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面构成的角度看黄秋园后期山水画

2018-10-18 09:57谭金平
关键词:山水画平面规律

谭金平

(阳光学院 艺术系,福建 福州 350015)

一、绪论

“构成”是个现代词汇,作动词,是指形成、造成;作名词,是一个专有名词,是指将一定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里特性、审美法则等进行创造性地分解、排列、组合形成的视觉形式。而“平面构成”自然就是指在平面领域中平面元素及形态在二维空间中以一定的秩序和规律形成的视觉形式。[1](P01)在平面艺术领域,其实“构成”就是形的安排布局,是构图的核心。而构图又被称为“图画的基础的基础”[2](P03),所以研究画面中的构成,就是研究“图画的基础的基础”中的核心,包括构成元素(点、线、面)和构成关系,即研究点、线、面构成的艺术规律。视觉图像的画面形式结构对画家思想、感情、观念的传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画的创作历来讲求立意、立形,意在形先,形为意的基石,构图为画的立形。画家在平面上运用不同“形”的(画面)元素和不同的“立形”(画面)结构组成的视觉作品来传递和表达他们各自的观念和思想。[3](P01)解读画面构成,有助于科学地揭示平面作品的创作方法、创作规律、创作目的以及传达思想。如果忽视或者缺乏对作品平面构成元素和构成关系,势必影响艺术家思想感情的表达和艺术语言的发展;影响艺术表现力的充分发挥,造成表达的不畅和阻塞,甚至窒息艺术的创造力。

大部分的绘画作品都是在二维平面上绘制的,因此研究绘画作品也可以从平面构成的角度来研究与分析。而且从平面构成的角度来看绘画作品,就是把绘画作品当作平面设计作品来看,这样既能研究绘画作品中点线面的构成运用规律,又能探讨体现绘画作品设计感和时代感的具体方式和方法,对学习与研究绘画创作规律有着积极的现实的参考意义。

选择研究黄秋园后期山水画作品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他的作品有两个代表性特征:一方面是这时期的作品极具传统面貌;另一方面是这时期的作品又具有很强的现代设计构成感。

在笔者看来,黄秋园可能是现代中国画画家中最传统的画家之一。说他传统主要是从他的艺术道路来看具有受业传统的代表性。他从临摹开始,靠临摹筑基,后又入裱画店当学徒,见识颇广,“传移模写”的技能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但接触的都是传统的中国画教育。在近现代的中国,西学东渐掀起了巨大的浪潮,而他作为一个从业余创作的画家到提前退休做一个专业画家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受过系统的西画训练。所以他的画是从传统中来,按传统的受业方式,靠文化修养与艺术直觉,融会历代各宗各派的用笔、用墨、皴法等艺术特点,摄其所长并师法自然而创作出的作品,是极具传统面貌的代表性作品。[4]

另一方面他的画又是现代画家中画面极具现代设计构成感的作品。其后期成熟风格的画作大多能突破传统“三截”“两段”的构图,发展出极具个性的奇险布局,构图饱满具有张力,点线面的构成感极强。这时期的创作是他“用最大的主动性和不断的追求,从‘师于人’‘师于物’而进入‘师诸心’;以驱遣各家、含英咀华的手段,用自家似古而实新的图式,图写充满自由精神与旺盛活力的胸中丘壑”。这时期的作品“不仅完善了如点线交响诗般的自家雄秀神奇的风格,而且创造了在石谿、石涛、王蒙之外又参以黄宾虹、龚贤墨法的莽苍、雄浑、沉郁、丰茂、迷离,整体入大阴,局部又亮如闪电的新风格”。[5](P03)所以,其后期作品是具有成熟技法和独特风格作品,从平面构成的角度来看黄秋园后期山水画是极具现代设计构成感的作品。为了分析其风格特点中所具有的现代构成因素,就要从画面的构成入手,分析构成元素,探讨构成规律。这对总结黄秋园山水画作品的构成风格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点、线、面构成形式在黄秋园后期山水画中体现

在平面中,点、线、面成为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无论是具象形体还是抽象形体都可归结为点、线、面三个基本要素。绘画作品也不例外,黄秋园的山水画在很多人眼里最突出的就是他那极具个性的点和线了,其实我们也不能忽视由点和线组成的面的构成特点。研究黄秋园后期山水画的构成特点,也要从这三个方面开始分析其画面中构成形式的运用特点。

(一)画面中点构成

在几何学中,点是一个零维度对象,它只有位置,没有大小和颜色。在大众的普遍观念里,点是一个面积很小的圆形图形。在平面构成中,整体画面中占较小面积的图形就可称之为点,它有独立的大小、形状、色彩。在黄秋园后期的作品中运用了各种大大小小、浓淡不一、色彩不同的点。从平面构成角度来看,其作品中大部分都运用了点的重复构成、点的渐变构成和点的发射构成。

