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亦登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秦、晋、豫三省交界处。与普通话相较,潼关方言趋向动词的用法与其既有一致性,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本文主要参考孙立新先生的《户县方言的趋向动词》[1]及《关中方言的趋向动词“进、入、出、上、下、过”》[2]等写成。
其一,潼关方言常用的趋向动词跟北京话相当。如单纯趋向动词“来、去、上、下、进/入、出、回、开、过、起、走”;复合趋向动词“上来、下来、上去、下去、进来、进去、出来、出去、回来、回去、过来、过去、起来”。
其二,潼关方言的“进、入、出”也可以以如下的形式出现。
进:进货|进料|进食|进香/上香|进军/进兵|进人|进门|进嘴/入口|进地|进洞|进球|进账|进城|进省|进出|出出进进/出来进去。
入:入仓/入库|入账|入夏|入学|入伏|入冬|入席|入院。
出:出榜|出兵|出差|出场|出城|出省|出院|出笼|出门|出口|出窖|出台|出头|出水|出血|出人才|出马|出劳力|出手|出力|出入。
其三,潼关方言“上”用作一般动词或趋向动词、方位词时读作[ʂaŋ44],例如:上山|上公粮|上粪施肥|上头|望上走。“上”用作方位词且置于一般名词之后时读[ʂaŋ31],如:河边上|桌子上|地上。
其四,潼关方言的“下”字用作趋向动词时基本上都白读[xa44],例如:上来下去|望往下走|尿不下|下雨|下命令|下乡|下麺|下棋|下晌歇晌|猪下猪娃儿|狗下狗娃儿|鸡下蛋|下课。甚至“下功夫、下结论、下定义、下一步”的“下”字也是白读。
其五,潼关方言不说“走下飞机来”,通常说“从飞机上走下来”;不说“把他抬下飞机来”,通常说“把他从飞机上抬下来”;也不说“爬上山去咧”,通常说“爬到山上去咧”。
其六,潼关方言“不前去、不得前去”字面意思指无法到达前面,实际指不能到达理想境地。其中,“不得前去”限于作趋向动词。例句如:他的日子过不前去|他把书念不前去|事情办不前去|活做不前去|事干不前去|路难走得很,我不得前去|你为啥不得前去呢?
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3]从读音和用法上把普通话“过”分为读作本调去声的动词和趋向动词“过1”以及变作轻声的动态助词“过2”。潼关除了“过1”和“过2”以外,还有一个变作阴平调的“过3”,下面对潼关方言三种语音形式的“过”字进行讨论。
其一,潼关方言的“过1[kuo44]”。首先,潼关方言跟普通话用法一致,例句如:路上正过队伍着呢|你今年回农村过年不?|看病人的时间早都过咧|他病重得很,就是过了今儿,恐怕过不了明儿|我说不过他。
其次,参照《现代汉语八百词》[3]245-246过1[趋]之1、2,潼关方言与普通话“过1[趋]”之间或是在词形或是在语序、句式上存在一定差异。比较如下:
北京 从桥上走过。
潼关 从桥上走过去。
北京 我接过奖状走下台去。
潼关 我把奖状接过来从台子上走下去。
北京 他递过一块热毛巾给我。
潼关 他给我递过来一个热手巾。
北京 他侧过身子一声都不吭。
潼关 他把身子侧过去一声都不吭。
北京 他一不留神使过了劲。
潼关 他一不留神把劲鼓得大咧。
北京 走过天安门广场。
潼关 从天安门广场走过。
北京 飞机飞过了秦岭。
潼关 飞机棱秦岭飞过。
北京 我游不过这条河。
潼关 这条河我凫不过去。
北京 警察把一位盲人送过了十字路口。
潼关 警察把个盲人棱十字路口儿送过去咧。
