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加弘,袁空军
陀螺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体育项目,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陀螺文化近年来由于受到现代体育运动的冲击,以及人们思想认识和运动喜好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逐渐淡出了人们日常健身活动的视野.本文通过对我国陀螺运动的起源、价值功能、发展及现状进行历史性回顾和总结,以期为陀螺运动的复兴和其在全民健身中的推广普及起到推动作用.
陀螺运动是中国一项古老而传统的民族和民俗体育活动,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新石器时代,距今大约已有7000年历史[1].根据考古资料显示,距今超过6000年的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出土过石制陀螺;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的河南仰韶彩陶文化遗址中还出土过陶制陀螺.由于年代久远,没有文字或其他史料记载,我们今天对它的玩法和规则已经无从考证.
图1 石质陀螺
2010年河南洛阳市五女冢村龙山文化晚期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出土的石陀螺也证明了新石器时代陀螺的存在,石陀螺是由石头砍砸打磨而成(见图1),优点是质地坚硬,经久耐用,缺点是打磨制作费时费力.稍晚些时期即陶器时代,出现了用黏土捏制烧造而成的陶制陀螺,优点是生产制作方便简单,缺点是易碎不耐用.
新石器时代,陀螺制作材料选择的单一性,主要原因是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没有坚硬锋利能够切削的金属刀具,导致古人只能选择打磨石头或捏烧黏土制作陀螺,对其他许多优质韧性材料比如木材,则无能为力.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开始的年代,青铜在夏商周时期是稀有贵重金属.夏朝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刚刚出现,产量稀少,极为贵重,出土的青铜文物都是祭祀上天和祖先的礼器和法器.商朝时期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青铜产量有所增加,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青铜也被用于制作王公贵族的生活器皿,彰显尊贵身份和显赫地位.周朝我国青铜冶炼技术已经相当完善了,产量进一步增加,青铜应用范围继续扩大到兵器的制作.由于青铜在夏商周时期一直是紧缺贵重金属,没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普及,就被后来铁器所代替,因此在现代考古发掘中较少有青铜陀螺的发现.
中国最早关于陀螺的文字记载,出现于后魏的史料中,当时的陀螺被叫做“独乐”,这与现代的陀螺发音相近,应该是古音的一脉相承[2].唐代文学家元杰在《恶圆》一书中记载:“元子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使为之聚孩乳,助婴儿之乐.”这种“圆转之器”在日本唐朝同期史料《浮世绘大百科事典》第五卷,以汉字“独乐”来表示陀螺.在宋代周密著的《武林旧事》第六卷中记载,有一种流行于宫中,叫做千千的小玩意儿,“形如圆盘,高约寸许,径约四寸,中有铁轴.戏之,以手捻轴,疾旋,待其欲缓,衣袖佛之,使其复往,旋之久,谓之赢”.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副宋代苏汉臣画作《婴戏图》,其中就有一幅描绘两个孩童玩耍陀螺的场景.
此阶段的陀螺玩法主要是手捻发动,拂袖加速的形式,场地是置于桌子上的圆盘,盘面平整,大小没有硬性规定,以能玩开为宜.
此阶段的陀螺制作工艺有了相当大的改进,主要得益于人类冶金技术的发展,此阶段最大的变化是金属刀具在陀螺制作过程的应用,给陀螺制作工艺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提高了陀螺制作工艺水准和生产效率.主要采用砍削和雕刻的工艺,材质也越来越多样化,主要增加了便于雕刻的木制材料.
“陀螺”这一名词正式出现于我国明代刘侗等人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书(见图2),书中记载:“陀螺者,木制如小空钟,中实而无柄,绕以鞭或绳,而无竹尺,卓于地,急掣其鞭.一掣,陀螺则转,无声也.视其缓而鞭之,转无复往.转之疾,正如卓立地上,顶光旋转,影不动也.”从明清以后,陀螺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3].
