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琼
(华中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上学习汉语、想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的人越来越多,汉语教学正从“请进来”向“走出去”转变。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在汉办的努力推动下,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孔子学院和课堂,海外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把汉语课作为外语选修课之一,设立东亚语言学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校也不在少数。单就美国来说,为推动汉语教学在美国中学的开展,美国大学理事会于2003年正式宣布为美国中学生增设大学汉语进阶先修课程及考试的项目,即AP中文项目。这一举措大大提升了汉语教学在美国中学的地位,开设汉语课的中学数量不断增加。与之相对应的教材建设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自1987年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材规划会议以来,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然而以往的对外汉语教材大多是通用型教材,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基本能满足中国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但现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越来越多的汉语学习者是在海外非目的语语言环境下学习汉语。这样一来,以往的通用型教材就变得不好用、不实用,也不适用。因此,针对特定的国家,特定的母语人群,甚至特定的年龄段,有必要编写全新的汉语教材,以适应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变化,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前面提到,高中生是美国学习汉语的生力军,直接关系到大学学习汉语的人数,为他们编写有针对性的汉语教材,激发并保持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不仅可以为对外汉语教材建设事业添砖加瓦,更是中华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本文的目的就是在对美国高中生进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一套编写国别化汉语教材的模式,力求为有志于从事这类教材编写和研究工作的各位同仁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国别化教材编写理论和理念研究。程相文认为,教材的创新,最根本的办法是编写教材理论的创新。实现教材的不断突破与创新,一方面要更新观念,不断吸收汉语理论研究、教学法理论研究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要遵循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和规律,把握对外汉语教材发展的方向。李泉认为教材编写根本上说是理论和理念的问题,而不是具体的编写方法与编写技巧的问题。他还通过一系列论文探讨了汉语教材的“国别化”,认为国际汉语教材编写应体现汉语汉字的特点及教学规律,国别型教材的内容应主要贴近“中国故事”、适当贴近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有限贴近“外国故事”,教材编写与研究应秉持多元化的原则。吴应辉界定了“普适性”教材和“本土化”教材的特征,分析了它们的优势和不足,阐述了两类教材的相对性和互补性,并提出了“本土化”教材应包含的四个要素:教材容量本土化、生词注解母语化、难点讲解对比化和部分话题本土化。任远指出,编写新一代教材,必须在“教材容量、课文内容、语言对比”三个方面下功夫,以此作为不同于旧教材的突出特点。罗青松认为,要使教材真正适用于特定的教学环境,应在场景设置、语言范围与话题的选择、训练形式以及教学法体现等方面,联系教学环境进行规划;将环境对教材的需求统一起来,使教材具备环境文化的适应性,从而使所谓的“定向”更加名副其实。赵金铭分析了海外复杂的教学环境及不同教学环境对汉语教材的需求,提出:一是为解决汉语教材与教学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目前应大力提倡中外合作编写供海外使用的汉语教材;二是为适应海外的教学环境,汉语教材首先应该区域化、类型化,其次则应该多样化、多元化,再次还应该本土化、个性化。
2.国别化教材编写原则研究。刘珣展望了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原则,即以熟练运用为导向,以培养交际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为中心,较好地体现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坚持并不断发展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教材要注重现代化和立体化。杨庆华对未来教材编写也做出了展望,“坚持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基本编写原则,是实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本保证。新一代教材,无论采用什么编写体例,都不能脱离这一基本编写原则。”李禄兴则认为,要想编好国别化对外汉语教材,除了遵守国别化的原则,同样还应该遵循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一般规律,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重复再现”的编写原则。他同时也指出,在确定教材的总体编写原则以后,要确立国别化特征的具体做法。