再次,潼关方言“过1”的特殊意义是指目的地,如右例句中的“望过”又作“给过”:(问)他过来了没?(答)他正望过走着呢。|他刚才正望过走呢,半路上记起一件事,却(=渴;又)回去咧|咱俩今儿晌午在食堂吃饭,你先望过走,我一会儿就过来。潼关方言的“过1”既指目的地,又指动作行为者来往的路线、方向。例句如:你望过看,过来的那几个人就没有他|我望过一看,他真的来咧,我就赶快撵过去|我见他有急事呢,知道他一会儿要来呢,就一直望过看他过来咧没。
最后,潼关方言单音节的“过1”也可以是“走过去”的意思,例句如:我还不想过着呢|你先过,我等一会儿再过|老人过完了娃娃再过。
其二,潼关方言的“过2”。一是跟普通话[助]1相比,潼关把“吃过饭再去”作“吃毕饭再去/吃了饭再去”;普通话“第一场已经演过了|等我问过他再告诉你”,一般作“第一场都演完/毕了|等我把他问咧再给/跟你说”。二是跟普通话[助]2、3相比,潼关方言“过2”的特殊之处在于,所在句子常出现介宾词组,例句如:这本小说我看过,那本小说我没看过|我把他寻过多回|我在好多地方都去过,就是没在上海去过(/没去过上海)|(问)你在上海去过没/你去过上海没?(答)去过(/没去过)|前年我在长城去过|他没寻过我一回|我没听谁说过这个事|你问过他没?|我没问过|这个娃从来都没镇安定过|他当过班长|我学过俄语,还学过英语,学过日语|这本小说我只看过一半儿。
其三,潼关方言的“过3”。比如不变调的“过”字处于“打得过[44]?”的疑问句和“打不过[44]”的否定式里,变作阴平的“过”字处于“能打过[44-31]”的肯定式回答里。如右疑问句和否定式回答里的“过”字都读作本调去声,肯定式回答里的“过”字都变作阴平。例句如:(问)你超得过他?(答)我超不过他|我能超过[44-31]他。|(问)撂跤摔跤你撂得过他?(答)我撂不过他|我能撂过[44-31]他。|(问)你弟兄俩在一个班念书呢,你念得过你兄弟?(答)我能念过[44-31]他。比照《现代汉语八百词》[3]245-246里的例句,普通话的“过”字读作本调去声,潼关方言的“过”字多数变作阴平。比较如下:
北京 这一次比过[51]他们了。
潼关 这一次把他的比过[44-31]咧/比回去咧。
北京 一台机器抵得过[51]几十个人。
潼关 一个机器能顶/能顶过[44-31]几十个人。
北京 我说不过[51]他。
潼关 我说不过[44-31]他。
北京 你能说过[51]他。
潼关 你能说过[44-31]他。
潼关方言给字句里“来、去”可以处在“给”的前边。例句如:你要是闲了,就来给我帮几天忙|叫你媳妇儿来给你妈赔不是赔情道歉|我想叫他来给我写封信|小张,你去给你领导把包先提下来|我去给你要张表|你去你舅家把你外婆给咱接来。这些例句,在潼关人口语里并非是第一种说法,最地道的说法是:我想叫他在我这儿来给我写封信|小张,你给你领导把包先提下来|咱村有戏呢,你到你舅家接你外婆去,你外婆最爱看戏咧。而最地道的说法是以“在/到”介引的句子,以“在/到”介引的句子或分句又以“来、去”煞尾。例句如:你过来,在我单位给我改文章来|你在北京给我买些书去。
潼关方言常见的动宾式词语或词组可以处在“V出N来呢”的句式里。从结构特点看,“V出N来呢”一般处在因果复句中结果从句的位置;从语义特点看,“V出N来呢”是“应该或很可能会VN”的意思。例句如:他把死狗烂娃惹下咧,绝对要受出麻烦来呢|你把恶人打了一顿,迟早都要着出祸来呢着祸:招致祸殃|他贪污受贿的事情烂咧,我看这一回要坐出牢来呢。
潼关方言一般不说“去北京、去食堂、去上班、去工作”,但是可以说“走亲戚、走舅家”;在单纯趋向动词出现的句子里,介词“在”一般必须出现。
其一,潼关方言介词“在”对单纯趋向动词“去、来”的管控。潼关方言把普通话的“我到北京去呀”作“我在北京去加”,把普通话的“你干什么去?”作“你做啥去加?”
