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幼儿园 贾志华
▲ 简易版“愤怒的小鸟”
自主游戏时间到了,建构区只剩下了无人问津的方块积木。可乐无奈地把积木放在地垫上拨来拨去,从颜色分类到形状造型,都没能提起他的游戏兴趣。过了一会儿,安静的地垫上忽然响起了讨论声:“这个可以飞出去的。”“不对,这个太低了,要放得远一点。”我回头一看,原来是立子加入了游戏,两个孩子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一个像起飞架一样的积木,很小巧,可以把积木弹出去。可乐兴奋地说:“老师,你看,‘愤怒的小鸟’!”
旧积木有了新玩法,可乐和立子开始了自己的游戏探索之路。我蹲在旁边观察,想看看他们的‘愤怒的小鸟’是怎么起飞的。默契让两个孩子有了分工,可乐负责弹射,立子负责递积木。可乐趴在地垫上,接过立子递来的积木,小心翼翼地放在起飞架的前端,只见他屏住呼吸,手指压住起飞架的另一端,一只只积木小鸟就画出了不同的弧线,先后飞出了地垫。两个人乐此不疲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直到筐里的积木散落了一地。他们重新拾起积木后,可乐用十几块积木垒起了两层高的架台,他边垒边说:“趴在地上太累了,这样就不用趴着了。”他把起飞架安顿在架台上,正准备开始新一轮的探索时,立子开始抱怨积木飞得到处都是,捡积木太麻烦,于是两个孩子决定将积木弹射到空筐里,这样就不用到处捡积木了。问题解决后,一只只积木小鸟顺着不同的弧线飞出,有些落进框里,有些依然散落在外。伴随着每只积木小鸟的弹射,立子都会感叹道:“这只小鸟飞得太远了,这次飞得很高,这只竟然没有飞出去……”立子的话似乎让可乐开始思考“为什么有些小鸟能够进框,有些却不可以 ”,几次实践后,可乐的动作慢了下来,他开始小心地放置每一块积木,尝试着用不同姿势、不同力度来控制每一只“小鸟”的起飞。
▲ 趴着探索
▲ 第一次调整姿势
首先,可乐选择老姿势——趴在地垫上,用手托着下巴,尝试分别通过两指、三指、四指的不同力量来控制“小鸟”的飞行高度与距离。因为前期的尝试中,发现自己的姿势总是在变,积木“小鸟”也飞得忽高忽低。可乐尝试了趴下这个固定动作后,他很认可两指的力量,因为用两根手指弹出的“小鸟”会比较多地落进筐子里,三指和四指的力量不好控制。
长时间趴在地垫上的不适让可乐选择了换姿势的方式进行尝试,随后,可乐选择坐在垫子上,但是坐姿变高以后,落在筐里的“小鸟”越来越少了,看着散落在筐外的积木,两个孩子变得失落懊恼起来,此时立子说:“我们可以把筐放得高一点,高一点小鸟就容易飞进来了。”说做就做,立子马上去搬了另一个空筐垫在这个筐下面。借着前期经验,可乐顺利地将一只只积木“小鸟”发射到了空筐里。
转眼间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在两个人的默契配合下“赢”了很多次的挑战,越来越娴熟的动作,相对稳定的弧线,让孩子们获得了一次次的成就感。这时,我适时问他们:“你们的游戏真有趣,可以分享一下为什么一开始积木小鸟飞得到处都是,现在却能准确地飞到筐里面吗?”
可乐和立子对视了一会儿,难为情地说:“这怎么讲啊,反正我就是用这两个手指去发射的,立子把筐放好,我就能把积木射进去。”我说:“你有没有调整距离,或者是控制一下自己手上的力度呀?”此时,立子恍然大悟一般说道:“我知道,我在iPad上玩的时候,我爸爸说手越往后,射的距离就越远。”可乐接着说:“那我们没有调整距离,我就是力气大的时候,积木会飞得远一点,力气太小的时候,积木就没飞出去了。要投到筐里,就得用两根手指去发射。”
这时,我意识到,中班的孩子对于射程、距离、力度这些专业术语的了解较少,如果开展一次以“愤怒的小鸟”为主题的谈话,孩子们就能够在探索中更加清楚地知道如何规划射程、控制力量。同时其他孩子也能较快地参与到新游戏中,将经验进行迁移。不出所料,谈话后,其他一些不受青睐的建构玩具也逐渐有了新的玩法,“宝宝敲方块” “消消乐”“逛超市”等网络游戏渐渐地变成了现实版,同时孩子们还根据材料的特点做了改良。
寻常的一次自主游戏活动,无人问津的方块积木,在两个好朋友的探索下变得神秘有趣。简简单单的积木让我意识到:一日生活的点滴皆科学,学习品质的观察在细节。过程中,可乐和立子将网络游戏“愤怒的小鸟”相关经验进行迁移,使得无聊的拨弄变成了有趣的挑战,面临层出不穷的问题,孩子们用专注与坚持、协商与鼓励积极地面对,合作完成了这次关于射程与力度的初步探索。同时,我也在不断反思:现有材料如何百变使用,游戏中的探索是否需要进行引导,如何更好地记录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等。游戏虽小,但我们却可以有大探索、大成长。
▲ 调整筐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