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为 辛程远 金连海
(吉林医药学院教务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慢性病人群数量庞大,人民群众在就医过程中情感方面的需求不断提升,在医疗行为中对于死亡的共同认识是影响医患矛盾的一个关键点。由于受到我国“重生忌死”的传统文化制约,国内死亡教育至今仍停留在起步探索阶段,有关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及模式等的研究均十分滞后,多数高校往往以生命教育代替死亡教育来开展。本文通过阐述《医学导论》课程中开展的死亡教育,为促进地方医学院校开展死亡教育作参考。
死亡教育是指导人们认识和处理死亡相关问题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旨在教会人们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他人的生死及相关问题。科学的开展死亡教育有利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
目前,欧美、日韩的死亡教育开展广泛、系统化,美国是开展死亡教育最早的国家,从小学到大学均有相应的教育课程或培训;日本的死亡教育在临终关怀、老年照护中开展了广泛而有效的实践,并收到很好的实效;韩国开展了体验式的死亡教育,并建立了完善的课程和体系,其做法和效果得到世界多国的认可和效仿。
我国的死亡教育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随着部分学者将国外的关于死亡教育的文献翻译后在国内发表,国内学术界逐渐开始关注死亡教育的教育与实践。然而,国内群众大多都有“重生忌死”的传统观念,死亡教育在社会上并未引起广泛宣传,在部分高校也仅仅是“点到为止”,系统性的课程或教学研究也鲜有报到。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医院内各种因为病患逝去造成的一些恶性伤医事件频频被媒体报到,也暴露出了医务工作者和群众对死亡的认识不够科学和系统,因此在医学生课程中明确开展死亡教育,值得尝试。
《医学导论》是一门以医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也是医学各专业的入门教育课程。目前,使用较多的《医学导论》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医学史、医学教育、医学学习、卫生人员、病人角色、健康与疾病、诊断与治疗、疾病预防与保健、医院及卫生机构、卫生政策与医改等。该课程目前在多数医学院校均单独设课,是医学生初次系统认识医学的课程。根据多年的教学尝试,课程组将死亡教育开设于《医学导论》课程中的《健康与疾病》章节,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课程安排:2学时,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5~6组,每组6~7人),分别做专题交流和汇报,每组10分钟,各专题分别为:《死亡的定义》《中国殡葬文化》《中国传统死亡观》《临终关怀》《遗体护理》《殡仪馆概况》《器官捐献》《遗嘱概况》等。
通过在《医学导论》课程中开展死亡教育,课程组对学生进行了开课前后的死亡态度描绘修订量表调研,结果见表1,所有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目前新入校医学生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比较忌讳探讨死亡,通过收集资料并进行汇报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后,基本上都干预讨论死亡的话题;对死亡的恐惧指标也显著改善;大部分同学进行死亡教育后能够客观地认识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进程。
在医学生《医学导论》课程中开展死亡教育,并通过小组讨论分别汇报的形式对医学生死亡态度认知有较好的改善,有利于医学生在步入医学殿堂的起始阶段能够对生命、健康、死亡等有整体、宏观和科学的认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有效促进了医学生关注死亡教育的积极性,更便于学生心理上接收授课内容,并对中国目前关于死亡的相关文化、制度、传统等内容有了相对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和医学人文教育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