其二,潼关方言介词对“上、下”的管控。“上、下[xa44]”两个单纯趋向动词在关中方言里受到介词“在、到”的管控作用没有“去、来”那样明显。以动作行为的主体即施事者所处的位置为参照点,向着高的地方去或者类似的动作行为即为“上”,如动宾式:上山、上街、上墙、上房、上炕、上树、上访、上脸、上面子;向着低的地方去或者类似的动作行为即为“下”,如动宾式:下山、下河、下井、下水、下窖、下麺、下锅、下坠、下油锅。
其三,潼关方言介词对单纯趋向动词“进、出”的管控。潼关方言“进、出”可充当“城、村、门、学校、单位、院子”等的谓语,但是通常情况下,口语里以介宾词组充当“进、出”的状语为主要的语法表达手段。例句如:从西边门进/进西边门|(谚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从城门洞子进/从城门洞子望进走|他从门里头出来咧/他出门咧/他出咧门咧。
其四,潼关方言介词对单纯趋向动词“走、过”的管控。潼关方言的“走”字在“走亲戚”这个意义范畴里可以直接带宾语,如“走谁家”问的是“走哪家亲戚去”,“走女子家”指“去女儿家”,还有诸如“走舅家、走姐家、走娘家、走丈人家”。这个“走”字一般指传统节日期间拿着礼物去亲戚家。但是,潼关老派不说“走北京、走上海、走英国”,而说“在北京去咧、在上海去咧、在英国去咧”。
潼关方言可以说“棱(从)北京过郑州、过武汉,到广州”,但一般是说“棱北京走,棱郑州、武汉过,到广州”。老派口语一般没有“过+处所”的格式。例句如:我棱他门上经常过呢|咱不棱那边过,就棱这边过|你棱西安到北京,是棱太原过还是棱郑州过呢?
其他语境里的“过”字可以不受介词的管控,例词如:过河、过桥、过年、过节、过事办红白大事、过手、过招、过活指居家过日子,特指夫妻相处。
潼关方言句末语气词“加”字表示将要进行时态兼表正在进行时态,一般是某个动作行为已经开始进行而尚未完成,有时候还表示为准备去做某事;“加”字用在趋向动词“去”的后边可以表示疑问或陈述。例句如:(问)你做啥加?(答)我北京去加/我在北京加/我到北京去加|我上去加/我上加/我在上头加/我在上头去加/我到上头去加|我出去加/我出加/我在外头加/我在外头去加/我到外头去加。
孙立新先生《关中方言略说》[4]讨论了关中(包括西安、潼关)方言“得”字用在疑问句且嵌在动词谓语与结果补语之间是“能不能”的意思;当动词是趋向动词时,疑问句式可变作“得V”式。[5]这种以“得”字构成的疑问句,其肯定式回答均为“能V”,否定式回答是“V1不V2/不得V”等;疑问式有“V得行”,否定式回答无“V不行”。举例比较如表1。“能”字在所罗列的格式中,只出现在肯定式回答中。“得、能”两个字在潼关方言里呈互补格局。
潼关方言口语里可以说“不能+V趋”,也可以以“不得+V趋”等形式来表示。潼关方言的复合趋向动词“上来、下来、上去、下去”的否定形式在口语里可以作“上不来、下不来、上不去、下不去”。
表1 潼关方言“得V”式疑问句及其答句比较表
潼关方言与北京话“走开”语义相当的词语是“走过[51 44-31]”;“走过”在祈使句里通常蕴含着祈使者对被祈使者不满的语义。例句如:你紧赶走过!|你咋还不走过呢,在这凑啥热闹?|你去叫他走过,这是个是非之地!
