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理解美国社会对学生社会化与学术研究能力的要求

2018-10-19 09:11王喆
西部论丛 2018年11期

摘 要:全球国际学术交流的大背景下,中国赴美留学生日趋低龄化。随着美国高中中国国际生逐年比例增加,中国社会对美国大学招生标准的认识与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根据美国发展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以及苏联心理学家艾利康宁和他的学生达维多夫提出其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结合美国大学招生标准,试论美国社会对于优秀人才在社会化程度与学术能力方面品质的期待与要求。

关键词:美国大学录取标准 研究能力 发展心理学

假如与美国高中生讨论“如何升入心仪大学”问题,大致可以认为,这引发他们本人的思考,而对于中国的留学生,毫不犹豫视此为己任的更可能是他们父母。

对子女关怀无微不至,事必躬亲的中国家长,既然送子女异国求学,必然表现出超人责任心,挥汗流血在所不辞,早就亲力亲为地研读过大量来自各方面有关美国大学的“升学攻略”资料。笔者也是不免如此。几年来,笔者从生留学咨询与培训机构“、美国大学教授与留学生、美国高中学生以及他们家长、各种网络留学咨询平台等搜集有关信息,思考后整理如下,希望与关心这个课题的教育者与学习者交流讨论。

不论何种来源,相关资料均强调申请美国大学需要在学术成绩、课外活动及个性修养方面多花功夫。其中学术成绩主要包括如托福、SAT、ACT标准考试成绩,学业课程平均分GPA等;课外活动主要包括科研、艺术、体育、领导才能、社区服务、竞赛得奖等;个性修养则通过升学时学生个人陈述(论文)、校方或其他权威方面推荐信、升学面试等方面来考察。

笔者采集与梳理资料过程中,注意到越来越教育者对美国社会对学生的评估不仅注重学习业成绩有所认识,但是此外还重视什么,为什么重视,也许同笔者一样并未理解到位,尤其没能对青少年时期个性发展、社会化心理准备重要性足够重视,造成某些对学生准备过程对指导意见模仿别人曾经成功经验,迎合学校要求的成分居多,结果学生个人展示性陈述论文和招生面谈环节中,没充分有展示个性与心理素质特征,结果并不理想。

一位来自加利福尼亚州橘郡尔湾的中学女生说起她的一位学长非常轻松地接住斯坦福大学抛来的橄榄枝,居然是因为他在个人陈述论文中闲扯自己在校足球队任队长的经历,而他的托福、SAT等成绩并非想象中那么优异。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正常人一生从婴儿期到成人晚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1] ,人在每个阶段都面临新的社会心理危机造成的挑战。每个阶段应对新挑战的效率也建立在成功完成较早阶段任务基础上。假如某阶段克服心理危机任务没有完成,这个阶段没有充分发展的心理机能,会对他此后各人格发展阶段造成影响,对他适应社会生活产生可能持续终生的影响。

此理论认为十三至十九岁青少年面临身份对角色混乱的心理危机,即他处于亟待解决“我是谁,我能成为什么”心理问题的年龄阶段,也是通常认为的青春期阶段。这时期的年轻人逐渐有意识探索“我“的优、劣势,并对“我”在社会将会担任什么角色深入思考,这也是他们为何必须被“我存在价值何在”的问题折磨,从而使“自我“身份从周围环境各种角色中脱离出来,走向独立。他们将为此经历痛苦冲突并挣扎,甚至 “走弯路”,才能最终破茧成蝶,确立自我的价值取向,树立自我人生目标。

同时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对促进特定心理机能健全发展的不同类型社会活动敏感程度不同。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心理学家艾利康宁和他的学生提出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2](即艾里康宁和达维多夫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研究儿童社会心理发展中各种主导活动的意义,强调主导活动与儿童心理,特别是个性形成的一致性,认为不同年龄少年儿童需在不同类型主导活动中发展并健全适应社会生活的不同心理机能,完成儿童社会化过程。依据理论的阶段划分标准,十一至十五岁,对社会有益(公益)活动敏感;十五至十八岁左右则是专业学习活动的敏感期。也就是说十一至十八岁青少年,应在社会公益活动和专业学习活动中发展同理共情能力、加强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并培养学术研究的能力。

