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佳 方英姿
(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浙江 台州 318020)
心肌梗死是冠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是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患者在心肌梗死后几小时及数日后均可发生心力衰竭的情况[1]。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力衰竭时,其临床治疗难度相对较大,患者的死亡率相对较高。本研究对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5例。对照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43~79岁,平均(61.25±4.97)岁。试验组男32例,女23例,年龄41~78岁,平均(61.39±4.82)岁。两组基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对照组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监测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和其它基础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协助医生完成对患者的治疗等。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具体如下。
1.2.1 循证护理方案的制定 在患者入院后,科室护士长应及时组织护理人员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对其进行简单的循证护理培训。之后护士长要组织小组成员通过资料的查阅和既往病例的调查,分析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然后通过数据库关键词检索寻找与患者相符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检索完成后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和总结,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循证护理方案。
1.2.2 循证护理实施 在患者治疗期间首先应对其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根据患者的指标变化情况判断其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并给予其相应的护理措施。其中对于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应给予其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干预,以成功治愈案例的介绍帮助患者建立治愈的信心,并联合患者家属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从容促使其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接受治疗,促使其依从性的提升;同时,患者的饮食对其治疗效果影响较大,因此护理人员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搭配合理的饮食结构,以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确保饮食清淡且热量较低,每日将患者的食物摄入分为5餐,分别于早、中、晚、中餐与晚餐之间及睡前2h进餐,让患者养成少食多餐的习惯。另外,患者长时间卧床期间发生压疮的几率较高,因此需要在其卧床期间定时协助其翻身,并且要为其擦洗身体,确保受压部位清洁干燥,降低其压疮发生率。
统计两组患者24h心动图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其中满意度评分用自制量表完成,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
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χ2检验计数资料(%)差异,t检验计量资料()差异,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表1数据统计结果,试验组治疗后24h心动图恢复正常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
表 各项指标()
表 各项指标()
组别 24h心动图恢复正常(d) 住院时间(d) 护理满意度评分(分)试验组 7.05±1.62 10.27±2.15 90.64±5.46对照组 9.34±1.58 13.52±2.43 84.22±4.98
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的病情严重,并且在发病后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导致其死亡风险上升。心力衰竭是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的常见并发症,其不仅会导致患者的治疗效果受到影响还会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临床上对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其病情变化情况实施对症支持治疗,控制患者的梗死面积并改善其心功能,以此让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但其治疗效果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循证护理是一种建立在询证依据上的护理方式,其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分析其治疗期间存在的影响因素,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消除这些因素对其疗效的影响,从而让患者的治疗顺利完成[3]。对于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患者,其治疗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尤其是患者的不良情绪、不良饮食和并发症。因此在对其进行护理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其改善不良情绪,为其搭配合理的饮食结构,并预防患者发生压疮等并发症,确保其治疗效果达到预期[4]。
本研究对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试验组治疗后24h心动图恢复正常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