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丹丹
牙舟陶瓷生产始于明代洪武年间,据传是由江西传入贵州省平塘县,因在牙舟生产而得名,主要分为日用陶和艺术陶两大类,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70后”的张禄麒出生在一个陶艺世家,至张禄麒已是张氏第八代传人。
牙舟古陶,是平塘县特有的陶瓷产品,其色泽鲜艳、晶莹光润、神韵别致,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中国陶瓷界独树一帜,极具艺术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牙舟古陶,凭借其厚重高雅、晶莹剔透的绿釉,加之传统烧制而产生的天然窑变优势,已成为贵州陶瓷艺术中的“精绝”之作、中国十大名陶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路散发着陶瓷文化璀璨的光芒。
如今,牙舟古陶在牙舟古陶艺师张禄麒手上绽放美丽,这位当年随着父辈天天“玩泥巴”的少年,也许没有想到多年以后竟然肩负起了让牙舟陶生命延续下去的重任。
据平塘县志记载:牙舟陶始于明朝洪武年间,由于牙舟有着丰富的陶土资源和独特的制釉原料,加上布依族丰厚的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牙舟陶技艺。
到了清朝末期,牙舟陶已具相当规模,产品远销东南亚国家,民国时期进入鼎盛期,产品靠人背马驮大量销往四川、云南、湖南、广西等地,并有传教士将牙舟陶带到欧洲。这时候,小小的牙舟镇,就有100多家制陶的小作坊。
作为我国十大名陶之一的牙舟陶,造型古朴敦厚、光泽莹润。早在100多年前,牙舟精美小型的陶器如玩具、烟斗、祭器等已远销东南亚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塘县成立了“牙舟陶器生产合作社”,将制陶业全部集中于牙舟镇内,牙舟陶这一古老工艺获得了新生和发展。1959年10月,贵州向北京赠送牙舟陶礼品花瓶、茶碗等10件,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牙舟陶器多次作为贵州陶瓷工艺的代表作品,被选送参加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的“全国工艺美展”及“全国陶瓷展览”。
1974~1984年,牙舟陶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以展出、订购等形式与美、英、法、加、澳、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交往。许多精美之作在日本、朝鲜、丹麦、芬兰等国际展览会上亮相,并远销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1983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旅游会上,牙舟陶“鸡纹双耳罐”获得金质奖章。
在近、现代史上,牙舟陶器以造型古朴敦厚著称,其工艺精湛,造型形象逼真生动、千姿百态、神韵别致,在中国陶瓷界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已被列入贵州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牙舟陶器的烧制技艺”入选“传统手工技艺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美术馆民间部已经先后收藏了100多件牙舟陶作品。
记者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牙舟镇见到张禄麒时,他已忙碌一天,脸上还带着倦容。
张禄麒家祖辈都是陶艺高手,如今的张禄麒是平塘县牙舟陶商会会长,他开办的“平塘县禄麒牙舟古陶文化有限公司”还被设为“牙舟小学陶瓷实验基地”。
2006年,凭借高超的陶艺,张禄麒被评为“省级牙舟陶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贵州至今只有两人获此殊荣。
张禄麒说:“我从小就与牙舟陶艺打交道,陶艺早就融入了我的生命,她是我一生的追求。”自己本身肩负着将家族陶艺传承的重任,如今作为牙舟陶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何将牙舟陶更好地传承并发扬光大,张禄麒认为陶艺道路任重道远。
出生在陶艺世家,张禄麒极具陶艺天赋,幼时看父母亲捏泥做陶艺品,9岁就能给父母打杂做简单泥料加工。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张禄麒也对牙舟陶艺产生了深厚的情感,至今,张禄麒的陶艺路已经走了35年。
采泥、拉坯、粘贴、上釉、入窑,制陶几大环节的其中奥妙,张禄麒如数家珍。就连怎样才能得到窑变陶艺精品这么高难度的技艺,他都掌握得精准无比。
扎实过硬的陶艺让张禄麒成为远近闻名的牙舟古陶艺师,他也因此获得各种荣誉:2006年获“开磷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入围奖,2007年获“金元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三等奖,2012年获“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参展奖”。
