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籍版面设计中的版心与页边距

2018-10-19 08:54梧州学院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543002
大众文艺 2018年19期
关键词:行距版面页面

(梧州学院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 543002)

版心与页边距是书籍版面结构的重要元素,在书籍版面设定的过程中设计师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整个版面版心与页边距的大小问题。版心与页边距关系非常密切,不能分开来设定,两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一、版心与边距的含义和作用

(一)版心

虽然工作中设计师会经常接触到版心这个专业用词,但是对这个词的理解还是有些模糊,需要进一步的明确。版心在现代汉语小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书刊等每面排印文字和图画的部分。”于光宗编写的《排版与校对规范》这本书中提到:“版面中的文字、插图、表格等内容部分称为“版心”。”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书眉和页码都是版面中的文字,但不在版心区域,常常位于页边距中,是版面中独立的组成部分。线装书有一个部位叫做“心”,也称为“版心”,但是这个“版心”与现在所指的“版心”有所不同,线装书的版心指的是:“两页交界的空隙,鱼尾、页数、字数及刻工姓名都在版心”。

(二)页边距

页边距是页面和内容之间的负空间,这里指的“内容”其实就是版心,Indesign软件中的页边距分为上边距、下边距、外边距、内边距。上边距、下边距、外边距、内边距也可称为天头、地脚、切口、订口。

(三)版心与边距的作用

书籍版面中版心和边距的确定形成了整个页面的基本结构。版心是放置书籍中文字和图片的区域,页边距的比例关系尤为重要,关系到了整个版面的紧张程度。页边距的宽窄会影响到人的情绪,页边距越宽,人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页边距越窄,人的情绪相对会紧张。

二、版心与边距的发展

(一)西方书籍版心与边距的理论发展

中世纪西方书籍形成统一形制,采用了羊皮纸手工抄写书籍。这个时期手工抄写书籍的页边距非常大,且用纹样来装饰页边距。

图1

著名的书籍设计师约翰·契肖德(Jan Tschichold)对哥特式后期圣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求出书页比例为2:3,版心和开本的比例似,版心高度等于书页的宽度,内:上:外:下四边的边缘比例为2:3:4:6”。1946年方·德·格拉夫(Joh·A·von de G Graaf)根据罗尔·罗塞利奥的九段划分法求边缘比例图,这种方法称作“蛇腹式划分法”(图1)。

19世纪下半叶,工艺美术运动产生,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精于书籍设计,代表作有《乔叟著作集》。威廉·莫里斯认为:“页面中留有最多余白的应是底部边缘;次之是上部边缘和页边;最小的余白应留在装订口。这样设计的好处是防止余白过多、占页面比例太大使页面难看;同时防止段落间的余白过大破坏整个页面的和谐感。”

20世纪初,网格设计逐渐发展起来,约瑟夫·米勒-布罗克曼(Josef Muller-Brockmann)在《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详细的阐述了网格设计、版心、页边距。他在书中列举了四个例子:呆板的页边距;缺乏功能的页边距;过于均匀的页边距;比例协调的页边距。“呆板的页边距”与“缺乏功能”的页边距,前一个版心过于的向上因而太过飘逸,后一个版心过于向下且有两个边距相同,“比例协调的页边距”更为的舒服,每个边距的距离都不一样,内、上、外、下四边分别为2、1.5、1、3(图2),这样的页边距宽裕比较适用于文学类图书但不适用于广告宣传册。

图2

网格设计的方法为促进了相关理论的发展。网格设计指的是把一个页面分割成大小相同的小单元,以此作为设计中放置文本和图像的基准,可大大的提高设计和排版的效率,同时也提供了多样化的版式效果的可能性。单元网格的高度相当于文本的整行数,宽度则与文本栏的宽度相同。行距和字号的大小是页面布置的基本单位,页面中其它部位的设计都要以行距和字号为基准。常见的网格有模块网格,模块网格中模块和栏间空白的区域为版心,排版书籍的文字、插图、表格等内容部分。版心的结构可以是一栏、两栏、三栏等等。

以上可以看出,西方从很早就开始研究版面的比例关系,形成系统的理论。

(二)中国书籍版心与边距的理论发展

中国最早的书籍形式有甲骨刻辞、青铜器铭文、石经,由于形式与现代书籍差别较大,还未出现版心、页边距类似的概念。

简策制度始于周代,至秦汉最盛,由于材料制作复杂,一般来说版面上文字排列的比较满,简札一般在0.5至1厘米之间,若干个简札连在一起形成了策,这个时期版面中开始出现了分栏的形式,与网格设计中的“栏”极为相似,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简册《为吏之道》,它的版面上下被分成了5栏。

缣帛书籍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版面上出现了界格与栏线,这是线装书中界格和版框的早期形式,也是对简策书籍的延续。魏晋时期进入卷轴装阶段,是对缣帛书籍的进一步发展,版面中丰富多样,保留了缣帛书籍界格与栏线,开始对页面进行装饰。

