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有情岁月 常读无字之书

2018-10-18 11:13郭愿宏
延安文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黄土地梁家习近平

郭愿宏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两部纪实文学著作,生动再现了习近平同志在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锻炼、学习生活、成长进步的重要经历,娓娓道来,浸润心田,是教育启迪广大党员干部的鲜活教材和励志典范。

学心照亮恢弘征程路

从1969年1月到1975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插队落户,对那时的他来说,也许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丰富自我、提升能力的根本途径,更是坚定信念、战胜困难、探索未来的精神动力。他将书籍作为随身必需的重要装备,把读书当成最大的乐趣和享受,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他在煤油灯下,彻夜研读,博览群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养成了读书好学的习惯,并一直保持至今。我们可以从许多资料上印证他对读书学习的酷爱。他在《之江新语》一书中引用一位哲学家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其实大到一个国家,小到每一个人,文化都是最大的软实力、持久的竞争力、不竭的创造力,书籍则是文化的载体、进步的阶梯。今天,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学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他总能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厚重历史中汲取丰富营养,胸怀全局,放眼世界,把握未来,体现了大国领袖的非凡气度,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这一切皆从滴水穿石、厚积薄发而来。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来到梁家河之后,将自己作为普通农民的一员,以农民兄弟为老师,以农村生活为教材,以艰苦劳动为课堂,以实践探索为答卷,用七年甚至更长时间,扎扎实实读黄土地、读现实、读人生这部无字的大书,培养形成了他亲民为民的意识、行稳致远的坚韧、锐意改革的担当。

小山村开出文明之花

上世纪三十年代,延安人民以黄土地般宽厚温暖的胸怀,在西北革命根据地延安,神奇地为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转折点和出发点,十三年的砺砥奋进、顽强抗争,圣地延安为中国革命夺取胜利做出了彪炳千秋的伟大贡献。30多年后,响应毛主席号召,延安犹如一位慈爱的母亲,热情接纳了包括习近平在内的2.8万名知青在这里学习、锻炼、成长。当地老百姓用对待毛主席和中央红军的深厚感情来对待他们,把他们当作毛主席身边的孩子,当成自家的孩子,倾其所有帮助照顾他们的生活,手把手教会他们耕种收打等劳动技能和自食其力的生存本领。当时,年仅15岁的习近平在这里度过了生活和思想上的“多重难关”,学会了劳动,完全融入了这块土地,逐渐成熟为一个地道的农民后生。与此同时,他和其他知青也把文明的种子播撒在这块多情的土地上。在赵家河搞社教时,他不光做政策宣讲和思想引导工作,而是扑下身子与群众一同修梯田、打土坝、植树造林,从改造第一个男女分设的厕所,到推选有能耐、会干事的同志当生产队长,初显了他善做群众工作、善于团结同志的组织协调能力。特别是他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组织群众打井汲水、兴修道路、筑坝淤地、办铁业社、开代销店,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了解决当地群众烧柴、照明问题,他到四川参观学习办沼气的经验和做法,回来后立即动员群众排除一切困难发展沼气,终于建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并迅速推广,使当地百分之九十的农户用上了沼气。他积极帮助群众更新思想观念,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为这方土地注入了文明气息,给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美好希望。

梁家河蕴藏着大学问

当时的梁家河与中国千千万万的村庄一样,给这些从大城市来的、有知识的年轻人上了现实的一课。这里物质生活是十分贫瘠,迫使人们必须在精神上强大起来。这使我想到美国自然主义者、人类学作家,改革家和哲学家梭罗,他在瓦尔登湖畔居住了兩年两个月零两天,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悟写成了《瓦尔登湖》一书,讲述了自己与大自然有机融为一体,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神奇经历。他写道:“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我到森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现实,看看我是否学会生活要教育我的基本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所以,往往越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条件下,越是能够激发人的无穷潜能和不屈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带领无数革命同志和人民群众在民族危亡之际,凝结激荡而成的一种万死求一生,拼命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现在我们将它的内涵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我们研究梁家河蕴藏的大学问,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和延安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传承弘扬和具体实践,是我们党的领袖成长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即矢志不渝的信念、真挚为民的情怀、务实担当的品格、带头实干的作风。这是总书记的初心与使命,也是今天全体党员干部的追求与遵循。

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习总书记回忆自己的知青岁月时讲道:“陕北7年,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他在梁家河插队近七年,当了近两年的大队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他就坚持把群众的所急所需所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敢为人先,艰苦创业,建成了全省第一口沼气池、第一个沼气化村和第一家代销店等,创造了许多个“第一”,办成了群众当时不敢想、不敢干的事,用党员干部“辛苦指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他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习近平同志以此为起点,先后担任了党和国家各个层级的领导,履历经验之丰富、实践基础之扎实、人生体悟之深厚,实为各级党员干部和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与典范。世界有目共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践行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贯穿的主题主线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一位优秀国家领导人、一个先进政党、一个伟大民族的根之所在、魂之所系。这是“黄土情节”和浓浓乡愁,更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我虽然读完了这两本书,但文字背后的故事、坚贞背后的大爱,自己还远远没有读完读透。作为市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我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通政策理论的有字之书,读好实践历练的无字之书,坚定信念,强化担当,提升服务,扎实工作,让生命在拼搏奉献中变得更有激情、更有内涵、更有意义。

猜你喜欢
黄土地梁家习近平
《黄土地》画报
A new diagnosis strategy under the PMC model and applications①
不忘黄土地
从黄土地走来
梁家河岁月
梁家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亲不够的黄土地
亲亲的梁家河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