现结合美国大学招生标准,可以看出美国社会考察学生是否心智成熟,社会化程度是否达标,以及是否具有专业学术研究的实力,是基于发展心理学基础,目的是从而推测学生是否能够个性鮮明地向社会贡献经过较高水平学术研究取得的成果。

基于以上理论,回看高中时期升入大学准备的问题,实际上是讨论学生具备成熟社会心理素质的前提下开展学术研究能力的问题:

首先,国际生语言能力是基础。各类标准化考试,如托福、GRE、GMAT的目的,是检测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适应留学生活,顺利完成学业和学术研究的能力;

第二,笔者从专注低龄段留学咨询与培训机构所获信息表明,学生社会心理成熟程度如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多种任务的处理能力,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等对学业成绩影响重大。很多学生都知道GPA在申请国外大学、读研获得奖学金等方面多么重要。GPA全称Grade Point Average,俗称绩点,与中国通过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计分方法不同,美国学生课程成绩即GPA的评估源自数年连贯考核,这要求学生在考试和随堂测验中取得高分,此外海要保持出勤率、长期课堂表现积极、按时递交作业,创造性提问,并乐于虚心参考各方面意见与建议,并擅于形成学习报告。从中分析可以看到美国社会重视学生适应社会学习生活的心理素质培养,即既能够吸收、继承前人经验,接受导师指导,同时也具备批判精神与创造性的学术素质。因此GPA不仅评判学生获得多少知识,也体现他是否具备从事深度学术研究的成熟心理素质。

假如学生GPA成绩不理想,一般认为申请TOP 50可能性小,但如果学生有很好的理由解释自己在某些专业领域深入研究并获得成绩,因此影响了GPA得分就另当别论。于是专家推荐,个人学术社会认可的成绩证明就显得颇具份量。所以美国社会教育体系总会考虑到个人特殊性,也总是给予特殊个人特殊机会。

最后,试论笔者认为误会最深的有关社会公益活动方面的升学准备问题。

“我知道有星星同他说话,天空也在他面前垂下,用它傻傻的云朵和彩虹来娱悦他。”(泰戈尔《新月集》:《孩子的世界》)

儿童天生友爱,并随时准备好播种爱,就像他们仿佛能种太阳那样无畏无邪。需要深思的反而是教育者似乎正出于功利目的扼杀如此天性。美高中国留学生家长中全力以赴让儿童做好进入顶尖大学的准备,却忽略他们入校后茁壮成长的重要性的不在少数。

有家长处心积虑地算计利用“公益活动”为升学添分加码,甚至利用媒体包装,不惜炒作虚夸,出售学生为社会服务的“爱心”,缺不关心某特定儿童个体适合并愿意从事什么样的公益活动。实际上美国大学期待青少年阶段学生通过公益活动经历,提高服务并关爱社会的心理素质,主动组织并热情投入到自己兴趣所在公益活动中,为他们的社会进步与繁荣努力,而非一遇到社会弊病就退缩并发牢骚反对。此外关爱他人是生命力的源泉,很难想象没有爱与奉献精神的人依靠争强好胜就能坚持毕生为人类精神文明进步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不断进取。

根据艾里康宁和达维多夫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强调主导活动与儿童个性形成之间一致性关系的思想,笔者认为青少年出于自己兴趣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即使是很不起眼活动,比如每天为小区花园里的花浇水,整个高中时代都这样坚持,就足以使他在个性化、表现形式特别的主导活动中强化自身关爱社会的品质;同时社会当然也能够据此推测其具备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 反之在功利心态驱使下,甚至强迫儿童参加超出其心理承受力的活动,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损害,是升入任何一所好大学都无法补救的:要知道照顾有时候形象非常不寻常的残疾人,对于胆小儿童,惊吓造成的心理伤害可能导致他终生拒绝社会公益事业。

总之,笔者认为,以扶持学生发展自我為核心指导思想,以社会心理素质成熟为目标,结合美国大学升学标准规划,陪伴儿童走过社会化过程中解决特定心理危机问题的关键阶段,将自然而然促成学生实现七梦校理想,更重要的是将为其未来的人生生活得丰富精彩夯实基础。

注释:

[1] 埃里克森最有影响的著作《儿童与社会》(1950年)中,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社会心理发展阶段。

[2]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作者简介:王喆(1975-),女,回族,籍贯:新疆乌鲁木齐,职务:飞行翻译,学历:研究生在读,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远程教育学院,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