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 浦玉忠
摘要:谣言借助网络,如虎添翼、如鱼得水,使得网络谣言的传播更为复杂、更为迅捷;网络助推谣言,如梦似幻、百味杂陈,使得网络世界变得犬牙交错、鱼龙混杂。只有探寻出网络谣言的规律特征,才能使治理的深度、广度及效度变得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本研究以叙事学贯穿整个分析过程,以网络谣言叙事范式为研究切入点,界定概念、逻辑推演、规律探寻,力争做到可辨可识;结合“跟进式”治理的优势及网络谣言叙事的特点,破网络谣言叙事之弊,探网络谣言治理体系构建之策。
关键词:网络谣言;叙事性;范式;“跟进式”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9-0028-05
基金项目: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网络谣言叙事范式及网络文化安全体系构建研究”(16YJCZH130);2017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谣言叙事中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17MLC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婷(1970-),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浦玉忠(1962-),男,江苏大丰人,教授,南通大学党委书记,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传统伦理文化与道德研究。网络谣言与传统的谣言性质并无二致,但正是插上了网络的“双翼”,使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了相应的扩展与深化。它改变了传统谣言口口相传的单一途径,打破了熟人社会的限制,进入了一个更为宽广、更为多元的传播生态系统。借助于网络技术,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变得更为快捷、便利,短短数分钟,波及的范围可以达到量级。加上网络社会中,人人都是“发言人”,人人都有话语权,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知识结构及心理预期,对网络谣言进行加工组织,导致一则谣言在网络社会中出现不同的版本,混淆视听、真假难辨。同时,“意见领袖”的巨大作用及“沉默的螺旋”效应广泛扩展,使得网络谣言最终会演变成为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加大了网络空间治理的难度。
这些在传播速度、传播技术、覆盖范围、传播方式、传播后果等方面的新变化,成为概括和凝练网络谣言内涵的权重因子。在众多定义中,笔者比较认同巢乃鹏、黄娴的界定,他们认为,网络谣言是“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里,网络使用实体通过特定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务、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1]。
路虽远,行则将至。网络谣言治理是我们回避不了的现实难题,而辨析、捋清网络谣言的规律,是科学治理、系统治理的前提和基础。从叙事学角度入手进行深入研究,或许是把握本质、有效治理、创新内涵、建构体系的一个有益尝试。
一、网络谣言叙事内涵解析和网络谣言叙事范式的概念剖析
叙事学是一门历经多年、纵横古今、贯通中西的发展实践孕育而成的学科。它如一把手术刀,解剖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于微观处,可以分析把握文本、故事、小说、戏曲、电影等门类的规律、规则;于中观处,可以把握集体无意识、社会心理、民生需求等潜在因子;于宏观处,可以构建意识形态共识、价值旨归、国家认同等机制体系。网络谣言叙事聚焦于网络谣言传播流传过程,置身于叙事学理论的关照之下,依托于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取长补短,立足于网络媒介,倾注于网络谣言的叙事文本、叙事结构、叙事角度、叙事节奏、叙事特点、叙事情境、叙事原型等内容的探寻,厘清网络谣言叙事规律。
范式(Paradigma)一词是由库恩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它是库恩科学哲学思想的核心,具有里程碑意义。但由于缺乏明确的适用范围、明晰的概念界定,导致范式理论普泛化的应用和随意化的延展。在众多解读中,笔者比较认同刘放桐教授的观点,他认为范式是“某一科学共同体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框架,并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2]。这对网络谣言叙事范式的概念產生了极大的启示意义。一句话就是,网络谣言叙事范式包括网络谣言叙事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二、网络谣言叙事范式的具体类型
厘清网络谣言的叙事范式有助于进一步把握网络谣言流传的规律,为后续的科学治理奠定坚实的学理和事实基础。具体来讲,网络谣言叙事范式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貌似客观,于全知叙事中见意旨
