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郏县第一人民医院(467100)刘豪敏
1.1 基本资料 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7年2月入院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68例患者为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34例。参照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55~78岁;病程2~10年;研究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56~80岁;病程2~11年。
附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对比(n,±s)
附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对比(n,±s)
注:与参照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本组比较,bP<0.05。
观察指标 参照组(n=34) 研究组(n=34)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FVC(L) 1.6±0.5 1.7±0.4 1.5±0.6 2.1±0.4ab FEV1(L) 0.9±0.3 1.1±0.3a 0.8±0.3 1.4±0.3ab FEV1%(%) 27.1±6.0 30.7±7.3a 26.9±6.1 35.6±7.2ab
附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低流量吸氧、止咳平喘、抗生素防感染等常规治疗,参照组采用BIPAP(美国伟康公司,Version型)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通气模式设定为S/T模式,初始吸气压为8cmH2O,呼气压为4cmH2O,在患者逐渐适应后,可以2cmH2O的水平调整IPAP气压,直至其达到10~20cmH2O,EPAP以2cmH2O/次增至4~6cmH2O,氧流量为3~5L/min。呼吸频率为12~16次/min,4h/次,2次/d。研究组采用在参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结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批准文号H20090563,Glaxo Wellcome Production)治疗,50ug/次,2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1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研究将两组治疗前后的1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及治疗总有效率为观察指标,以此判断患者的肺功能改善状况及临床疗效。疗效评定标准:①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肺部听诊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无任何改善;②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肺部听诊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有所改善;③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肺部听诊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基本恢复正常。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研究数据都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处理,计数及计量数据分别用(n,%)和(±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用x2和t检验,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FVC、FEV1、FEV1%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附表1。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组内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附表2。
COPD作为发病率较高的常见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上在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时,应将BIPAP呼吸正压通气治疗作为首要救治措施,以改善患者肺动脉血氧循环状态,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免对患者的心脑等脏器功能造成严重损伤,导致患者出现呼吸衰竭[1]。沙美特罗替卡松属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能有效穿透细胞膜脂质层,水解后可在细胞膜内蔓延扩散,作用于受体部位,确保药物成分在长时间内起效,抑制炎性反应,缓解患者咳嗽、咳痰的症状,改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此次研究以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患者为对象,通过给予患者不同的药物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肺功能改善程度和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表明采用BIPAP呼吸机结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能纠正患者的肺缺氧状态,改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的临床症状[2]。
综上所述,采用BIPAP呼吸机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治疗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缓解患者呼吸衰竭的症状,适合在临床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