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诗昕
【摘 要】上世纪60年代阿尔都塞把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说融合在一起,从而创立了新的文本解读方式——症候式阅读。在阿尔都塞本人看来,文本不仅仅是诉说它看起来相似的东西,而是在话语的背后必然有着无声话语的存在,就像无意识的症候深藏其后一样。电影《路边野餐》运用闪回、插叙、时空错乱、交织梦幻等方式,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现实、回忆、梦境相互交融的世界,用于探讨生命中关于“寻找”的问题,从而表达更深刻的思想和人生哲学。
【关键词】症候式阅读;人生;寻找;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J12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1-0098-01
《路边野餐》是一部经典的作者影片。正如毕赣所说:“我梦想拍摩托车和火车的POV镜头,这次都拍到了,特别高兴。因为自己喜欢,所以就拍了。”①电影讲述贵州凯里一个乡村小医生陈升,因砍断他人手指而入狱9年,出狱后一个人孤苦伶仃,母亲和前妻的相继离世,对他的打击尤为深重。此时,他心中最大的慰藉来自于同父异母的弟弟老歪的儿子小卫卫。老歪不务正业,整天赌博,小卫卫也在陈升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送到了镇远。陈升为了母亲的遗嘱,也为了尋找这世界上的爱与希望,踏上了寻找小卫卫的征途。影片不断穿梭在现实、梦境、回忆的过程中,是一部充满着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电影。在寻找的过程中,陈升与过去告别,同未来握手以及一次次的梦境使陈升孤独的内心泛起了层层涟漪,燃起了希望的种子,在本没有太多戏剧冲突和错乱的时空构筑下,“寻找”成为电影的主题。
一、“症候式阅读”与电影
“症候式阅读”是一种文本解读方式,主要探讨文本背后的深层语言,而不是局限于文本表层的叙述,对文本还是电影进行症候式阅读也需要对文本或者电影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马歇雷认为“文学批评是一门科学,不应把作品看作已知的东西,应看作批评要改造的对象;批评不是根据外在的规范在作品内部解释最怕把它改造为易于接受的消费品,而是在作品与我们的认识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作品的完满性、充实性提出质疑;批评的目的不是寻找、揭示作品蕴含的唯一真理,而是探讨不在场,让‘沉默说话”。②
二、症候式阅读与《路边野餐》
(一)“寻找”时间。花和尚因为儿子死了之后托梦说想要一个钟表,所以他开了一家钟表店,钟表对于他而言不仅是对儿子的思念,也表现出他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导演用大手笔来描写钟表,其更深沉的意味是要表现出人们对时间的“寻找”。陈升、花和尚等这些因时间流逝而失去自己至亲至爱之人,都渴望有一天能与已经去世的亲人们再次相见,但时间的不可逆性让这些都只能是奢望,导演对于钟表的表现手法更多的停留在对时间“寻找”的念想上。时间是不可能被寻找的,更多的只能是珍惜,珍惜当下的拥有。
(二)“寻找”过去与未来。影片中关于未来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他在寻找小卫卫的途中来到一个时空交错的地方荡麦,在这里他遇见了未来的小卫卫还有已经离去的前妻张夕。这一段剧情,可以说是陈升在整部影片中最快乐的时光,影片的高潮也是在荡麦。当陈升对着前妻张夕唱出了《小茉莉》这首充满回忆的歌曲时,陈升的内心已经出现了变化,不再是孤独而是多了一份爱与希望。其实不管过去和未来,都是导演自己的一种期望。过去已去,未来不远。作为常人能做的也只有“寻找”,寻找过去为的是不忘却,寻找未来为的是充满希望。
(三)“寻找”长镜头中的真实与梦幻。电影中争议最多的就是在荡麦的42分钟长镜头,长镜头给人的感觉就是真实存在,镜头跟着洋洋在荡麦游荡了一圈,摇晃不断的纵深感,让人不由得思考,一切究竟是梦还是现实,也许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说法。毕赣解释这一段时曾经说过:“它变成持续的时间,但里面的文本意义又不是一个持续的时间。他们交互在一起时就产生了超现实。”③长镜头在镜头语言中的通俗解释就是充满真实性,但毕赣的独特运用手法,让笔者也开始思考长镜头的意义,真实或梦幻更多的是存在的空间。
(四)“寻找”生与死。死亡在片中的气息很浓厚,陈升出狱后发现自己的母亲和前妻张夕已离开人世。影片中出现了陈升去母亲坟前烧纸的镜头,这是一次更加直观地面对生死。影片对于前妻张夕的死没有过多的渲染,而是选择一种回忆过去的方式来追忆。花和尚也终日陷在对离世儿子的思念中无法自拔,他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了这个钟表店上。整部影片充满生死的气息,但并不让人觉得生活是没有希望、阴暗的。生与死,只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每个人都逃脱不掉生死的宿命。我们要学会直面生死,才能向死而生。
三、结论
《路边野餐》通过运用闪回、插叙、时空错乱、交织梦幻等方式。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梦、现实、未来交织的充满魔幻主义色彩的经典文艺片。毕赣也有意识地想要通过这部电影来传达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生命的看法。他想告诉观众,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寻找的过程,不管沿途的风景是什么,都要带着爱和希望活下去。
注释:
①③毕赣,叶航.以无限接近写实的方式通往梦幻之地——访《路边野餐》导演毕赣[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03):91-95.
②钟丽茜.蒙蔽启蒙个体实践——从阿尔都塞学派批评理论得失探讨文艺启蒙问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