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腾宇
不通乐理的李袁杰,在《明日之子》上被华晨宇当场教做人;不说实话的吴亦凡,在回击网友批评的diss track中宣称“这首歌没混音,直接发”,招来了混音师们的声讨。
近期这两件事,堪称中国流行音乐圈乱象的缩影——前者证明了通晓乐理和词曲审美的重要性,顺带展示洗歌可以洗到何等恶劣的地步;后者则证明不仅很多吃瓜群众搞不懂混音是什么,连号称专业搞音乐的也不一定知道。
搭个流量快车,一波直播带火,粉丝连声叫好,让许多听众误以为“标准的音乐就是这样”,滋生许多专业度、美感和诚意都欠奉的作品。而一些真正好的创作,被归到“没名气,太偏门”的角落,渐渐凋零。
原创歌曲有严格的标准:作词、作曲、编曲都要自主创作,不能抄袭或挪用他人现成的素材;达到基本的工业制作标准,并具有一定的美感和艺术性。
伪原创则简单得多:有纸笔,能识字,就能写;用一组和弦,哼一套旋律,就能成曲。有一定阅曲量和基本文化素养的听众,很容易从糟糕的作品里发现破绽:咦,这句似乎在哪儿听过?呃,这词曲不是摆明了在胡闹吗?咳,这种程度的制作,怎么能叫没混音啊?嘿,这么说我也能写歌!
懂得最简单的和弦按法,手头有个乐器,就可以开始写了。如果不嫌自我重复,可以根据一套和弦哼上一整晚——因李袁杰而爆红网络的“4536251”,即以C调中的F、G、Em、Am、Dm、G、C为一组依次按出,是一个被戏称“养活半个音乐圈”的和弦进行。它适用于中国风,比如经典的《青花瓷》;它同样造就了许多流行金曲,诸如《我的心真的受伤了》《可惜不是你》《说谎》等。
李袁杰们的问题,在于只学会了同一个调式的同一种进行便开始急匆匆地原创,满足于现有的简单套路而疏于学习更深层次的乐理——这是很多“原创歌手”正在干的事儿,一种被验证过可行的、既可以收割听众智商又可以缩短创作周期的模式。如前所述,脸皮厚的一晚十曲,问题不大。
知道了和弦进行,得给歌曲定个主题才好往下发挥。如果追求速成,大可选择2017年被玩坏的民谣和2018年被玩坏的古风这两大类型。有大把的词曲套路和现成的抄袭模板。
比如古风,从简单的2536、4536、4566到复杂的4564564536、4561643251,几乎只要有6和弦的组合都可以哼出“类中国风”调调,要是厚着脸皮四处借些乐句,可以快速缩短创作时间:李袁杰的《离人愁》,被网友一一拆解指认——歌曲开头部分是《山外小楼夜听雨》,高潮部分是《清明雨上》,副歌部分是《红尘客栈》,整体基调是《烟花易冷》……借鉴与抄袭,一线之间,天渊之别。
词就更好办了,还是以倒霉的古风为例,随手就来一组:意境要苍茫,情感要凄凉;眼泪要迷离,相思要断肠;韶华要易逝,悔恨要漫长;短亭红尘皆可叹,长街烟花如昨繁;滔滔流水踏歌而上,悠悠江湖怎堪细看……估计AI也能写出这种玩意。
多看点网文,再凑个韵脚,搬些初中学过的古文意象混个国风的脸面,去犄角旮旯找些生僻的典故穿插其中提高逼格,收割一拨比词作者文学水平还低的吃瓜群众,绰绰有余——要是加上“两股痒痒”之类的猎奇文言增色,配合上面哼出来的十首曲子,厚着脸皮快速mix一波,一张庸俗得个性满满的古风专辑就搞出来了。
玩套路本来没问题。许多作家也是从“凤头猪肚豹尾”的学生作文开始涂鸦,很多歌手也是在享受到一套C调和弦的多种变化后开始潜心乐理。不怕有套路,怕的是把一种套路复制到让人厌恶的程度,这只不过是给低劣的技术、低完成度找形式上的借口而已。
最后,编曲非常非常重要,这是让一首简单的demo变成一个完整作品的再创作。但既然是速成指南,就不要在意那么多了——一把吉他、一张嘴就好,就说我在唱民谣呗。
靠洗歌功成名就的人,很难指望他承认错误——在可见的利益面前,礼义廉耻都要靠边。
洗歌如洗稿。但洗稿容易比对,洗歌难以定罪。国家相关法规的不完善,让水平不高的创作者有了横行的底气:法律对抄袭的定义,是音乐里8小节相似或每小节里有四分之三的音节相似,但有个严苛的前提,即这8小节必须是连续的音节,而不是整首歌加起来的总的相似音节。
这分明已经给洗歌指明了道路:分散地抄,克制地抄,有取舍地抄,就不会被广泛注意,也无法被法律追责。洗歌因而成为一种明明所有人都听得出来,但是依然“不存在”的罪行。触怒听得懂的人无所谓,收割听不出的人就够赚一笔了。
偶有一两句听着像还不算可怕,可怕的是从头到尾都在拼贴。翻唱和洗歌、抄袭还不一样,有版权的重新演绎和没版权的音乐裁缝不一样,光明正大的再创造和不择手段的偷盗不一样。这些区别,法律暂时无能为力,但我们不能在艺术和审美的范畴里放任自流,任其践踏。
流量明星过分强大的话语权,也让势单力薄的原作者維权变得举步维艰。组织粉丝、发动水军、砸钱了事,人设得以维护甚至直接反杀。如果在娱乐节目里就此事道个歉,甚至可以达到反智的宣传效果,粉丝们纷纷表示深受感动:你看我们家××都认啦,这么勇敢、这么坦诚真难得呢。别再说他抄啦,他其他作品那么好听你不提,偏偏抓这些陈年痛处干什么?真是龌龊,想蹭热度不是?
对原创歌手来说,乐理是必须掌握的,这能够让原创音乐有更多的变化和可能性,不至于在一个圈圈里打转,不至于给听众一个狭窄无趣的听感,也不至于在被问到调式转换时一脸懵,企图用不那么好看的卖萌来换取饶恕。
至于吴亦凡的diss track,首先明确一点:加一轨弦乐都算是进行了编曲,调个响度都算是进行了混音。编曲倒是可以用现成的,但混音的问题绝不能含糊。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轨干声+一轨伴奏+不混音=垃圾,凑出来的效果若不是惨烈车祸,也会是不忍细听。最低成本的体验方式,就是打开唱歌软件用原声音效录一首歌,包你听到头晕——除非你是林俊杰、张学友、李克勤、胡彦斌、谭维维、张惠妹本人。实际上,即便是上面列举的拥有超一流唱功的歌手,也不敢保证自己在不混音的情况下字字完美。于是吴亦凡宣称“这歌没混,直接发”的滑稽程度可以想见。
音乐这行如果还是劣币驱逐良币、粉丝反杀歌手、愚见战胜真知,就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