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可见歌唱是人类抒发情感、彼此之间开展文化生活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唱歌,是声音的艺术,是人类情感生活的表达方式之一。唱,就是有节奏、有高低不同发出连续不断的声音;歌,则是在唱的基础上要唱的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唱歌不仅是文字和音符的组合,更重要的是表达、交流思想感情,而且专业唱歌还必须掌握系统完整的技巧和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同时,要求歌唱者要有良好的音乐、文学修养及丰富的生活积累。在我国的声乐体系中把唱歌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和原生态唱法等不同的形式,其中民族唱法作为我国声乐体系最重要的歌唱形式,其艺术特色和演唱技巧在我国的声乐体系中特别值得认真探讨和思考。
民族唱法这个概念是极富中国声乐特色的提法。实际上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在传统的民歌、民间戏曲、民间曲艺等唱法基础上发展创新的一种唱法。它的艺术特征就是通过优美的旋律、独特的个性音色、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演唱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情感,塑造音乐形象。广义地讲,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民族有各民族的唱法,由于各民族居住地的不同,也有不同地域的唱法。比如说各地各民族的民歌都有很多的唱法,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举办的各类民歌赛事中已经得到了充分展示。再如,我国各地不同地域的戏曲演唱,实际上也属于民族唱法的范畴。而现在讲的民族唱法就是我们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与发声技巧相结合来演唱的唱法。那么,无论是原生态的唱法还是戏曲唱法乃至民族唱法,一言蔽之就是独具特色的“中国唱法”。民族唱法只是中国唱法里的一种区分,是声乐专业领域里最为常见、最为权威的提法,它奠定了我国民族声乐坚实的基础,在我国的声乐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位。
笔者多年来通过在民族声乐方面的演唱实践和细心总结,对民族唱法的艺术特色和发声技巧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民族唱法应该讲究“通透亮美”,这是民族唱法最典型的特点,也是民族唱法的魅力所在。这里的“通”指的是人体的发声器官,即头腔、鼻腔、口腔、胸腔等器官,它们在发声时是通的,是一个集体发声的共鸣通道。如果某一个器官发生阻塞或不畅,那么发出声音的质量就会不好。“透”是针对声音的透明度和穿透力而言的。好的声音无论是强是弱、是轻是重,当它作用于人的耳朵时都是清晰可辨的,质量是上乘的,是愉悦身心的,而不是说声音虽然发出来了,音准、音质、节奏都没问题,但声音是“散”的。有些专业民族歌手的声音很好,音色、音质都很好,但在演唱时隐约觉得声音上面好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纱,总感觉哪儿不对劲儿、不舒服,实际上就是这个声音的“透”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所以,作为一个专业歌者必须先要解决通与透的问题。“亮”是民族唱法要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声音和情感是相辅相成的。“亮”不是说声音响亮,而是声音的质感要好,就像泉水一样清澈明亮,不管是在哪个声区,唱出的声音必须层次分明,不模糊,有光彩,就像人的五官一般清晰可辨。民族唱法特别讲究“美”,就是歌唱者在演唱作品时对艺术的一种追求。歌唱者在演唱歌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甜、脆、圆、润、水”等特点就是我国民族声乐最大的艺术特色,也是民族声乐多年来逐步形成的“壮而不猛、凝而不野、刚而不锐、清而不扰、浊而不蔽”的审美观。
我国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大多以优美的旋律线条而著称,大多数的作品是由平行乐句或对比乐句乃至起承转合的几个乐句创作而成,往往是由很清晰的线条组成的优美旋律,所以,演唱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就要很好地把握如何让美的线条、美的声音传递出去,这对于演唱者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如何艺术地传递音乐,诠释演绎作品,归根到底是要体现在一个“美”字上,这是世界上各类艺术作品共同的目标追求,民族声乐作品也不例外。
第二,民族唱法讲究“字正腔圆”,这与我国传统的戏曲唱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国各地的戏曲唱法非常讲究唱腔的字正腔圆。啥是“字正”?“字正”就是要把唱词唱好,要口齿清楚,不能含糊其词,要让听众明白唱词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既要让听众听清楚你的每一句歌词,又要让听众听懂你所表达的情感内容,即听清听懂,国粹京剧在这方面就给民族声乐的歌唱做出了最好的范例。如果说“字正”是针对于唱词而言的话,那么“腔圆”就是针对音乐旋律而言的了。无论是戏曲还是歌曲,歌词是伴随着演唱者的旋律传达出去的,所以这个腔就要唱得圆润饱满、线条清楚,如行云流水,婉转舒畅。所以说不管是戏曲的还是民族声乐唱法,首先要把歌(唱)词处理好,歌词是一首音乐作品表情达意的关键部分,也是音乐文学的组成部分;同时,一定要讲究行腔,要让音乐旋律清新舒畅、优美动听。“字正腔圆”是民族唱法歌者必须掌握的基本要领和一以贯之的法则。