通过对大量网络谣言案例的分类及文本细读,可以看到,网络谣言叙事中主要采取了全知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更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它是一种全方位的叙述,即站在文本之外客观叙述事实的产生历程、演化进程及造成的严重后果,不掺杂任何感情色彩的因子,整个叙事过程显得科学可信。这种叙事的特点是:(1)全知全能。叙事人超越了所有人物之上,如上帝一般,既明了事物的外在表象,又清楚事物的内核本质。(2)采取局外视点,且视点不固定。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此地还是异处……叙事人都能一一道来。(3)对故事中的人物多采取第三人称进行叙事[3]。全知叙事又在科普、食品安全、卫生疫情等重大事件中较为常见。如2016年微信群传播了一篇题为《福建地震警示》的消息,内容为,“中国地震局预报,未来两个月内中国还将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广西、福建等地为重点……”整则谣言在文本之外有一个全知全能的叙事者存在。叙事主体借助中国地震局的权威报道,再加上不久前出现的大规模蛤蟆迁移这些民间传说中明显的地震征兆,进一步给谣言披上真实的外衣,从而达到使人信服的目的。
(二)以偏概全,于科学论证中表意图
这种网络谣言主要涉及科普谣言,文本中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科学数据、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等,并且论证过程看似极为严谨。但其常常只是截取论证证据中的一点或论证逻辑中的一环,进行夸大放大、以偏概全。网络谣言的这种叙述范式是最为隐蔽和最难以辨识的,必须具有大量的科学常识和理论功底,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这些要求是难以达到的,唯有依托于专业的辟谣网站和机构。如网络流传“悲伤时的眼泪含有害物质,强忍等同自杀。心理专家研究发现……对健康不利”。纵看整个网络谣言文本,真实与虚假相杂,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网络谣言中提及的眼泪中的确含有锰这种有害物质,但是相较而言,含量比较少。憋着眼泪也许会对身体产生影响,但是否会产生如谣言所说的那样的后果,却无可考据。
(三)偷梁换柱,于逻辑推演中混是非
2107年1月,网上流传一段“无籽葡萄是用避孕药培育出来”的视频。在这个有图有真相的社会现象中,再加上“避孕药培育葡萄”这种骇人听闻的传言,不能不让普通民众相信无疑。事实上,谣言制造者偷换了无籽水果依靠“植物激素处理”与避孕药之间的概念,两者相似之处,可能是“植物激素”来抑制种子发育,促进果实生长;而避孕药是通过抑制排卵,并改变子宫颈黏液,使精子不易穿透,达到不会怀孕的目的。“抑制发育”“无籽葡萄”与“不能怀孕”在字面含义上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并不能偷换概念。另外而言,“无籽葡萄”中使用的植物激素经过科学验证,是不会对人体产生激素效应的。
(四)抓住时机,于特殊节点上传谬误
制谣者会紧紧抓住特殊的时间节点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散播谣言、蛊惑人心。高考期间,一条“捡到杨雷雷的高考准考证”的消息在微博、微信上不断被转发。这种在高考期间出现的“丢失准考证”等谣言层出不穷,波及甘肃、江西、浙江、安徽等地,而主人公“杨雷雷”在各地也会演变成“白娅倩”“孙超”“党喜龙”等。此则谣言紧紧抓住了高考这个特殊时间节点、人生重大转折点的重大事件,瞄准了考生家长急切、焦虑、担心等心理,把握住了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造谣生事,可谓居心叵测。
(五)环环相扣,于严密论证中现主题
2016年8月,微信朋友圈流传一则消息:“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昨天凌晨二点二十三分,三名男女生感染SK5病毒死亡,……中央1台电视新闻已播出,暂时别吃鱼类,酸菜……目前河北省有3167个魚塘已感染。收到马上发给你关心的人,最好是群友。”这则消息一出,网友们一下子被震惊了。整个谣言叙述过程,表现为逻辑严密、事实充分、数据相似、权威确证、后果严重。一是有确切的时间地点,而且时间还精确到了多少分钟。二是“SK5病毒”。这种未知的“病毒”一下子就揪住了网民的心:不可知性,外加危害程度不明。但是通过三名感染者的死亡事实可以推出,死亡率极高,而且感染群体不分男女,不设年龄。所以可以推测危害性极大。三是中央1台已经播出。国内最权威的官方媒体的确认,进一步验证了这则消息的准确性。四是这则消息最核心的事实是河北省3167个鱼塘由于暴雨水污染,已全部被感染,因此要少买鱼吃最后推广至酸菜鱼,直至推及不能吃酸菜。五是要求转发给你最关心的人,以朋友、亲友的名义转发这则消息,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及影响力。