官话包括普通话和关中方言最常用且能产性最强的趋向动词是“来、去”,潼关方言趋向动词的变调可以从两点来看:一是复合式趋向动词后字“来、去”变作阴平调,例如“上来、进去”。二是疑问式及否定式“V1得 V2|V1不 V2”里的 V2读作本调,“得 V1V2|不得V1V2”里V2变作阴平调;肯定式里,单纯趋向动词读本调,复合趋向动词变作阴平调。例如:下得去|不得下去|能下去|下不去|得来|能来|不得来|拿得起|不得起来。
潼关方言“走”字变作阴平调时,表示说话人告诉听话人与自己共同趋向行为的祈使。例如(老王说)“老张,咱回走”,意即“老张,咱们俩一块儿回去吧”。
其一,单纯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过、起、开”可连带“走”祈使听说双方共同的趋向行为,而“来、去”及复合趋向动词不能连带“走”。“上、下”等与“走”的结合,其语义特征分别为“上走=上去吧|下走=下去吧|进走=进去吧|出走=出去吧|回走=回去吧|过走=过去吧|开走=去开吧”。例句如:老李,走,上走|走,过走看戏走|咱都下走,赶快下走|走,出走,叵在这儿停咧|咱不敢再睡懒觉咧,咱起走|回走,回去迟咧领导不高兴|哥,咱妈打电话叫咱俩回去呢,咱俩回走|车在那边放着呢,咱俩过去开走。但是,不能说“咱俩下去走|叫他回去走|咱过去走”。
其二,“V+去+V(O)走”式及“V+走+V(O)走”也是潼关方言常见的格式。例句如:回去看电视走/回走看电视走|进去耍走/进走耍走|出去尿尿走/出走尿尿走|过去收拾他走/过走收拾他走|上走看戏走/上去看戏走|进走耍走/进去耍走|起走上班走。
其三,潼关方言还存在着省去趋向动词而由“走”字煞尾的祈使句。例句如:走,在医院体检走|走,咱三个看热闹走|咱俩在街道买菜走|咱俩到县城书店买书走。李芳桂剧作里有大量以“走”字煞尾表示共同动作行为趋向的例子:是呀,如今放心睡走。(《香莲佩》)|走,好地方坐走。(《春秋配》)|回咱家里走。(《十王庙》)|(吕花瓣)走走走,先吃走。——(吕子欢)先到厨房吃白蒸馍走。(《紫霞宫》)
史秀菊《河津方言研究》[6]334-336讨论了山西河津的“走3”。史教授认为“走3”兼表趋向和时态意义,这符合关中以至于晋南等处的实际。比较如下:
河津 咱俩走教室走3。——走1!
潼关 咱俩在教室走。——走!
河津 走1!走1我屋里打扑克走3。——走1!/打走3!
潼关 走!在我屋打扑克走。——走!/打走!
河津(咱)把车开过走3。
潼关(咱)把车开过走。
河津 英英,走1,和街上吃饭走3!
潼关 英英,走,在街上吃饭走!
与北京“吧”字相比,潼关方言又常常用变作阴平调的“去”表示命令、请求、敦促、建议等意味;“去”在这样的语境里是趋向动词兼语气词。
其一,祈使句以“去”字煞尾,可表示命令、请求、敦促、建议等。例句如:
表命令:你好好儿想嘎子想想去|你的你们再研究一下去。
表请求:把我的忙帮一下去|我想叫你把这些钱给我去。
表敦促:你赶紧离开这个地方去|你赶紧把这碗饭吃了去。
表建议:咱咱们要不要把今年的救济款给太要镇去?
以“去”字煞尾是近代汉语语法的典型特征。我们从《金瓶梅》里可找到类似的例句,罗列如右:迎春,你再去请五娘去。(38回)|我在屋里正描鞋,你使小鸾来请我,我说且倘倘儿去。(72回;按:“倘”即“躺”)
如右例句选自《二刻拍案惊奇》,其中卷一的“去”字表命令,卷十的“去”字表请求,卷十三的“去”字表建议:快去与你住持师父商量去!(卷一)|现在借票,我和你衙门里说去。(卷十)|正好提携,而今账目文卷俱已见在,追出银两也给予他去。(卷十三)
其二,潼关方言行为主体是说话人时常以“去”煞尾,这个“去”也变作阴平。“去”在普通话里往往是前置的,“去”的行为主体也可以包括说话人。比较如下:
北京 我这就去跟他说。
潼关 我镇就跟他说去。
北京 我去给你把这件事办一下。
潼关 我给你把这件事办一下去。
北京 等我下班了回家去给你拿。
潼关 等我下班咧在屋给你拿去。
潼关方言“去”字煞尾句的来源最晚唐代就有,如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再如元代关汉卿《窦娥冤》楔子窦天章云:“笑声今日一径的将女孩儿送来与婆婆,怎敢说做媳妇,只与婆婆早晚使用。小生目下就要上朝进取功名去,留下女孩儿在此,只望婆婆看觑则个。”
