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不问游子意

2018-10-19 03:14撰文曹放
厦门航空 2018年10期
关键词:林散之赵朴初采石

撰文_曹放

残书九卷,秃笔一枝;明月三分,清风五钱。每当想到林散之,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的意象。蹒跚独行,却飘出一脉翰墨馨香;手臂佝偻,却散发一缕幽兰清气。

时常在中国书法的宝库中采珠拾贝,何为绝品?我以为,衡量的标准不妨有二。一是独到的美学价值。最贴切的表述就是苏东坡所言: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二是卓越的时代风采。诚如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即应当表达出时代的脉动与况味。以此为衡,近七十年来,最能代表中国书法审美意境与时代风华的大家,究竟有哪几位呢?赵朴初、启功、沙孟海,当无可争议。郭沫若、舒同,因人品修为中的缺憾,则难免给人有浮泛之感。而江西的陶博吾、福建的潘祖兰、四川的刘孟伉、广东的商承祚,以及陕西的刘自犊、浙江的陆维钊,虽老郁精妙,但因未占地利,也就很难具备全国性的意义。现代中国书坛,是如此的奇峰耸峙,因为命运的造化弄人,而又如此的跌宕多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位年逾七旬的江东野老却破壁而出,独撑起了一片天空。他,就是林散之。

历史就是这样的奇妙,它关上了大门,却也许会为你开出一扇天窗。如果林散之的生命是停留在1972年他七十五岁之前,那他将如尘埃般寒微落寞。谁会知道他呢?谁会至今还记得他呢?不可能,绝对不可能。1950 年之前,林散之一

直卜居乡里,以设帐授徒讲学为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家乡江苏省江浦县农田水利委员会主任和副县长,也只是勤勉于田间地头。1963 年他已是退休之后的六十五岁老人了,才应邀调入江苏省国画院,但也还是默默无闻。然而,1972年8月,一个历史性的无意碰撞,却为这个七十四岁的老人撞开了一扇沛然通天的天窗。

为庆祝中日恢复邦交,北京面向国际发行的《人民中国》画报,受命出版特辑,其中将要重磅推出的是《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征集来的数百件作品中,评委打开一个皱巴巴的信封,有如一道亮光闪过,一幅草书毛泽东诗词《东方欲晓》,让人们定住了目光,“神来之笔!”“这是怎样的飘逸之美呀。”赵朴初、郭沫若、启功,禁不住连声赞叹,“上,一定要上,而且要发在首页”。《人民中国》画报1973年第1期,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扶桑书界以为怀素再世。”这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读卖新闻》的用语。“草圣遗法在此翁”,日本书坛泰斗青山衫雨题词赞誉。林散之,这个夕阳残照的江东野老,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小立江村独来烟水,不居朝市为此云罗。”细细品读林散之,那种清逸静雅,会让你脱俗出尘。他精研汉碑唐碑,又由碑入帖,虽平划宽结,但暗蕴骨力。他擅用长锋笔墨,随意而书,重韵而不重势。他尤其注重锤炼线条,圆劲遒媚,润涩相济,润含春雨,干裂秋风。古稀之后,他的书法如鲲化鹏,更臻化境,由飘逸而老辣,由老辣而安恬。

林散之书法作品

墨水三千斛,青山一万重。“我要走了。”1989年9 月,九十二岁高龄的林散之嘱告家人和弟子。修炼成精的人瑞呀,或许都有这样的预知能力?铺开宣纸,磨好徽墨,颤巍巍地提起兼毫秀笔,他留下了最后的绝品:九月,一幅山水小画,题记是《多少山林事,依稀记不真》;十一月,一幅书法条幅,《生天成佛》。十二月六日早晨,继怀素、王铎之后的一代草圣,林散之溘然长逝。“草圣之谓待余死后三百年方可定论”,林散之此论,既是自谦,实亦自矜,由此可见其“与古人争一席地位”之雄心。“老辣文章见霸才!”赵朴初一锤定音。

大江横陈,缓缓地向东流去,寂寥,无声。这里是马鞍山的采石矶。李白曾在这里激扬放歌,然后醉饮着皎洁的月光,踏浪,沉江,羽化,登仙。林散之心仪诗仙,多次到此登临,

且有“归宿之期与李白为邻”之愿。终于,1990年,马鞍山市政府玉成了他的心愿。万竹坞,采石矶的一个山坳里,一座朴素无华的茅屋,悄无声息地掩映在古树修篁之中,这里是专门新建的林散之艺术馆。草圣追随着诗仙,了却了平生之愿。

寒风,细雨,天地间萧瑟苍茫。2010年初冬时节,我又一次来到这里,采石矶。参访、凭吊,追思、玄想……高高的太白楼上,一曲古琴传来,是《潇湘水云》。无古无今的水云漫过来了,漫过了我的心胸,漫过了我的脑海……在这横无际涯的水云间,留下了我的一首七言小诗:

一脉清愁愁何寄?

淡淡微雨琴音细。

浩淼烟波归万里,

天涯不问游子意。

是的,天涯不问游子意!不是吗?万里东来的李白呀,曾作万里之游的林散之呀,还有许许多多浪迹天涯的游子呀,要记得,大江东去,青山白云,天涯无语,无问东西。

猜你喜欢
林散之赵朴初采石
马鞍山市采石小学
郑杰
近现代·林散之
赵朴初修改陈毅诗词遗稿始末
林散之书学思想视域下草书中的“留”与“滑”探析
基于GIS和层次分析法的采石废弃地景观评价研究——以新乡市凤凰山森林公园为例
林散之《毛主席<送瘟神>诗联》
“书生”“草圣”之间
——《林散之年谱》读后
盱眙采石之路
赵朴初论佛教徒的公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