1.点的重复构成

在平面构成中,相同的图形连续地、有规律地反复排列的构成形式叫做重复。重复就是把视觉形象秩序化、整齐化,在画面中呈现出整齐、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其中也分基本型的秩序重复和基本型的自由重复。

在黄秋园的作品中,大多是基本型(点)的自由重复。1976年的《秋山幽居图》中大小基本相等的点有规律地排列或分布,给人以平静、整齐、浑厚的感觉,如树叶的画法,如山头的矾点(如图1中的①)。

2.点的渐变构成

在平面构成中,渐变是指基本型逐渐地、有规律地循序改变。其中有大小渐变、明度渐变、疏密渐变是在黄秋园作品中比较常见的。

大小基本相等的点不规律地排列,产生动态美感,密集处起到视线集中的作用,也能表示山石轮廓和草木丰茂。与疏的地方或空白处形成对比,产生空间感和节奏感(如图1中的②)。

点的大小、浓淡、颜色、疏密不同,在画面中构建出不同明度关系的体面,起到塑造形态的同时还强调了画面的节奏关系。

3.点的发射构成

在平面构成中,发射构成是指相同图形或近似图形环绕着一个(或多个)中心点向外散开或向内集中。

在黄秋园的作品中,具有指向性的点,经常用来画单钩的树叶或者双钩的树叶,以及部分草木(如图1中的③)。

(二)画面中线的构成

图1 黄秋园 《秋山幽居图》

在几何学中,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因此只有长度没有宽度。在大部分人的意识中,线是一根细长条,是没有粗细变化的。在平面构成中,线是在整体画面中相对细长的图形,可有独立的大小、形状和色彩。很多情况下,点的排列也可以形成线。中国画线条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它构造了画面的基本结构和各个事物的基本形态。在黄秋园后期的作品中大量运用了平行线、曲线、折线以及各种不规则线条。从构成形式的角度看,其作品中的线条主要运用了重复构成、变异构成和近似构成。

图2 黄秋园《石壁山局图》

1.线的重复构成

山石中看似平行的直线、曲线或折线有规律地重复堆砌或排列,既表现出沉积岩的结构关系,又给人一种整齐、统一而不失律动的秩序美(如图2中①)。

2.线的变异构成

变异构成是在重复或近似的基础上对规律进行突破,在规律中表现出差异或局部的突破。变异是相对于规则的基本形和骨骼,如鹤立鸡群等。如在黄秋园的画面中经常可以看到在纵线条为主的山石结构中出现一些横线条为主的山石挡在前面。

在画树林或者是树丛的时候,以竖线条为主的某一种树丛中点缀着以横线条或者放射性线条为主的另一种树(如图2中②)。

3.线的近似构成

近似构成是指近似或同类的形象在二维平面中反复排列、摆放所形成的视觉形式。它比重复构成有更多的形式创造空间和灵活性。在黄秋园的山水画中很多树木的排列都是由扭曲而并行的线条构成了近似构成的结构(如图2中③)。扭曲而并行的线条既保持了一定的秩序感和统一感,又有每一个基本形的各自特点,使得整体细节更丰富,造型更加生动,画面更有律动感。

(三)画面中面的构成

在几何学中,面是线的移动轨迹。在平面构成中,面是整体画面中点的扩大与线的拓宽,并且线和点的密集组合也可构成不同灰度的面。所以在黄秋园的画面中,点与点、线与线或线与点的组合都会形成面。面与面之间也会形成一些大小的对比构成或黑白的对比构成等不同的构成形式。这些面或是树,或是石头,或是山,是作者用笔画出来的图形,是平面构成中的“正形”,而留白的天空、水、云都是作者在画树、石、山等物像是留出来的白底所形成的图形,是“负形”,它们“黑白相生”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使无画处皆成妙境,而这种图形的表现方式在平面构成中就叫图底反转构成。

当然,在黄秋园的山水画中也大量运用了面的重复构成和面的渐变构成等构成形式。比如其作品中大量山石的累砌形成重复构成或渐变构成;又如一棵树就是一个面,而树木的排列就形成了面的重复构成或变异构成等。

三、平面构成形式美的规律在黄秋园后期山水画中的体现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的规律主要有:画面构成的均衡美;画面构成的对称美;画面构成的节奏美;画面构成的对比美;画面构成的和谐美。

山水画跟人物画、花鸟画和平面设计作品不一样,一般不会追求对称美。在黄秋园后期的山水画中我们也没有发现有追求画面对称的构成形式。但对画面构成形式的均衡、节奏、对比、和谐是有其独特的追求的。