随后出现了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线装起源于北宋之末,版面结构开始趋于稳定,版框包围的部分就是现在所说的版心,上下空白的地方分别为天头、地脚。李明君对中国传统册页书籍的天头和地脚进行了抽测,发现天头和地脚的比例一般较多为10:5。这个比例,天头宽阔,给读者写下心得体会的空间。

民国时期中国平装书出现,平装书与传统书籍有一致的特点,在版面上版心的中心偏下。这与西方的传统恰恰相反。鲁迅先生对书籍的版面设计有较高的要求,他认为当时排印的新书天地头很短,满本子密密层层的黑子,使人产生一种压迫和窘促之感,觉得仿佛人生没有“余裕”,不留余地了。这个时期的书籍装帧一般指的是封面设计,对书籍版面的探讨非常少,没有系统的理论发展。

2017年,设计师刘晓翔的书籍《由一个字到一本书 汉字排版》出版,这本书通过西方设计的方法论将汉字和费波那契数列结合,探讨了汉字书籍版面的构成方法,是西方设计方法论在汉字排版中的发展和延伸。

三、制约版心设定的因素

(一)字号大小

一般来说人们在阅读书籍的时候9-10pt左右的字是较为合适的。内文字号越小,那么版面塑造的可能性就会越大,相对来说要求的页边距要小;如果内文字号大,那么单位增量的幅度就越大,可控的范围就少,相对来说需要大一些的页边距。

(二)行距、栏宽

设计首先应当把版面的阅读功能问题解决了,栏宽和行距是控制易读性的重要因素,在版面设计初期阶段,行距和栏宽是设计者的关注点,而行距、栏宽的确定与易读性有很大的关联。易读性关注的是排印的文本在阅读时的轻松和舒适程度。

在现代排版软件里,行距指的是把基线到基线的距离称为行距。过小的行距则使行隐没在平面中。过大的行距也会影响阅读,会放慢读者阅读的速度。

栏宽就是一段文本的宽度,根据已被普遍认可的经验,大约7个单词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长度。很明显栏宽对内边距和外边距有很大的制约性。在固定的开本内,如果栏宽越大,那么预留的内外边距就越小。另外栏宽也和行距的设定有关联,当栏宽较长时,较大的行距有助于读者视线的转换。

(三)书眉和页码

书眉和页码常常会在页边距中,可以起到分割页边距以及装饰版面的作用,书眉以线的存在方式居多,而页码以点的方式存在居多。当版面中某一个页边距非常大的时候,为了避免空泛,可以用书眉和页码来进行分割。

(四)装订方式

装订方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无线胶装、锁线装订等,由于装订方式不一,订口的展开程度是不一样的。在Indesign这款软件中,设计出的页面是的页面完全展开的状态。无线胶装的订口部分会显示不出来,设计师需要多预留订口的长度才能达成想要的效果,锁线装订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四、版心与页边距设定的原则

(一)易读性

易读性是关于读者阅读文本时的轻松和舒适程度,字体的类别、字体大小、行间距都影响着文本的易读性。书籍是用来阅读的,如果阅读不顺畅势必会影响到信息的传播,这个是书籍设计的一个根本。

(二)成本

书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商品,是需要盈利的。大量的空白、宽松的行距固然非常的优美,但是不能没有收益,没有收益的书籍出版会进入死循环。设计师需要在优美的版面结构和成本之间做出平衡。

(三)形式和内容

书籍的整个版面要能够集中反映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和内容,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个是功能,一个是情感。

从功能上来讲,艺术类的书籍在版面结构上可以多变;文学类的书籍更要注重易读性以及版面空白的多少,每一种书籍的功能都有其独特的地方,不同的版心、页边距对应不同的功能。

从情感上来讲,版心的位置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当版心的中心和版面的中心重合时,就会给人更为稳定的感受;当版心位于版面中偏上的位置时,有一种漂浮的感受;当版心位于版面中偏下的位置时,给一种温暖、安静、下沉的感受;当版心很大或者撑满了整个版面,整个版面就会有一种扩张的感受;当版心位于版面中偏右的位置时,较为活泼,冲击较强;当版心位于版面中偏左的位置时,没有右边的冲击力强,仿佛受到了阻碍。设计师可根据书籍概念的需求设定相应的版心。例如表现稳重、庄严的主题时,可以将版心的位置放于版面中偏下的位置,这样能够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五、结语

首先,在版心、页边距的相关理论上,西方发展的较为系统,有明确的理论作为指导,中国这方面没有明确的理论分析,传统上中国的版心偏下,西方的偏上。其次,随着设计的发展,固定的设定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代的需求,一些简单体例的或者有传统韵味的书籍可以结合传统的方法设定,当遇到过于复杂的体例或者特殊需求的书籍设计时,就需要分析各方面因素,综合的去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行距版面页面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刷新生活的页面
概率从何而来?
种花生的合理行距和株距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答案
让Word同时拥有横向页和纵向页
种植密度和行距对荞麦田杂草及荞麦产量的影响
渭北旱塬东部小麦不同播种方式试验
版面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