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欣
(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急诊科 山西 长治 046011)
急性心肌梗死具体指的是冠状动脉处于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状态之后,进一步诱发产生的心肌坏死病理学变化,持续性、剧烈性胸骨后疼痛是该病患者在发病之后的特征性症状表现,通过休息及应用硝酸酯类药物等方式进行干预,病情不能完全得到缓解,部分患者甚至会伴随出现血清心肌酶活性异常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等异常现象,使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相关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1小时内的临床死亡率水平高达50%,尽早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处理,可以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显著改善,挽救患者生命。通过系统性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可以及时、有效、准确地救治工作,对该病患者抢救成功率水平的提高,减少死亡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本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就研究内容汇报如下。
抽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间的72例在我院进行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为院前急救患者即对照组,36例为自行来院患者即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49~76岁,平均56.7±3.1岁;心肌梗死发病时间1~7小时,平均2.4±0.6小时;心功能Ⅲ级患者25例,Ⅳ级患者11例;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46~79岁,平均56.3±3.5岁;心肌梗死发病时间1~9小时,平均2.1±0.4小时;心功能Ⅲ级患者22例,Ⅳ级患者14例。上述自然资料数据,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数据可以进行科学比较分析。
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内急救护理;观察组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1)急救出诊:相关人员随机待命,接到电话后即刻准备相应物品,以最快速度出诊。(2)现场急救:到场后在安抚家属情绪的同时,嘱咐其不要大声的哭喊,并迅速实施抢救,对患者病史进行询问,积极配合医生操作。帮助患者以缓慢的速度取平卧位,通过面罩吸氧,速度控制在4~6L/min之间,并接受心电图检查,发生心搏骤停或室颤等情况可第一时间进行电除颤,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建立2条静脉通路并保持通畅。(3)转运:现场抢救结束后立即转运,期间对生命体征及心电进行持续监测,预防并发症,与医院取得联系,令相关人员做好接诊准备。(4)心理:对意识清楚者实施心理护理,主动与其交流,询问感受,解答疑问,降低其心理压力。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知识,缓解不良情绪,使其能够以积极态度面对疾病和治疗。(5)吸氧:吸氧浓度要进行严格控制,通常情况下要保持在4~6L/min之间。(6)疼痛:确定没有禁忌证的患者,可以适当的给予硝酸甘油以缓解疼痛症状,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给予吗啡,以使疼痛减缓。(7)休克:存在呼吸急促、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等症状患者,发生休克的可能性较大,应积极实施抗休克治疗,经过系统的扩容、纠酸等处理,使血容量提高,避免发生脑缺血,取头高脚低位。(8)转运期间护理:随时对静脉通路的通畅性进行检查,确定吸氧装置安全且正常工作,保证心电监护正常运行。(9)交接:及时通知医院的相关科室做好抢救的准备,安全通道保持畅通,交接的时候将各种情况与交接人员进行一一告知。
(1)抢救反应时间、心电图检查结果复常时间、临床治疗总时间;(2)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3)不良事件情况;(4)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水平。
以不记名打分方式,在治疗结束出院前调查满意度,其评价标准如下:<60分为不满意,≥60分为基本满意,>80分为满意,满分为100分[4]。
采用SPSS18.0处理相关数据,计数资料χ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并以()的方式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抢救反应时间达到(46.38±8.76)min,经救治(19.35±2.07)h后心电图检查结果恢复正常,该组共接受临床救治(14.38±2.04)d;观察组抢救反应时间达到(21.09±5.04)min,经救治(13.03±2.58)h后心电图检查结果恢复正常,该组共接受临床救治(8.72±1.50)d。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7.2%,高于对照组的83.3%,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n(%)]
观察组不良事件仅有1例,少于对照组的5例,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院内急救护理前心理状态SAS评分为(55.67±3.95)分,SDS评分为(53.82±4.14)分,常规院内急救护理后两项指标水平分别为(45.28±3.06)分和(47.09±2.54)分,在常规院内急救护理前后两项指标数据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前心理状态SAS评分为(56.18±3.56)分,SDS评分为(55.70±3.28)分,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后两项指标水平分别为(37.81±2.56)分和(34.95±2.17)分,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前后两项指标数据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干预前上述两项指标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护理干预后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之后,如果救治工作不能够保证及时有效的实施,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相关并发症的可能性就会明显加大,患者病情的程度也会不断加重,因此及早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治疗对于患者的转归而言显得十分重要[5]。相关领域所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急救过程中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可以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抢救成功率得到显著性提升,使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降低[6]。对该类患者积极开展院前急救,可以使疾病的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性提升,在最大程度上缩短抢救所需的时间,使患者的临床病死率水平下降,但是各项急救方案的顺利实施通常情况下需要多方面的协作,不仅仅需要各种有效的治疗药品、优良的仪器和设备,更需要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急救人员。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加强该类人群的管理工作,其具体方法包括以下方面:(1)加强相关急救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使其对急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更加的全面,对护理人员急救意识的培养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对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水平进行监测的同时,需要实施全面护理干预,对于一些潜在的病情需要及时护理。(2)日常工作中注意对相关急救设备及车辆进行保养,保证急救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使由于硬件设施而对急救效果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程度减轻。(3)保证各类药品供应,使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