可以看出,网络谣言叙事具有鲜明的范式特征,这与传统的叙事结构相比,显得更为复杂和多元。首先,网络谣言叙事范式多种多样、交叉融合,没有传统叙事学中具有的那种结构清晰、时间明晰、后果了然、事件相对易于把握等特征。其次,网络谣言叙事范式的分析必须结合那时那刻的社会心理、情感特点、重大事件、特殊节点、思维习惯等诸多因素,而且整个叙述过程论证严密、论据充足、逻辑合理、感情真挚,再加上网络这一媒介,使得网络谣言叙事显得极为错综复杂,分析探究其叙事规律变得难上加难,让民众猝不及防。第三,从话语层面分析,传统叙事学研究对象都是书面语或者口语,图文结合等技术手法的运用相对不多。网络谣言叙事则大量使用了图像共叙、音频结合、文字描述等多种手法,使得接受者难以招架,极易被谣言牵着鼻子走。第四,传统叙事学的事件比较冗长,研究者需要大部分的精力对文本进行深耕细作,但是网络谣言叙事的篇幅相对较短,语言相对精炼,这也同样造成了整个网络谣言意义更为复杂,理解更为多维,形成了短平快的特征。而更为关键的是,大部分的文本分析都必须置身于重大的社会突发事件的氛围之中,所以大部分受众都来不及细细深究,往往容易被耸人听闻的“标题”“词汇”所吸引,从而失去了理性的分析能力,盲目地转发流传。
三、基于网络谣言叙事范式基础上的“跟进式”路径思考
“跟进式”治理主要是秉承“跟进式教育”理念[4]发展而来。“跟进式”治理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一是主动性。“跟进”不是被动的“跟从”,而是主动追踪、主动应对,提倡跟踪前沿、解决难点,使治理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二是时效性。“跟进式”治理主张及时跟进社会形势、适时把握时代脉搏、随时关注社会大众的思想、需要和兴趣变化的新动向,从而使治理理念和方式能够与时代同步。三是前瞻性。“跟进式”治理强调在积极把握与顺应时代、社会、思想等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基础上,作出前瞻性、预见性的研判和治理。四是针对性。“跟进式”治理针对时代新形势、针对社会新需要、针对新问题,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有的放矢的治理。五是全面性。“跟进式”治理注重全方位、立体化,讲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六是互动性。“跟进式”治理注重主体间平等交往、相互信任、协同共进。七是实效性。“跟进式”治理的价值旨归是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教人求真、引人向善、带人审美。八是可持续性。“跟进式”治理主张久久为功、绵绵发力,注重持久的过程性、可持续性治理[5]。
(一)跟进网络谣言叙事主体特性,价值引领、教育引导,做常态化治理
广大青少年是网络虚拟社会中主要群体,由于年龄较小、知识层面较窄、人生阅历缺乏等现实状况,以及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特征,使得广大青少年成为网络谣言叙事中的主体,成为网络谣言叙事过程中极易受到伤害的群体。网络谣言中最难以辨识、波及范围最广泛的是科普谣言,除了技术手段的外围狙击之外,网络谣言的治理必须依托于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自我媒介素质的提升,通过系统化、常态化的教育培训,帮助网民不断完善自我知识结构,特别是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完备,不断提升自我批评精神和能力,逐步形成富有个性化的、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
第一,批判能力和精神的教育。广大青少年仍然是网络大军中的主流,但由于自身知识储备相对不足,他们在网络中会出现二律背反的现象。一方面追求个性的风格,不喜欢从众流俗;另一方面又基于自身的实际考虑,往往迷信于网络大V及明星公知的舆论引导及价值判断,更容易在网络名人所打的“科学”“权威”的旗帜下,失去自我判断,习惯于人云亦云。基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大网民批判能力和批判精神的教育。一是国家层面,要加大科普教育的力度,通过新媒体平台、传统权威媒体、专业的辟谣平台(比如果壳网等),加大对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结合具体的网络谣言案例及特征,进一步完善网民科学知识的教育、培训机制。二是社会层面,要加大科普教育进社区、进街道、进校园活动,针对危害极大的网络电信诈骗谣言,公安机关和电信部门要积极联手,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尤其是针对最具迷惑性和欺骗性的案例,要总结经验、识别其特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帮助民众树立科学的识别、批判能力。同时博物馆、少年宫、科学馆等机构要免费地向公众开放,形成尊重科学知识、热爱科学知识、崇尚科学知识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学校层面,要进一步加大科普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定期邀请从事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士来校开展科普讲座,邀请网信部门的专家来校进行预防网络谣言的专题讲座。学校还可以每学期组织师生开展科普知识竞赛。此外,学校要利用主页网站、校园橱窗、动漫等多种教育形式,驰而不息、引人入胜地开展各种科普教育活动。四是家庭层面,家庭教育也是科普知识普及的重要一环,不仅是青少年个人,就是广大家长也必须加大科普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近年来频发的网络诈骗短信及网络诈骗电话,都将黑手指向了老年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家庭中的科普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和急迫。同时,要坚持理性批判意识,立足基本事实,破除网络谣言的符号“神话”,还原文字符号的真实意指功能,打破网络谣言逻辑链条。