图2 《帝京景物略》明刘侗等著
这一时期陀螺的玩法也出现了重大变革,由“手捻发动,拂袖加速”,改为初速度更快的“绳甩发动,鞭抽加速[4]”方式.场地也由桌上圆碟之中,改为更大的地面场地之上.
随着更先进的制作工具的出现,即钢制刀具的出现,使得陀螺制作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随着人类冶金工艺的发展,新金属的不断被冶炼出现,特别是硬度更大、韧性更强的钢的出现,使得陀螺的制作工具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更坚硬、更优秀材料的选择,更华美的纹路图案的雕刻变成了可能,使得陀螺的制作工艺在这一阶段达到了顶峰.这一阶段陀螺的制作材料变得更加丰富,比如珍贵的骨质材料象牙和华丽的玉石材料都成为制作陀螺的选材.
调查显示:“对社会贡献”、“高尚人格”、“干一番事业”是胜利学院大学生的主要价值趋向。能否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身发展成为主导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说明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
晚清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逐渐衰弱,外敌列强百般欺凌,百年战争持续浩劫,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上逐渐衰落,许多有识之士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不自信.许多人主张废除传统文化,全盘西化,接受西方的思想意识和文化.西方文化大行其道,为上流社会所崇尚.陀螺文化及一大批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都被认为是不入流的乡间民俗,难登大雅之堂,不为人所道.以至于包括陀螺文化在内的许多优秀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无人问津,逐渐没落.
文革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事事讲“阶级斗争”,一切为政治服务.一切与阶级斗争和政治生活无关的事务,都有可能被废弃或者当做批斗的对象.陀螺很不幸被当做“封建残余”,用“破四旧”态度对待,欲彻底清除出大众生活.记载陀螺的书籍被焚烧,制作陀螺的工匠被批斗,陀螺工厂和作坊被拆除.十年浩劫之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陀螺和许多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中国大地几乎被摧毁殆尽,陀螺等传统运动也渐渐远离了人们的日常健身视野,陀螺文化活动也不再被人们提及,此阶段是我国陀螺发展的最低潮[5].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社会变革的潮流,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提出“凡是能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进步发展,能服务于人民生产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应当予以保护继承和发展.”陀螺运动由于其良好的健身保健功能,丰富的大众娱乐功能,被纳入到保护继承和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之列.
改革开放之后,陀螺运动得以全面恢复,全国范围内的陀螺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加.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陀螺玩法不一,规则多样,所用陀螺材料、重量、大小千差万别,比赛的规则和组织形式也各不相同.由于以上种种差异,使得陀螺运动在全国范围内难以推广普及.为此,1989年和1992年,云南省民委、体委在昆明先后两次专门召开了陀螺规则研讨会,与会专家最终达成共识,在保持民族民俗特色的基础上,借鉴现代体育竞赛方法,制定统一的陀螺比赛规则和打法,推动陀螺运动在短时间内走向大众[6].会议最后决定选择云南拉祜族对抗性陀螺比赛为改造最终蓝本,对比赛规则进行修改,统一陀螺组织形式和竞技打法,便于陀螺运动迅速推广.云南省在陀螺推广事业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从1982年云南省第二届少民族传统运动会开始,陀螺运动就作为竞技项目正式参加比赛.1991年,陀螺作为表演项目首次进入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得到与会专家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1995年,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陀螺运动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从此陀螺运动一直是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常设项目[7].
据考古资料显示,陀螺运动项目传承至今,从山西夏县新石器时代到现在,最少有四、五千多年的悠久发展历史.陀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华文明的呈现,其中包含了众多的经济、文化、科技、制造、工艺、设计、美术、养生、保健、娱乐、审美等众多民族文化特征元素.陀螺文化从达官贵人的宫廷文化,流传到乡间庶民的草根娱乐项目,深受各阶层的喜爱,成为全民休闲娱乐项目.陀螺运动在民间流传甚广,特别在云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保存和传承更为完整(图3为瑶族陀螺节).陀螺文化有其独特的民族象征意义.陀螺只有在运动的过程中才能保持平衡,旋转越快,平衡越强,越有活力,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生生不息、克服困难、追求美好生活的优秀社会文化传统.