如右例句选自《二刻拍案惊奇》:你且消停在此,等我与夫人说去。|我父见我死无聊,老人悲哀过甚,与青箱丫头相继沦亡。今在冥府诉准,许自来索命,十年之怨恨,方得申报,我而今与他冥府对证去。(卷十一)|要寻刘家儿子,与他说去。(卷十三)
从李芳桂剧作里也找到如右以“去”字煞尾的例句:不用说,明日先看活佛去。(《白玉钿》)|好娃呢,你饥了吃去,你乏了睡去,莫再要淘气我。(《香莲佩》)|好先生,好先生,待我亲自到厨房说去,先与先生整席。(《玉燕钗》)
其三,潼关单音节趋向动词“去”及以“去”为后字的双音节趋向动词在不连带宾语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去……去”的格局。如“去+V去”的例子“去看去|去吃去|去问去|去写去|去寻去|去买去”等,实际上最常说的分别还是“看去|吃去|说去|写去|寻去|买去”等。再如高培支先生《夺锦楼》第四回例句“快去看去,我实在不想看它。”另有“-去+V去”的例子“回去看去|进去寻去|出去吃去|下去洗去”,这是无其他变体的句子。
其四,若在祈使句末尾用到了趋向动词“去”,那么,潼关方言常见的情形是不出现趋向动词“去”和助词“去”连用的情况,由趋向动词“去”兼表助词“去”的语义。例句如:你先上去,我一会儿再上去|你还是回北京去,叵在这儿停咧|局长,叫我下乡去。
其五,潼关方言变作阴平的“去”处于假设复句第一分句末尾常用于交替的假设,有左右为难、犹豫不决的意思;这种复句类型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表达的,常形成“假设(正)+假设(反)”的并列格局,其“去”字的语法地位正好是普通话的“吧”。例句如:给你去,给你我就没有咧;不给你去,你硬要呢|大家选我当村长,当去,能力有限;不当去,不好推辞/当嚒,没能力;不当嚒,大家都选我呢|我想给你帮忙去,你懒得很;给你不帮忙去,看你可怜得很|会开咧一半,觉得没意思,走去,领导在会场门口坐着呢;不走去,难受得。
其六,北京话其他语境用到“吧”字的,潼关不太用“吧”字。比较如下:
北京 快告诉我他上哪儿去了吧。
潼关 快给我说他在哑搭去咧。
北京 这座房子是新盖的吧?
潼关 这个房是刚盖的吧?
北京 就拿我们单位来说吧,原来没有一个大学生。
潼关 就拿我单位来说,原先没一个大学生。
其一,“上、下”两字的同义用法。
潼关方言“上、下”两字作趋向补语时是同义的,即“V上=V下”“V上咧=V下咧”。例如:跟上/跟下|寻上/寻下等。句式中的动词一般是单音节的,如:跟、送、抬、随、泡、冲、倒、养、关、写、画、买、定、说、走、住、记、搬、出、挂、绾、抱、放、搁、拿、拉、装、丢、留、立、掬、捏、攥、挣、搭、锁、扣、看、搂、提、坐、停、睡、躺、舀、撒、来、去、办、干、做、造、安、垫、念、答、黑、热、开、摆、找、雇、叫、歇、杀、卖、逛、卧、登、带、关、闭、拎、引、插、跟、光、换、钉、包、备、存、晾、生、空、捎、灌、吸、娶、嫁、捼、渥、捂、压、要,等。这个语境里复合动词出现很少,常用的有“提溜、圪蹴蹲、背绑、支应”等。单纯动词“V上≠V下”主要限于手臂的动作行为较高的(“挂”字例外),如“举、掮、拤、揹[pei44]、搀、乍”等。“上(/下)”表示“上、下”两字在这些例句中互换后语义不变,例句如:来上(/下)半年|干上(/下)一天|把礼送上(/下)|茶泡上(/下)咧|没说上(/下)几句话|没谝聊上(/下)几回|豆芽菜生上(/下)咧|来上(/下)三百人也不够|存上(/下)粮食了就不愁吃咧|做上(/下)两天歇上(/下)三天,像个做活的样子吗?
其二,潼关方言的“下”还有“够,足够”的意思。例句如:我出去打工挣下10万块钱再回来盖房|他说出门三天就回来咧,没出去下三天就回来咧|我叫他送上10包书过来,他就没送下10包书|你把你应拿的先拿上/下,叵多拿,也叵少拿;若还想要,回头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