3.国别化教材编写所涉及的具体问题研究。马杜娟提出国别化汉语教材的练习编写在教材编写普遍性原则的指导下,还要做到五个“兼顾”,即兼顾知识和技能、兼顾教师和学生、兼顾中华文化和国别文化、兼顾第二语言习得规律与汉语特点、兼顾课堂和课外。甘瑞媛提出了一套拟定“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用词表”的方法论,将对外汉语教学从粗放型的量化教学进一步推向更有针对性的精准型量化教学,为学习者“学什么”、“怎么学”提供实质性的指导。何芳结合对俄汉语教材编写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国别化教材编写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文化尊重问题,她同时还提到教材对语言材料的选择应该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真实语言。蒋文燕探讨了国别化汉语教材的出版模式与推广策略,她倡导中外合作编写、共同出版的模式和促进文化双向交流的编写策略。她认为依赖当地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是进行国别化教材推广的有效途径。
从前人的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多集中于从宏观上讨论国别化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理论、观念和原则,而从微观上研究国别化教材为何编、为谁编、怎么编、编什么等具体问题的却少之又少。本项研究的目标就是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尝试探索一套编写国别化对外汉语教材的基本模式。该模式从宏观(编写理念和理论、编写原则、编写体例)和微观(话题的选择、语言点的安排、文化内容和语料的选用)两个层面为今后从事这项工作的同仁们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准化教材编写范式。根据该模式编写的教材适用于美国高中生,他们都是美国人,母语为英语,年龄在15-18岁之间。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见图1。
图1 主要内容
1.研究教学环境。全面分析和研究美国高中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课堂环境,让教材适应教学环境。
2.研究教材编写理念和理论。在美国教汉语,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学对象有了更强的针对性,教学法和教学模式也跟中国国内截然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在这个前提下编写教材才能有所创新,才能更符合美国本土高中生的汉语教学实际。本研究将主要从外语教学观、语言观、学生观、教法观和教材观等五个方面阐述如何转变观念,以及观念转变后对教材产生的巨大影响。理论方面,研究目前美国流行的外语教学理论,对比各种教学法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美国高中生进行汉语教学的“最佳”模式,并以此作为教材编写的指导。
3.研究编写原则。总的编写原则仍然是“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标,全面训练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技能。在此基础上,遵循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普遍性原则,并结合形势和环境的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美国本土化汉语教材编写的若干新原则,以体现“国别化”特色。
4.研究编写体例。对比美国其他对外汉语教材,参照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ACTFL)的语言能力分级标准和美国高中为学生开设的大学汉语进阶先修课程及考试的项目,即AP(Advanced Placement)中文项目的要求,根据美国高中生的学制学时确定编写体例。这直接关系到所编教材“好不好用”、“实不实用”、“适不适用”。
1.研究教材话题的选择。本研究通过座谈、面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分别从美国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和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感兴趣或推荐的话题,还通过收集美国在用或曾经流行的汉语教材信息来分析已经被选用过的话题,列出一个我们认为适合美国高中生学习汉语的话题范围。接下来,选择的话题适不适合美国高中生这个教学对象群体,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共鸣,学生感不感兴趣;围绕该话题便不便于体现功能项目,便不便于生词和语法的呈现,便不便于目的语文化的融入,便不便于练习的设计,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此外,教材中除中国相关话题之外,还应该适当编入一些学生熟悉的本土化话题,应该选择哪些合适的本土化话题,这两类话题的比例如何分配,也值得我们研究。
2.研究词汇表的制定。美国高中生到底该学习和掌握哪些汉语词汇?除了依据汉语词汇等级大纲选择那些通用性较强的词汇以外,本研究将结合座谈、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参考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的语言能力分级标准和AP中文项目的要求,根据教材所确定的话题,对比美国其他汉语教材中出现的生词,制作一个美国高中生教学/学习用词汇表。这个词汇表将编入一些国别(美国)特色词汇,使部分词汇本土化。
3.研究语言点的安排。高中四年究竟应该学习哪些汉语语法?每个年级的学生要学习哪些语言点?要不要牺牲语法的系统性,让语法为功能表达服务?本项研究通过充分对比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特点,尊重汉语的基本规律,尊重美国学生的学习规律,据此绘制高中生必学语言项目列表。进而研究这些语言点从易到难怎么安排、又如何复现、还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功能或完成某一特定的交际任务,需要用到哪些语言结构我们就编排哪些语言结构?