图3 瑶族陀螺节
陀螺运动的最大特点是旋转,转速越快,稳定性越好.为了维持这种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需要对陀螺进行不间断地持续抽打.抽打得越快,陀螺动态姿势稳定越好,人需要做的功越多,付出体力越大,锻炼的效果越好,所以陀螺运动有较强的健身功能.据相关研究显示,长期从事陀螺运动,可以显著提高肌肉力量,关节灵活性,肌腱韧带的延展性,各肌肉群的协调运作能力,提高心肺功能,达到改善机体功能,增强体质的作用.陀螺运动对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态,促进手脑协调,改善机体供血状态,预防老年痴呆发生等作用明显[8].
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手机电脑等高端电子产品在家庭中的普及率不断持续攀升,家中儿童接触这些电子产品的机会大大胜过以往.以上电子产品大多具有运行电子游戏的功能,产品越高端,运行的电子游戏越有吸引力.长时间、大强度操作电子游戏,不仅容易让青少年儿童沉迷其中,丧失学习兴趣,还会导致青少年养成不良的用眼习惯,过分专注于游戏,长时间盯着屏幕,导致用眼疲劳,致使近年来,青少年儿童近视发病率急剧上升.陀螺运动是一种持续的动态运动,运动轨迹和运动方向不断发生变化,需要人眼不断变焦动态关注,适当的陀螺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肌肉力量和耐力,还可显著锻炼眼睛的变焦能力,调节视力,缓解眼疲劳,预防近视的发生.课余时间适当进行陀螺运动,不但可以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学习兴趣,对青少年儿童的视力也有良好的保护作用[9].
陀螺运动在我国很多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很多地方设置了以陀螺为名字的节日——陀螺节.比如滇南彝区把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作为陀螺节[10],在陀螺节的开始都要举行隆重的祭陀神仪式,祈求陀神保佑,力压群陀,鞭开得胜.再如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广西壮族陀螺节[11],时间从除夕前三天至年后正月十六,历时半个多月,比赛期间,热闹非凡,获得陀螺最终冠军者,被尊称为“陀螺王”.广西南丹白裤瑶族也有自己的陀螺节,时间是每年的正月十五[12].南丹白裤瑶族,从每年的农历十月到次年的二月农闲时间,是开展多种多样打陀螺活动最集中的时间,各村寨之间常有陀螺比赛.到正月十五陀螺节当天,各村寨选派最优秀的陀螺选手参加陀螺节比赛,赛况空前,热闹非凡,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内容,改善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提高了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
广西南丹县和云南景谷县分别从2003年和2006年开始由当地政府出面主办陀螺文化节,他们转变陀螺发展思想,借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依托当地陀螺特色文化优势,广泛邀请海内外各界人士参与.在陀螺文化节期间,还举办手工陀螺制作大赛,陀螺文化民间传承展览,陀螺猜谜会、陀螺商品洽谈会、陀螺美食文化节等多种多样和陀螺有关的文体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陀螺文化节不仅提高了当地的社会知名度,丰富了陀螺文化内容,还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人民大众蕴含无限能量,陀螺运动来自民间,还要走向大众.陀螺运动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坚定地走大众路线,广大人民大众才是陀螺事业长久健康发展的沃土.陀螺运动的普及推广之路是一个大众化过程,只有人民大众的广泛接受和参与,陀螺运动才能生存和发展.以下是陀螺大众路线的具体阐述.
(1)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当前,坚持陀螺运动的人是少之又少,曾经流传几千年,风靡大江南北的全民运动,如今却沦落到需要保护的濒危运动,不得不令人感到悲哀,如何改变陀螺运动的这种尴尬境地,就需要政府和地方相关部门或团体行动起来,调动社会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积极舆论宣传,发动大众参与其中,培养大众对陀螺运动的兴趣爱好.