第二,责任感培育。网民凭借网络媒介的技术优势,可隐去真实的身份信息,这种无所约束的感觉是现实社会中无法比拟的,这也带来了责任感、诚信、荣辱观、法律约束等观念和铁律的消解,“人肉搜索”“网络谩骂”“网络传谣”“网络失信”等不良行径层出不穷。网络虚拟社会中,若网民责任感缺失缺位,那么网络社会必将会混乱不堪,折射到现实社会中,也将引发社会恐慌,破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要进一步加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不断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锤炼网民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不断加强网络相关法律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公众不断强化“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的意识,明晰网络虚拟空间中的权利,以及道德和法律的职责。此外,要不断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帮助网民认清当前国家网络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明确个人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和应尽义务,树立崇高的责任意识。要不断增强网民的诚信意识,做到文明上网、文明发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努力营造风清气正、阳光和煦的网络环境。对于个人而言,在网络虚拟社会中要理性衡量每一个行为将产生的效应和后果,切记不得非理性、非理智行事,不随便发表未经验证的不良信息,避免对他人、社会、国家等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此外,个体责任感的养成还需要外围力量的协同努力。国家及社会要加大对网民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我国已经从2014年开始,每年会举行“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使民众全面了解网络社会存在的各类风险,不断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防范意识和技能。
第三,自律精神的养成。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等特性,再加上网络失范行为缺乏相对及时的法律规范,造成了网络虚拟社会中网民上网、评论、转帖等行为缺乏有力有效的社会舆论监管及社会道德控制,这就使得网络行为的硬约束明显降低。在此情形下,网民的“慎独”和“自律”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自律及慎独是对网民的较高要求,在无人监督、无人监管的环境下,网民要自觉地约束自己的上网行为,不涉足非法网站,不浏览不良信息,不传播谣言流言,自觉地维护网络道德,文明交流、文明转帖、文明评论,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碰高压线,不触法律红线。这种标准的实现还是得依靠网民自我学习与提升。
(二)跟进网络谣言叙事环境,信息公开、与时俱进,做系统化治理
网络谣言叙事环境除了有叙事主体、叙事媒介、叙事受体的协同发力之外,还处于政府、新闻媒体、行业组织的监管监督之下,这种环境是两方相互角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对网络谣言的治理还要从政府主导、新闻媒体监督、行业组织管理等维度出发,多方协作、多管齐下。
第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在网络谣言治理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应及时、准确地发布真实信息,全面遏制、破除网络谣言的影响。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根据谣言产生的方式可以看出,信息的模糊性在其传播流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必须站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立场,公开透明地公布社会发生的重要事件的信息,不断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不遮掩、不回避,不断提升自身的公信力。这不仅是民主和法治是否完善的一个重要显性标志,而且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政府的重大决策、社会自然灾害、卫生疫情、食品安全等各类重要信息置身于阳光下,谣言便难以在网络虚拟空间肆虐。
及时应对网络谣言流传。政府在建构完善的谣言预警机制的前提下,对社会或网络中出现的谣言苗头或谣言事实要及时发声、精准打击,不让其有任何蔓延的时间和空间。在网络谣言产生初期,政府要及时公开事件的原因、后果、趋势以及拟将采取的具体措施;在网络谣言产生的高潮期,政府要及时公布目前发展的状况、谣言存在的事实或逻辑错误、是否存在有人故意为之等信息,在现实中,政府要加快問题的解决力度,确保有力有效;网络谣言产生的休眠期,政府不能掉以轻心,要深刻总结、分析此类谣言的叙事规律及叙事逻辑,以及自身在处置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教训,做到有备无患、居安思危。