4.研究练习的设计。大多数教材编者都意识到了练习对第二语言教材的重要性。现在很多对外汉语教材的练习比重有明显上升,或者干脆编写一本跟主体教材配套的独立的练习册。本研究首先对以往教材中出现的各种练习形式进行详尽的比较分析,再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提出我们认为合理高效的题型,提供例题,并详细分析每个题型的训练目标、操作指南和优缺点。
5.研究教材的文化内容。全方位对比中美文化的差异,从而确定教材应涵盖哪些文化内容。交际性文化力求自然而然地融入课文,使其成为交际能力的一部分。知识性文化应以真实语料(包括文字和音像资料)作为主要的输入方式,辅之以简短的英文注释。
6.研究真实语料的意义和应用。语言教师和语言研究工作者都越来越重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使用真实语料。本研究通过对比真实语料和非真实语料的不同特点,进而详细阐述真实语料的作用及其在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中的特殊意义。此外,我们还将结合案例研究真实语料的具体应用模式,即针对不同的语言技能训练,如何有效运用所收集到的真实语料,使其发挥最大功用。
1.重点:首先是练习的设计。对旨在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教材而言,练习的设计举足轻重。毫不夸张地说,练习设计的成败直接决定了教材的整体质量。从练习的量来说,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但练习量太少显然不能达到训练学生语言技能的目的,因此练习的量安排多少合适也是一个需要仔细研究的问题。再来说练习的类型,理论上应该包括机械性练习、有意义的练习和交际性练习三种类型,覆盖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语言技能。但实际操作中,这三种类型的练习占比各多少,每类练习以何种题型呈现,以及怎样使每课的练习与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相配合,以便学生在做完练习后觉得对他们达成学习目标非常有帮助。所有这些都是本项研究的重点。其次是文化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包括从哪些方面对比中美文化和教材所需涵盖的文化内容。换句话说,美国高中生需要学习哪些中国文化知识?当然,交际性文化是重点,可是交际性文化应该以何种方式呈现给学生?又如何训练学生习得渗透了这种文化因素的语言技能?
2.难点:首先是语言点的安排。以“结构”为纲还是以“功能”为纲是长期困扰对外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的一大难题。现如今“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材编写原则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共识;与此同时另一个难题来了,那就是怎样把“结构”和“功能”最大程度地结合在一起,还要加上“文化”因素。其次真实语料的收集难度不容小觑。这就涉及到真实语料的选取标准、录制或改编以及使用研究。一是不容易找到跟话题相关的真实语料;二是即使相关,但视频或文章中所流露出的观点却不合时宜;三是难易度不合适,对学生学习生词和语法、实现功能项目的表达、完成交际任务没有帮助,太难了学生看不懂,太简单了学生又觉得没意思。
1.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见图2。
图2 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实地调查法。跟美国当地从事汉语或外语教学的老师、从事汉语或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政府机构如州教育厅负责世界语言项目的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了解当地教育传统和特色、教育理念和制度,了解美国汉语和外语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对美国高中学习汉语的学生进行访谈,采取个人面谈和集体访谈相结合的形式。主要是了解他们学习汉语的动机、目的或目标、学习方法和策略以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问卷调查法。访谈只能针对距离较近的学校的学生进行,覆盖面有限。要想在更大范围内获得更多可供参考的数据,以增加结论的可靠性,使所编教材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扩大调查面。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向全美多所高中学习汉语的学生发放大量调查问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回收的有效问卷的数量,也才能保证数据分析的可靠性。
文献研究法。充分收集、整理、研究前人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并注重传承和创新。
信息分析法。尽可能多地收集美国在用和曾经使用过的汉语教材信息,进行科学细致的统计分析后提取相关信息“为我所用”。
数据分析法。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定性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为教材编写模式的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对比研究法。教材面向美国高中生,他们的母语都是英语。因而我们会对汉语和英语语法进行全面对比,以此确定语言点的范围,并根据难易程度合理安排其出现顺序。同时我们也会对中美文化进行系统对比,在此基础上确定教材的“文化内涵”。
案例研究法。选取有代表性的教材中的练习和真实语料作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从成功的案例中学习经验,从失败的案例中汲取教训。
本文的目的是对《面向美国高中生的国别化汉语教材编写模式研究》这一课题进行全景式展望,旨在简要介绍其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更进一步的研究成果,今后会陆续发表系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