(2)明确大众陀螺教练人员的来源构成.一是学校体育教师.学校体育教师是体育专业人员,对体育运动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对陀螺运动的理解和学习能力较快,他的受众学生相当广泛,教授陀螺技艺有着天然的专业优势.二是陀螺爱好者.长期坚持陀螺运动的人,他们不仅有着扎实的陀螺运动功底,还有着对陀螺执著爱好的优势,他们更乐于学习陀螺技术和推广陀螺运动.三是陀螺志愿者.陀螺志愿者为了传承陀螺悠久的历史文化,始终有着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精力,投入到陀螺运动的学习和推广、普及活动之中.
(3)确定大众陀螺教练人员选拔要求.一是选择精力旺盛,文化素养高的年轻人.他们一方面精力充沛有活力,对新事物有学习尝试的愿望.另一方面年轻人普遍文化素养高,学习接受能力强,学习速度快,学习效果好.二是热心陀螺事业.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和最持久的动力,陀螺爱好者热爱陀螺事业,愿意为陀螺事业奉献时间和精力,这有益于陀螺运动的长久推广和普及.三是语言组织能力强.陀螺教练学得好只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教的好.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语言组织逻辑性强,是一个合格的陀螺教练的起码素养,也是陀螺普及成功的关键因素.
(4)将陀螺引入校园体育.陀螺运动的未来在于年轻人,有年轻人参与的运动才是有朝气的运动,有希望的运动.只有在学生阶段得到了普及,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才能自觉进行锻炼.陀螺运动要从娃娃抓起,陀螺运动进校园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办法.理由有三点:
一是契合当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陀螺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分子,也应是被弘扬和传承的对象.
二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舒缓学生学习压力的需要.我国中小学学生课业繁重,学习压力较重,精神压力大,情绪亚健康的学生较多.平时锻炼时间较少,体育活动内容主要就是跑步和几种球类运动,锻炼项目少,内容枯燥,可选择的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少.陀螺运动有着几千年的活动历史,深受青少年儿童的欢迎.旋转起来的陀螺,可以吸引青少年儿童的注意力,缓解眼睛疲劳状态,调节紧张的学习压力.抽打陀螺的过程,不仅可以宣泄不良的亚健康情绪,舒缓紧张的学习压力,还可以预防儿童抑郁症的发生.陀螺进校园活动,不仅可以扩大校园体育活动选择范围,丰富校园体育文化,还可以促进学生主动积极自我锻炼身体.
三是有专业师资力量和充足场地器材保障.学校体育教师是体育专业人士,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的体育知识,在新运动新技能的学习指导方面,有着强大的专业优势,对于陀螺运动项目在学校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专业地位.学校有平坦开阔的运动场地,开课条件较好,适合开大班授课.另外学校的器材配备较为齐全,配套体育经费充足,适合长期大面积普及和推广陀螺运动.
实用的才是长久的,任何体育运动项目都离不开它强生健体的根本性目的.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健康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健身活动广泛被大众接受.陀螺运动不仅是一项愉悦身心的游戏,也是一项很好的体育健身活动.正是由于陀螺的健身性实用功能,才使得陀螺活动在我国持续发展了几千年.现阶段陀螺的推广和普及活动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陀螺的健身性功能.使群众在游戏的过程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这才是陀螺运动最实用、最核心的功能.
弗洛伊德有句名言:“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任何体育项目只有迅速抓住大众的好奇心,促使其迅速参与其中,获得愉悦感,这个项目才能被大众迅速接受.陀螺运动要想更快地被大众接受,必须提高它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更新奇、更有趣的娱乐元素被加入到陀螺运动中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陀螺运动发展至今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它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陀螺运动的创新史[14].陀螺从最初的石制、陶制到后来的木制、铁制,到现在的合金制、塑料制,陀螺制作材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陀螺的制作工艺也由以前的砸磨捏烧到后来的切割铣削,到现在的模铸、3D打印等形式,陀螺的制作工艺不断被创新.陀螺的构成也由原来的单一材料(石头、陶土、骨头、木头),到后来的多元材料(木头、铁钉、生漆、彩绘等),到现在的复合材料+声光电技术(铝合金、工程塑料、钢珠轴承、电池、芯片、存储卡、LED彩灯、音乐扬声器等).陀螺的构成元件越来越多,制作工艺越来越复杂,表现效果越来越好,趣味性越来越强,创新速度越来越快.
