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123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王 锐
我的童年是两座房子。一座临街,宽敞的大路从门前铺过,偶有大车经过,声音刺耳。路对面是几个小山包,大片的龙眼林,果子个儿虽小,却甜得发腻。这是一座水泥钢筋筑起来的新宅,十几年前建的,住着我们一家,旁边两栋是叔公们的房子,一大家子住得近,去讨水果冻吃倒是方便许多。
另一座傍水,绕过菜园子就是九龙江,江那边是几座大山,一条铁轨穿过山腰,傍晚时常听到火车轰鸣和轮子轧过钢轨的声音。这座土砌的房子已经上了年纪,是一座两层高的大五间,四四方方,中间围着个露天的院子,前边是大门,两侧是房间,后边两层是两个厅子,下面的厅子是祭神或做一些其他事用的,上头的厅子可以泡茶聊天。老式的红木长椅上垫着花垫子,一台古董电视机,檐前吊着个小香炉,烟丝袅袅如纱,牵回了出巢的燕子,电视机里传出的沙哑的戏腔,绕在房梁上,缠在人心里。
在我三岁以前,老宅是所有人的家。这个小院养大了十几个孩子,我生而有幸,恰巧是最后一个。三岁那年,新房子陆续建起来,大家一户一户地搬进去,最后,老宅便只剩祖爷爷、祖奶奶和三叔婆的亲戚一家。
那户人家有一个女儿,长我两岁,和我脾气相投,我便过起了两点一线的生活。新宅和老宅通两条路:一条大路,要绕个几百米,平坦宽阔,少有车辆;一条小路,只有几十米长,坡陡青苔多,是石头铺成的。那时候我胆儿特小,每天绕上老远风尘仆仆地去找小姐姐玩。抬头望得见太阳的时候,我多半都在老宅里“鬼混”。
我在楼下过家家,祖奶奶就在楼上喊我上楼,抓一把水果冻塞给我才放我下来。楼梯很结实,踏上去不会晃,闷闷沉沉,稳稳当当,偶尔看到几只扭头甩尾的小蜈蚣。印象里电视好像是从来不关的,我总能听见上头的厅传来那仿佛被人捂住嘴,而挣扎发出的吵嚷似的模糊的声音。听着老旧的歌,坐在高高的门槛上捧着瓷盆吃饭,堂上的小香炉徐徐抽丝,散在头顶的青天白云中。
再后来,小姐姐一家子搬走了,祖爷爷祖奶奶也搬去了新宅子,老电视没有了,老长椅没有了,小蜈蚣没有了,小香炉不冒烟了,我也不来了,人都走了。
后来的几年里,我只去过那儿两次,每去一次墙上的遗照就多一张。石阶光溜溜的,几天里从早拜到晚,一跪四磕头,双膝磨得生疼。请来的几个唱戏的人在灵堂前举着话筒哭丧,沙哑模糊的戏腔让人感觉恍若隔世。
屋檐上的瓦漏下几缕阳光,燕子回巢依旧,钻到梁上没了痕迹。
香炉上飘着烟。
简 评
本文对前后照应、情景交融等写作指导不管不顾,对所谓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不放心上;但是叫人喜欢读,而且耐品。这是高阶汉语写作的路子,没有匠气,多有灵气,没有虚情,多见真意。写快乐时,情不自禁:山上龙眼林,江边菜园子,铁轨火车,电视红椅,捧瓷盆吃饭,听旧戏“嗡嗡”乱。写伤感时,含而不露:小姐姐搬走,老宅子关门,每回老宅一次多张遗像,香炉烟不再飘扬。铺天盖地的回忆,在笔下自由流淌,随时可以停止,又可以永远延续,这就是小作者作品的自信和从容。
(郭培旺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