“這些奖虽然对我的陶艺工作坊有很大帮助,但让我最高兴的是牙舟陶能通过这些活动被更多人知道。”张禄麒说。
在张禄麒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牙舟陶。
2007年的一天,一个俄罗斯游客来到牙舟张禄麒家,将他家制作的陶泥口哨全部买走;2009年年初,6位来自荷兰的客人来到张禄麒的陶艺工作坊,其中的一位是大学教授,他向学生一样虚心地向张禄麒学习各种制陶技术,整整学了3个月。
外国人对牙舟陶的喜爱,让张禄麒倍感骄傲,同时也让他感觉自身肩上的传承人担子越来越重了。
以牙舟陶闻名的牙舟镇,现在做陶的总共6家,只有张禄麒家做艺术陶,其他5家都是专做日用陶的散户。张禄麒说,现在学习制陶的也都是文化较低的中年人,年轻人要么没灵性,要么没耐心,牙舟陶的传承面临挑战。
为保住牙舟陶的手艺,张禄麒决定开公司、招学徒,让牙舟陶以高端艺术品的形式走出去。
经过多年摸索,张禄麒的牙舟陶厂已经初具规模,现在市场前景好,许多中外客商慕名前来购买陶瓷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跟随他学习牙舟陶制作。正是因为有了牙舟陶,才让许多人知道了贵州平塘。
张禄麒在陶瓷界名声越来越大,前来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一些高校更是聘请他过去讲课,但是他说我还是要在我们这里做陶,这里的土才能烧出我想要的陶。
在牙舟,有这样一句谚语:“冗平姑娘不害羞,早早起来捏斑鸠。”这句话讲的是由于长期耳濡目染,身处其间的冗平女性也是捏陶溜熟的好手。
张禄麒介绍,在早些年,作为养家糊口制陶手艺,牙舟陶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塘县成立了牙舟陶器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后成立牙舟陶厂,引入制度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等生产方式,牙舟陶这一古老工艺获得了新生和发展。可是,由于生产成本增大、管理不善等原因,陶厂关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牙舟陶业几乎一片冷寂。1978年后,部分艺人开始恢复对牙舟陶的制作,牙舟陶技艺又得以传承。但是,从事牙舟制陶的总共只有10余人。
张禄麒说:“现在,掌握牙舟陶技艺的老一代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一代嫌制陶挣不了多少钱,牙舟陶技艺面临传承人青黄不接和失传的危险。而现代生活中的塑料和不锈钢产品等又冲击着牙舟陶日常生活产品市场,牙舟陶产品面临极大困境。我要留在平塘,在这里继续教大家制陶。”
目前,牙舟陶传统技艺传承人受到政府认可的有两位,张禄麒是其中一人。他是家族第八代制陶传人,现为省级牙舟陶器烧制技艺传承代表。其余传承人皆为家庭式牙舟陶小作坊主,约10多人,且年龄偏高,约在50岁以上。
张禄麒说:“在2015年贵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众多国家和省级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参加了,牙舟陶,也赫然名列其中。这是他第一次参加那么大型的国际性展会,这充分体现了牙舟陶的历史和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那次会议不仅在非遗馆对牙舟陶进行永久性的展示和传承表演,也在文博会开馆的文创馆,展示了牙舟陶与现代创意结合的产品。对于在困境中艰难生存发展的牙舟陶来说,毫无疑问,这既是挑战又是不可多得的机遇。
有专家分析认为,牙舟陶只有结合当下生活,生产出符合现代人生活与审美需求的产品并改变旧的经营模式,再灵活运用新经验,才能更好打开销路。
“只有跟着时代步伐走,对牙舟陶进行创新来打开销路,从而产生经济效益,才能让年轻人看到前景和‘钱景,他们学习传承这份古老技艺才会相对有兴趣。”张禄麒接采访时表示,无论有多难,他都会坚持下去。“毕竟,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不能说丢就丢了。”
如今,牙舟陶不但是貴州陶瓷艺术中走出大山的“精绝”之作,更名列中国十大名陶。
早在清朝道光年间,牙舟便开行设市,借助“惠筑古道”和“黔桂古道”的便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在1974~1984年,牙舟陶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以展出、订购等形式与美、英、法、加、澳、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交往。1983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旅游会上,牙舟陶“鸡纹双耳罐”获得金质奖章。
作为我国十大名陶之一的牙舟陶,自走出大山以来,不断创新改造,凭借造型古朴敦厚、光泽莹润和工艺精湛的逼真生动造型形象,受到了国内外业界大师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