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杨诗源
今年7月,北京博物探索学校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带领包括笔者在内的大大小小20名团员,包了一艘专业极地抗冰三桅杆帆船伦勃朗号,前往挪威斯瓦尔巴群岛,进行为期10天的北极之旅。这艘船上的两位不同领域的外国科学家作为向导,陪伴我们。我们踏上了亿万年之久的古老土地,看到了正在融化的蓝色冰川以及古生物化石。
在冰川表面行走
夏季,是探索北极最好的时间,气温大约摄氏零度。因环境保护的要求,北极地区每次登陆人数不能超过100人。如果是大型游船,就意味着游客得分批下船。但我们乘坐的是小型船,所以可以一次性全部登陆,有更长的登陆时间、更深度的登陆体验。同时,船身小也可以深入到峡湾深处,寻找更多的北极秘密。
到达冰川附近,我们再换乘冲锋艇行至冰川,并在向导的带领下,由特定路线小心地向上攀登——冰川表面非常湿滑,即使穿着专门的橡皮靴,走起来也要万分谨慎、丝毫不能分神。向导告诉我们,冰川始终处于一种运动状态——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冰川每年会以一定的速度向前移。不过,即使最快的冰川运动速度,我们肉眼也是看不出来的。
行走中,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以及微小的结晶在靴底咯吱咯吱碎裂开来的声音。这座在远处船上看起来洁白的冰川,实际颜色是发黑的。即使看上去冰清玉洁的北极冰雪,也可能很脏——听说北极有全世界含汞量最高的雪,它们附着了北半球飘来的各种污染物,因此被称为“北极脏雪”。这些雪失去了反射阳光的能力,吸收了阳光中的热量,并在北极的夏天完全融化;而它们下方失去了保护物的冰,也会加速融化。
我们登陆的这座冰川就正在融化。笔者看到,从冰川顶部融化的冰雪先是形成涓涓细流,然后汇聚成一条小河;之后速度越来越快,水量越来越大。越是到冰川底部,携带、沉积的泥沙和深色碎石越多。这些年气温升高,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我们的向导,研究冰川的英国科学家弗洛伦斯说,很多10年前连在一起的巨型冰川,现在已相隔甚远。
每块岩石都藏着化石
这一天登陆的是一片1亿5000万年前、侏罗纪时期的古老土地。在某一片巨型岩壁下,我们停了下来,向导弗洛伦斯指着这些石头,众人惊呼起来:因为这层层叠叠的红褐色岩石里,每一块几乎都藏着化石,像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馆,保留着地球生长的痕迹。
小朋友们热情高涨地开始“发掘活动”,不一会儿就收获了丰富的成果:上亿年前的珊瑚等海洋生物、昆虫以及其他曾和恐龙一起活跃在这片陆地上的奇异生物。在它们称霸地球的时代,世界上的陆地还是一整块。弗洛伦斯指着脚下的土地,意味深长地说:“所以现在你的每一步,都正行走在至少百万年的历史之上。”
人们惊讶于地球的丰富。不过这些“发掘”的化石,最终都要放归原处。因为探索北极的准则之一是:什么都不带来,什么也不带走。
苔原上的动物骸骨
北极的夏天并不单调:苔原地区生机勃勃,绿色的苔藓、地衣和紫色的小花铺满地面。向导提醒大家,走路的时候要尽量小心,不要踩到这些坚强的植物上。它们长在厚达五六百米的永久性冻土之上——在这样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生长,相当不容易,只能利用夏季短暂的营养期,生长非常缓慢。等到冬季,整个苔原将被冰雪覆盖,一片荒凉。
笔者走在一片苔原上,前方突然出现一些动物的骸骨。有着丰富极地经验的西班牙向导朱迪告诉我们,这是两只北极熊,稍远一些的则是一只驯鹿。朱迪像是一位严谨的法医,告诉队员这些分别是动物身体的哪一个部分,并把这几具凌乱的骸骨大致恢复了原有的顺序。“北极熊的牙齿已经开始腐蚀,因此能够判断这具骸骨已经年代久远。从这些证据,也许可以追溯到荒原上曾经有过一次激烈争斗。”朱迪说。这种自然界中的“福尔摩斯探案”,可比坐在教室里的生物课有意思多了。
北极熊是斯瓦尔巴群岛的明星动物和“代言人”,但游览北极能否看到这位“代言人”全凭运气,驯鹿则是这里最常见的动物。这里生活着大约1万头驯鹿,这种驯鹿比其他地方的体型小一些。夏天是驯鹿觅食的好时节,它们一天会花上20个小时“就餐”。在食物相对丰富的夏季,驯鹿们可能会挑剔地只吃苔原上娇嫩的花朵,尽情享用上天给予它们的美食馈赠,以抵御漫长艰苦的北极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