第三,民族唱法讲究“声情并茂”,这是中国民族声乐重要的艺术审美特色。民族唱法是以民族文化传统审美观、欣赏习惯和民族语言为基础,突出行腔韵味为特色,将情、声、字、腔融为一体,并伴以形体表演的一种演唱方法。其中,声是情之体,情是声之魂,只有让“声”和“情”完美结合,并发挥到极致,才能达到民族唱法最理想的境界。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表情的艺术,音乐也是表演的艺术。声乐作品在潜移默化中传达人们个性化的情感意蕴,也传达着独特的思想内涵,是艺术家进行传情达意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段。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创作和表演历来十分重视“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美学思想。
回顾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艰难历程,不难看出每一首好的民族声乐作品往往凝聚着词曲作家们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类、对艺术的独特感悟,凝结着他们的思想情感和特有的审美追求,每首作品都是他们文学才能和艺术才华相碰撞、相迸发的结晶。所以,每位民族声乐的演唱者在演唱作品时既要尊重原创,同时在对作品的演绎中又要根据自身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进行二度创作。这种二度创作既要完成前面所提到的民族声乐演唱者声音的“通透亮美”和“字正腔圆”,又要很好地演绎诠释出作品的思想情感和所表达的艺术审美追求。可以说,民族声乐演唱者既是一首作品的演绎者,又是作品的传播者。民族声乐的演唱者对一首民族声乐作品不但要会唱,而且要唱好。在这里“会唱”是基本要求,“唱好”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而评价一位民族声乐演唱者歌唱得好,不只是说声音好,还有他(她)将声音和情感结合得非常到位,声音技巧运用轻松自如,自然而然地将自己对作品的情绪融入其中并带动声音的表达,既能打动人心,又表达出作品的意蕴,就是人们常说的诗言志,歌咏声,这声就是心声、情声。如果说对一首很好的作品其演唱者声音技術均无可挑剔,但缺乏对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情绪不到位,那么这样的演唱难以成功。这说明除了声音条件之外,对作品进行演绎和诠释时融入的思想情感和情绪不一样,效果也就不一样。如有的歌者在舞台上尤其是在录音棚,情绪到位时,发出来的声音会很轻松流畅,瞬间的火花就能爆发出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相反,尽管做了很多准备,也卯足了劲儿在演唱,但情感不到位,效果适得其反。这说明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作用没得到发挥。所以说中国民族声乐“声情并茂”是每位民族声乐歌唱者百炼成钢的必修课。同时,用歌唱艺术传达表现思想感情也是声乐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它还不同于器乐演奏,乐器的音质、特点是固有的,而歌唱乐需要歌唱者创造,需要经过艰苦的训练,把身体的呼吸、发音、共鸣等因素和谐调动起来,使歌唱从自然状态最终进入必然状态,达到演唱的完美境界。另外,民族声乐歌唱者在舞台上的表演发挥也是十分重要的。很多民族声乐专业歌唱演员过分强调在舞台上的庄重、矜持,其实,表现民族声乐作品也需要恰到好处的表演发挥,这样会为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增添更加浓厚的民族风情。
最后,中国民族声乐是随着我国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而发展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文艺思潮和文化形态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民族声乐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在当代,中国的民族声乐创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不再局限于十二、三度的音域演唱范围内,有些作品将音域扩展到两个八度以上,给民族唱法的演员以极大的发挥空间,无论是民歌改编作品还是创作的艺术类歌曲,在音域上得到了扩展,在演唱技巧上也有了极大的突破。如在民族唱法的演唱中加入了美声唱法的技术技巧,特别是一些作品中女高音花腔的运用使得民族声乐开辟了一条演唱的新路径,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完全得益于词曲家的默契配合与倾心创作,也得益于民族声乐演唱家们的不懈努力,使我国的民族声乐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民族唱法的歌者不仅仅能演唱民歌类歌曲,还能演唱曲调更高、技术技巧性更强的艺术类歌曲,使得花腔不再是美声女高音的专利。歌唱界习惯地把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结合称之为“民美”,而把民族唱法吸纳通俗唱法技巧的演唱称之为“民通”。可见,各类艺术都是相通的,歌唱艺术的技巧也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构成了洋洋大观的中国声乐体系,其中民族唱法一直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重要支撑,并强劲向前推进。可以预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强大、传统文化的不断繁荣,坚持用正确的艺术导向引领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就能验证这句名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的民族声乐一定会伴随人类先进文化的铿锵之声,赢得全人类的喝彩!
(作者简介:何秀琴,青海省花儿艺术研究院声乐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