陀螺运动要想走上更高的平台,被更多的人接受,竞技化是一条不可避免的途径.竞技运动最大的魅力就是结果的不确定性,充满了悬念,吊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广泛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吸引着人们义无反顾地参与其中.竞技化是陀螺运动发展到较高水平的终极交流形式,一切技术的创新和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都要通过竞技性的形式的展现,才能被人们认识和接受.竞技化可以提高人们的陀螺技术水平,扩大陀螺的交流人群和地域范围.陀螺运动要普及和推广,竞技化道路不可或缺.
职业化在《辞海》中被解释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它具有四个特点:工作环境的标准化,操作的规范化,组织的制度化,技能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可以突破大众性陀螺发展的瓶颈,给优秀陀螺人才提供上升通道,可以通过陀螺运动获得生活来源,并进一步推动陀螺运动技术发展.职业化是陀螺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最高形式,它一方面可以通过陀螺运动的职业化发展,培养掌握高超竞技技术的职业陀螺运动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陀螺运动的商业化运作,获得经济利益,保障陀螺职业运动者的正常生活,也可以保证陀螺运动在推广普及过程中的资金来源,促进陀螺运动的健康发展.职业化是陀螺运动的大众化、娱乐化、竞技化和市场化的金字塔尖,它可以辐射和带动基层陀螺运动的发展和普及.国内外职业化运作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比如流行于英国的民俗体育文化项目——桌球,在1927年成功地创立了“斯洛克世界锦标赛”.再如起源于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端午节划龙舟活动,在1995年也成功地创立了“世界龙舟锦标赛”,目前有多达81个会员国家.近年来随着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的提升,吸引来参加龙舟比赛的国家也越来越多.这些成功的民俗体育职业化案例,都可以为陀螺职业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标准化是对重复的事务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已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我国地域广阔,陀螺的玩法、规则、器材和重量各不相同,造成了陀螺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交流异常困难,导致各地区的陀螺只能在各自区域内小范围交流,对陀螺运动的全国性普及和推广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障碍.陀螺运动要想在国家层面上进行全国性的普及和推广,必须形成一个统一的版本,确定统一的比赛规则、场地器材和培训内容.这就涉及到陀螺运动的标准化问题,统一全国范围内的陀螺游戏规则和场地器材,是未来陀螺运动推广和普及工作的发展趋势.
产业化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陀螺运动的可持续化发展,不可能只依靠政府的宣传发动和大量公共资金的投入.只有提高陀螺运动自我造血、自我生存能力,实现陀螺运动的产业化发展,做到以陀螺运动支持陀螺产业,反过来陀螺产业反哺陀螺运动的良性循环发展方式,才有利于陀螺运动的健康长久发展.陀螺项目的产业化,可以借助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行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政策,整合陀螺运动上下游资源,在陀螺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竞技表演等诸多方面,进行产业创新.积极开展陀螺相关产品的线上宣传销售,线下竞技比赛,提高产业化程度.在陀螺运动的体育器材、门票销售、赛事转播、线上直播、商家赞助等经济效益方面寻求产业突破口,最终实现以陀螺经济反哺陀螺文化的良性产业发展方式.
陀螺运动是我国一项深受广大群众喜欢的古老而传统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有着至少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要想陀螺运动被更多的人广泛接受,国际化是一条不可回避的道路.陀螺运动的国际化,首先要提高陀螺运动的文化知名度.组织相关人员发掘史料,大力宣传,积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陀螺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这是陀螺运动国际化的捷径.借助申报陀螺非遗文化契机,走陀螺运动的国际化路线,这是陀螺及很多传统体育运动未来国际化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