第二,新闻媒体要加大监督力度。新闻媒体是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在治理网络谣言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管理作用。
当好“把关人”。在当前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地位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力,大众文化迅速流行及蔓延,“娱乐至死”“解构主义”“自嘲文化”“戏谑文化”随处可见,有的媒体为了“眼球经济”的考量,出现了大量标题党,新闻内容低俗、恶俗,甚至出现了“新闻造假”现象,极大地伤害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威信。对此,新闻媒体要做好“把关人”,真实客观、及时准确地发布新闻信息,对那些语焉不详、来历不明的信源要加大考证验证工作。唯有如此,在面对网络谣言之时,新闻媒体才能成为正本清源、激浊扬清的喉舌,深度挖掘网络谣言背后存在的社会思潮、大众心理等问题,主动发声、及时发声。
严守职业道德。普利策曾经说过,一个愤世嫉俗、唯利是图、蛊惑民心的媒体,最终会制造出像自己一样卑劣的民众[9]。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担负着传播新闻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和服务好社会与公众的光荣任务,不仅职责重要,而且使命光荣[10]。新闻媒体人要立场坚定、作风优良、道德高尚、业务精通,始终恪守职业道德,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同时要积极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构建融合传媒媒体、新闻客户端、微博等一体的发展模式,不断强化大数据、互联网思维,解放思想、破除陈旧,创新媒介传播方式。
第三,行业组织要加强管理。行业组织要通过相关规范制度的完善来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治理。网络行业协会要按照自身制定并认可的行业制度,不断加强自律,严格遵守宪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维护网络安全,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2011年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关于地震及福岛核事故的各种谣言在网络上迅速流传,给国民造成极大恐慌。日本总务省发布通知,要求“电气通信事业者相关团体”所管辖的电气通信事业者在保证报道的同时,采取为大众所知的必要措施,以消除谣言的危害。日本是注重行业协会组织的国家,各企业都要加入到行业所在的协会之中。各行业协会大都归总务省管辖,总务省通过对行业协会发布通知,从而间接管理电话、电视、网络等,防止谣言的传播[11],其作法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同时,对那些违法行业组织规定的行为,行业必须予以及时有效的处理,坚决遏制各种网络谣言和不良信息的蔓延滋生,确保网络虚拟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6).
[2]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813.
[3]钱燕妮.新闻报道的叙事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05(2).
[4]薛健飞,浦玉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跟进式”培育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4(1).
[5]浦玉忠,薛健飞,李萍.“跟进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8-49.
[6]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社,[2016-04-26].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6-04/26/c_135312437htm.
[7]薛健飞,浦玉忠. 从技术转移到产业化——地方高校服务创新型国家的社会学分析[J].前沿,2011(22).
[8]李献惠.维护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两个向度[J].今传媒,2012(12).
[9]王渊.普利策的三段话[J].散文百家(杂文),2004(16).
[10]郑凌.重视加强媒体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培养[J].军事记者,2010(6).
[11]文敏.各国采取多种方法遏制网络谣言[J].新闻实践,2013(10).
【责任编辑:闫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