不论是主观创作,还是客观写生,均衡是一个设计或绘画作品中最基本的构图要求,它使画面看上去平稳、舒适。在二维构图中都会感受到视觉重心和一个隐形的视觉力度杠杆。杠杆两边的图形在视觉分量、重心、方向上相互抵消或增长,达到视觉感官上的力学平衡状态,这时画面达到均衡。均衡构图的视觉支点不在画面正中,所以是相对的平衡,也叫动态平衡。即使画面表现出极其奇险的构图,也都会去平衡画面构成。如1976年秋月题款为隶书的《秋山幽居图》饱满而奇险的构图中,左边的近山高大而浓重,使得视觉的重心偏左倾斜(图1为局部)。但在右边的上方,作者画了一排远山,并加上稳重的书法题款,使得画面的视觉中心又趋于平衡。

均衡、节奏、对比、和谐的构成形式共存于画面中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关系。

节奏是指画面中各类对比关系所产生的韵律,是引导视觉走向的造型方法之一。节奏带来的韵律是形式美的重要原则。

对比是强调造型元素特征的一种构成形式。这种形式是将不同性质的平面元素放置于同一画面,产生大小、多少、曲直、方向、肌理等元素的对比,强调的是差异美感。

和谐又称调和,是通过调和形式的运用,使画面中的元素产生稳定、和谐、统一的视觉美感。和谐构成形式强调画面形象的共性和联系,减弱画面中的对比关系。

有对比才会有节奏的产生,有节奏和对比又还需要运用调和对比关系来产生均衡的节奏和和谐的对比。黄秋园后期山水画通过画面用笔的快、慢、轻、重、缓、急和用墨的干、湿、浓、淡、焦等节奏关系给受众带来不同心理感受的形式美。但节奏是在均衡状态下进行或紧或松的画面构图,脱离了均衡,节奏的优越性也就不存在了。节奏也是在对比的情况下产生的节奏,没有对比就没有节奏。而对比强调的又是差异性,画面中对比形式的元素特征越鲜明,往往在情感表现上就越活跃、生动、激烈。同样,对比也是在和谐的前提下运用对比才能使作品趋于完善。很多情况下,画面中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对比,又要通过调和形式的运用,使画面关系更适合于受众的视觉和心理。但过于统一的画面,又容易给人一种单调、乏味、缺少变化的感受。

所以均衡、节奏、对比与和谐是共同作用于画面的,互相制约,互相衬托又互为基础而存在于画面的构成形式。均衡使画面变得平稳、节奏使画面变得律动,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调和使画面更加自然和谐。只有将均衡、节奏、对比与和谐有机地结合,才能产生好的艺术作品。比如黄秋园《山家茅屋图》中,画山石的用笔比较方直,表现的山石是浑厚的;画树的用笔比较短曲,表现的草木是丰茂华滋的。总体上看,有坚硬与藤松的对比,有厚重与飘动的对比。在黑白灰的节奏上,其突出的特点是在黝黑的画面中经常可以看到或一股清流、或一条路径、或一面崖壁、或一间茅屋、或一团云气给画面带来一丝光亮,犹如黑暗中带来的一点光明和希望,让人激动。在密密麻麻的点线交织中,他的画面混杂而不破碎,画境模糊而又分明,构图饱满而又通透。画法的体面与点线充分表现了大自然充满生命力的骨体与毛发,令观者顿觉气象万千,目不暇接,又感觉苍苍茫茫,云烟满纸。

先不说不同画家的作品有不同的构成特点,即使同一个画家同一时期同一风貌的不同画作也有不同的构成特点,但同一个画家同一时期同一风貌的不同画作所追求构成形式美的规律大体都是一致的。所以在此可总结出黄秋园后期山水画中构成形式美的规律如下:

1.整体构图饱满,山势造型奇险,有迎面扑来之感。

2.笔墨浓淡相积,留白少而不可或缺,或有引人注目,或有引导视觉走向,或有给人以希望之光的感受。

3.线条繁密,点画浑厚,表现出润泽华滋的南方地理环境。

4.造型肆意大胆,敢于打破陈规。山的造型由普通的三角形变化为方形和圆形;树的造型也更像舞动的身姿。

5.山石堆磊,树木重叠,用平面化的方式处理事物的体积和空间,使远近之距如壁上浮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构成风格和绘画面貌。

四、结论

毫无疑问,黄秋园是一位从“师于人”“师于物”到“师诸心”,而变通到“似古而实新”的成功者。他擅于把握住几乎被同时代画家淡忘的传统方法,并且取法古人又不为古法所囿,无论在运笔还是用墨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特点并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胸中山水”。从现代设计学中的平面构成角度看黄秋园后期绘画,能找到画面中的很多现代构成因素,也使得黄秋园后期山水画具有很强的现代构成感和设计感。这一切都说明即使是从传统中来,只要取舍得当,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一样可以开辟新的道路,创造出自己的风格,描绘出美好的画面,给中国画带来崭新的面貌。

猜你喜欢
山水画平面规律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玩转高考真题——平面解析几何篇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