两年次。最后一次,他在西藏连续工作达9个月之久。他靠地图选择拍摄地,用比例尺来计算和选择能够靠步行走到的村子,他一个村挨一个村地走,最远的村子他竟步行了7个小时。而且几乎每天下午他都冒着沙尘暴,往返不同的拍摄地点和驻地。”他用虔诚且庄重的心去感受西藏、感受生活,拍摄的过程已经是一场对西藏最庄严的尊敬和对摄影最庄严的热诚。照片本身也是庄严的,黑白的影调、严谨的构图、平视的视角、单一的背景,照片中人物动作的小幅度、情感的克制表达,都无一例外展现出庄重与严肃。他用庄严的态度,庄严的表现手法,向我们传达了他眼中的西藏,是自由的、纯真朴质的,人与自的和谐相处,歌颂原始的真实生活、人性的美好,平常却难能可贵。

注释:

①②解家琳.中国纪实摄影的美学内涵解读——侯登科和吕楠作品的解读和延伸[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参考文献:

[1]林路.超脫与入俗——读吕楠的《四季》[J].中国摄影家,2008(02).

[2]顾铮.纪实摄影:人类独特的记忆方式[J].社会观察,2004(10).

[3]刘刚.纪实摄影的本质内涵、本土特色和未来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05).

[4]张洪.一个人和他的《四季》[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7(15).

[5]王寅.吕楠三部曲:人类伟大精神的复归[J].学习博览,2009(05).

猜你喜欢
诗意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醉美天泉 诗意栖居
诗意栖居“长寿乡”
论阿莱克西的“诗意”
被耽搁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