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银银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加上“现代”两字,突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要求。这是党中央对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新任务。这一任务的提出,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文化馆要承担起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固有的责任使命,必须准确地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争创独特优势,使自己真正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龙头”,切实为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作出应有贡献。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中的所谓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各类服务。如基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基本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服务等。这些服务的水平应大体上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相适应。判断一种服务是否属于公共服务,关键在于其提供主体及其使用的公共权利和公共资源的性质。
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和价值基础。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包括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的权利、开展文化活动及文化创造的权利和文化创造成果得到法律保障的权利。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向公民和社会提供有效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政府的职责和施政的重要目标之一。
提供基本文化服务,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所谓“基本文化服务”,首先不是满足公民所有的文化需求。在现阶段,国家界定的基本文化服务范围主要包括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方面。公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则主要由市场来满足。若是将应由市场来提供的服务变成由政府支付的公共服务,就是混淆了服务的性质。其次,“基本文化服务”满足的不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需求,而是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正如修路、架桥是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一样,建公共阅报栏,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满足的也是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是社会普遍受益的。再次,“基本文化服务”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覆盖面和优先事项安排是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动态发展的。
文化(艺术)馆是国办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工作性质具有主导性和服务性,工作内容有普及性和综合性,真正体现文化(艺术)馆体系存在价值的还是其鲜明的公共文化事业功能。群众文化是公共文化的一部分,文化(艺术)馆的职能就是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普及艺术知识,辅导基层文化骨干,开展社会教育培训。近年来,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已逐渐上升为文化馆的主业之一。为此,目前文化(艺术)馆的基本职能实际上已相应地扩展定位为: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普及文化艺术知识,保护传承非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辅导基层文化骨干,开展社会教育培训。这使得文化馆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能得以增加并单列出来。文化馆作为政府公共性文化事业单位,所具有的彰显公共文化服务特征的职能定位,决定其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重要地位,负有重大责任使命。公共文化体系所包括的文化理论研究服务、文化精品创作服务、文化知识传授服务、文化娱乐服务、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传承服务、农村文化服务这七个方面,文化馆都有作为的空间,特别是在文化传授、传播、传承服务和农村文化服务等方面发挥着更大作用,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使命。
文化(艺术)馆服务体系建设要根植在深厚的群众基础之中,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文化服务的实惠。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社会化、科学化、系统化、网络化。文化(艺术)馆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乡镇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家庭文化服务体系、社会文化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校园文化服务体系、企业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服务体系建设要明确服务范围、服务方法、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目标、服务措施等。通过服务体系建设,凝聚社会文化人才,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建立社会文化人才库、节目库,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营造人人参与社会文化的氛围,打造公共社会文化发展的大格局。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文化(艺术)馆要肩负起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责任使命,首先必须树好三种观念,彰显三大职能作用。
第一,树立守土有责观念,彰显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性、主阵地职能作用。教育引导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文化馆办成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办成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办成保护传承非遗,弘揚优秀物质文化的重要中心,办成社区、村居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指导中心,使文化场所成为人们文化休闲娱乐、陶冶道德情操的理想去处。
第二,树立以民为本观念,彰显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公益性、服务性职能作用。结合开展党的群众性教育活动,教育引导文化馆工作人员从思想深处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把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作为文化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坚持以最大限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无论文化市场发生什么变化,都不靠市场收费,都不以盈利为目的,做到“免减费不减质”,让老百姓能够就近、随时、免费地享受到便捷、优质、高效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努力消除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差别、贫富差别,努力为不同群体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的实现,让文化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二是坚持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为依靠,充分激发和调动基层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作性,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力量。三是坚持以整合优化、有效利用人力、物力、管理资源为抓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化、综合性功能,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多层次、个性化要求。
第三、树立勇于创新观念,彰显文化(艺术)馆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指导性、示范性职能作用。创新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不竭动力,要从各地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项目、方式、手段等方面创新。在文化惠民项目创新上,要以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为载体,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文化服务方式创新上,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由单向输送为双方互动,实现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将深入乡村送文化为“种”文化,通过对乡土文化的挖掘运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对农村本土文化人才、文化服务能力的培养提升,健全完善“种”文化的常态长效机制。在文化服务手段的创新上,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等先进技术手段,加强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使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通过电脑、手机等百姓日常生活用具,进入寻常百姓家,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便利、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1]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2013(11).
[2]文化部社会文化司.文化馆(站)业务培训指导纲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闫平.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理论学刊.第12期,2007(12).
[4]李其惠.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如何发挥文化馆的作用[J].四川戏剧.2009(1).
[5]李友仁.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公共文化均等化经验[J].民族艺术研究.2013(3).
[6]吴广.谈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位置[J].青年文学家.2010(2).
(作者单位:青海省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