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获嘉县中医院(453800)冯纪新
慢性鼻-鼻窦炎是临床常见的鼻腔、鼻窦慢性炎性疾病,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的症候群,病理生理机制复杂,诊断治疗具有挑战性。其临床主要症状为鼻塞、黏脓性或黏性鼻涕,除此以外,多伴有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1][2]。临床通常采用外科治疗,其目的是开放鼻窦和鼻腔通气,对通道进行引流,尤其是窦口鼻道复合体。现临床已经证实,大多数的中鼻道阻塞和鼻窦口并非解剖结构变异引起,而是黏膜炎症病变引起,这些黏膜炎症大多是可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而得到消除或抑制的,一旦黏膜炎症被消除或抑制,就能实现鼻窦口通气和引流[3][4]。因此我院展开研究,现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入的88例慢性鼻-鼻窦炎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鼻内镜联合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治疗在慢性鼻-鼻窦炎病人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报道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入的88例慢性鼻-鼻窦炎病人,按治疗方式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44例观察组病人男女比例为23/21例,年龄18~63岁,平均(41.52±4.38)岁;44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2/22例,年龄19~62岁,平均(41.37±4.33)岁。组间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5]:①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及检查确诊为慢性鼻-鼻窦炎病人。②经过所有患者及家属同意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中,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③依从性较好者,能够听从医护人员安排进行治疗。④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6]:①合并结核性疾病者。②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③研究中采取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观察组:帮助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根据病情选择麻醉方式,施术者经鼻内镜引导,由前向后,对勾突前端黏膜进行切开,钳取出骨质和黏膜,清除病变组织。患者若存在息肉样变,将息肉清除干净。为保留窦内黏膜,施术者可根据患者CT检查结果进行鼻窦开放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后,对患者中下鼻甲采用低温双极射频消融治疗,进针部位为下鼻甲的内外侧面及游离缘,插入成功后,启动开关,持续工作10s左右,待中下鼻甲表面黏膜稍微变白后即可退出,一侧下鼻甲可打2~3个孔。术后常规减少鼻黏膜充血用药,可用1%麻黄素滴鼻。对照组采用鼻内镜治疗的手术方法与观察组一致,术后鼻腔常规填塞止血。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1个月及1年后复查时检查治疗效果,显效:鼻腔通气好,临床主要症状消失,鼻内镜检查术腔黏膜上皮化、窦口开放良好及无脓性分泌物。有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窦腔内可见肉芽肿组织形成,少量脓性分泌物、黏膜局部肥厚、水肿。无效:与治疗前无显著变化。调查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度,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种。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附表1 对比两组治疗1个月后总有效率[n=44,n(%)]
附表2 对比两组治疗1年后总有效率[n=44,n(%)]
附表3 对比两组治疗满意度[n=44,n(%)]
附表4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n=44,n(%)]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并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两组治疗1个月后总有效率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73%、88.64%,P<0.05,参考附表1。
2.2 对比两组治疗1年后总有效率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73%、79.55%,P<0.05,参考附表2。
2.3 对比两组治疗满意度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满意度分别为97.73%、86.36%,P<0.05,参考附表3。
2.4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7%、9.09%,P<0.05,参考附表4。
慢性鼻-鼻窦炎是临床耳鼻喉科常见性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流脓涕、反复鼻塞、头痛、鼻面部肿痛等。鼻内镜鼻窦手术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临床上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进行的一种检查和治疗技术[7]。
临床上对慢性鼻-鼻窦炎通常采用鼻内镜治疗,此种治疗方法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其治疗效果及远期治疗效果较差,疗效不佳。沈敏、万俐佳、姜义道等人研究表示[8],慢性鼻-鼻窦炎在鼻内镜下表现出水肿、鼻茹膜充血,或鼻息肉、中鼻道及嗅裂可见脓性分泌物。而鼻内镜治疗虽然能取得一定的短期临床效果,但长期效果较差,治疗效果不佳,临床可在鼻内镜的基础上配合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不仅能提升近期治疗效果,还能对远期起到较好改善。
为验证此研究真实性,我院特展开研究,现研究表明,在治疗后1个月总有效率上,两组相比,观察组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而在治疗1年后总有效率上,两组相比,观察组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而在治疗满意度上,两组相比,观察组显著较高(P<0.05),而在两组并发症发病率上,两组相比,观察组显著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是临床近年来新型治疗方式,在低温下以电化学为基础,通过双极技术、射频能量以等离子的方式传递给组织,不仅能对患者鼻茹膜进行充分保护,还能在治疗过程中避免给周边组织带来较大的热损伤;此术在实施过程有着较为清晰的术野,手术创伤小,止血明确,术后并发症少。当将其与鼻内镜联合联合治疗时,不仅能获得更为显著的临床效果,还能改善鼻内镜远期疗效较差的弊端,开创了全新的慢性鼻-鼻窦炎治疗方式。
综上所述,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使用鼻内镜联合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治疗时,不仅能提升近期治疗效果,还能改善鼻内镜远期疗效较差的问题,大幅提升患者治疗的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所以此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