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光
在语文课堂讲学当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多读”。通过五个“读”的步骤,使学生逐步达到自我素养的提升。“五读”即朗读、复读、研读、品读和赏读。学生朗读课文是前提,复读全篇是基础,研读中心是核心,品读语言是关键,赏读精髓是目的。
第一个环节,我们设计为朗读
朗读不是简单地读,不是简单地重复,是学生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的有效方式。我們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这样,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其材料的内容和情感,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什么是“立体学习”?立体学习就是不仅要看到表面,更要理解其精神内涵,把不懂的问题解决了。语文课就是给学生指引一定的方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大声读、高声读,深入广泛思考,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高中语文《动物游戏之谜》这一课时,我们就用“谜”来开始,这个谜是什么?如何分析这个谜,最后这个谜底是什么?学生通过朗读,都能一一回答这些问题。
第二个环节,我们设计为复读
在朗读的基础上,我们要复读,重复读、反复读,通过不断地读,既要完成上一步朗读时需要回答的问题,还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意和韵味。钱钟书先生曾说过:“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有时文章讲究的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想隐晦地表达出来,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所以我们要反复读,多读,重复读。
如杜甫的《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读起来明白如话,似乎没有什么难懂之处,但我们若用心去体味,便觉得这是千古绝调,其感情浓烈真挚,诗意含蓄深沉。杜甫晚年生活凄苦,政治抱负又遇到挫折,但依然可以从这首诗中,看见杜甫的精神气魄和爱国情怀。要想理解这些情感,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读,才能更好地体会诗人更真实的情感。
第三个环节,我们设计为研读
语文课离不开读,研读更是不可缺少。研读就是钻研地读。运用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加深其对语文学习意义的认识,又能启发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和联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使语文课的研读呈现语文味的本真特性。在语文课上,我们把相似的观点进行分类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中的主题,理解中心思想。
例如教学高中语文课《谈中国诗》时,对中国诗和外国诗的区别是怎样描述的?文章中把区别分为若干点,指引学生对这些观点进行比较,给每一种观点打分。学生打分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每一种观点应该持什么态度,通过比较理解就更清晰。
第四个环节,我们设计为品读
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我们常常可以从语文课本中,学到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有天真烂漫的爱情故事,有尊师重教的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有古往今来的名人故事,有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要想深入了解这些内容,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作为生物的社会》这一课,我们就是要研究说明文这种文体的语言特点。除了科普说明文一定要注意语文文字的准确性之外,我们还要学习这一课语言文字的生动性。通过在文章中找例子,学生知道了作者为了使文章更生动有趣,运用了很多艺术手法。学生还能够通过课文中的例子举一反三,造出优美的句子,课堂效果明显。
第五个环节,我们设计为赏读
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课本中的不少课文,学生原本很喜欢,但是,当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这些课文时,学生却不感兴趣。这是为什么呢?分析一下,不难发现,教师往往是从课文中抽取一些语文知识来教学,并没有启发学生透过文字来深入体会课文的精髓、深意。我们在讲授课文时,必须要引导学生亲身感受课文的情感寓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氛围中去,让学生亲身感受。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里行间表真情。朱自清《荷塘月色》中那深厚的感情,曹操《短歌行》的辽阔情怀,《书愤》中的爱国热情,《归去来兮辞》的归田隐居,孔子孟子的治国之道,学习这些文章,学习语言文字,学习经典名著,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孩子深入理解体会文章的感情,这样才能真正学好、学活语文,真正将语文学科作为一种工具来学习,这样才能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
我们要“读”,朗读经典,提高智慧;复读文本,加深理解;研读杰作,提升修养;品读精品,完美人格;赏读佳作,健康成长。“读”对孩子们的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章熊等.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李海林.言语教学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5]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誗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