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岚
“我就像一棵正在成长的树,原本在故土上长出叶子,开出花朵。可是一下子被拔起,硬被搬到了另一片土地上。”这是一个低龄留学孩子的心声。
近几年,留学热潮居高不降,许多家长觉得孩子出国留学宜早不宜迟,导致形成低龄化留学热潮。但是从孩子的角度看,从小就出国留学,真的好处多多吗? 在你送孩子出国留学之前,确实准备好了吗?
本期父母学堂关注“低龄留学生” 话题, 分别从专家、留学生家长、旁观者三个不同视角着眼这一问题,希望对您有所启发,也愿每一位准留学生家长能够理性对待孩子出国留学的计划。
“你好,海岚老师。我是一位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家长。想问一下,孩子读完小学后,可不可以直接去美国读中学呢,要在国内参加什么考试吗?谢谢。”这是我的微信公众号上收到的一位家长的留言,今年暑假我回国做公益讲座时,也有不少家长提出关于送孩子出国留学的问题。
我根据在北美儿童教育领域闯荡多年的亲身体会,把认为要认真考虑的几点因素提出来,希望给国内家长以参考。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会让孩子在初中阶段出国读书。我想,一方面家长们认为,把孩子从小送出国,更利于孩子语言发展和文化融入,另一方面,家长们对国内现行教育不太满意。
初中的孩子正值青春发育期,英语里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叫teenager,这个词还有“制造麻烦”的意思。这个阶段孩子的教育问题,对老师和家长都是非常大的挑战。美国青少年研究学者Friedman博士在纽约《时代周刊》上著文提出:青春期的孩子面临各种社会和情感发育的挑战,比如和父母分离、同伴认同和自我发现。这些是青春期的孩子在社会成长环境下,正常而又令人焦虑的转变。
孩子出国留学,也就是来到“另一个池塘”,得到该池塘其他鱼的认可(即前文所说的“同伴认同”)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这个问题给孩子们带来的困扰,仅次于文化差异的撞击。我经常看到小留学生们结成“小集团”,这就体现出他们有寻求同伴认同的需要。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成熟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这个时候出国留学,父母不在身边,生理距离和心理上的分离,再加上文化碰撞带来的不适,孩子面临的挑战将会更多。
还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我认识一个初中毕业后就到美国读书的小留学生,她的自理能力很好,可是依然经常跟我诉苦她寄宿的美国家庭有多么奇葩等等。寄宿家庭,这也是不确定因素之一。
就这点来说,我不建议中国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尤其在孩子青春期时把他们送出国,等孩子心智发展成熟后再送出国也不迟。
有很多家长问,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有什么区别?两者哪个好?
关于区别,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老师和学生比例差异大,私立学校往往是一个老师对接几个学生,公立学校往往一对几十个学生;二是生源差异大,我所说的“生源差异”指的是学生的基础素质差异。一般说来,私立学校生源质量通常要好一些。
我在马里兰州大学上学期间,在华盛顿特区一个低收入区的小学上观察课。班里有一个桀骜不驯的孩子,老师约这个孩子的家长面谈,可是约定时间到了,那个家长却迟迟不来,后来得知那位家长去逛超市了,不愿意去开家长会。这样忽视孩子教育的家长,在那所小学很普遍,实际上,那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也确实非常不尽人意。
我举这个例子是说明生源对教育结果的影响,这是选择学校需要考虑的一大因素。但不能以此说明,私立学校一定比公立学校好。
马里兰州的私立学校,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有教师资格证,而公立学校对任职老师是否执有教师资格证则有着严格的要求,而且从k-12(美国基础教育的统称)起,教师基本要求具备硕士以上学历。
从我个人经历看,取得教师证的过程,是把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过程。真正进入公立教育体系后,学校对老师的专业成长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我曾在加拿大公立幼儿园工作过,每年幼儿园有两天闭园,所有在校老师要参加行业年会。年会由幼儿教师协会组织,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师、专家学者前来开不同种类的讲座,参会老师根据自己需求选择去听哪一个。以此保证在校老师及时更新教学知识,提升专业能力。资格认证和行业认证,保证老师知识的系统性和实操的多样性,从而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顺便说一句,有些在国内宣传有海外教学背景的外教,如果只是学校的替补老师或兼职老师,可能没有教师资格证。而有无教师资格证的两类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差很多。
综上,家长选择学校,与其在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之间纠结,不如先了解一下学校生源情况、老师是否有资质,甚至有必要了解一下学校的历史(以免上了一些专门针对出国留学生成立的新学校,让孩子上这样的学校没有意义)。
在国内教育体系内找平衡,还是走出体系?其实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每个家庭情况不同,每个孩子的情况也不同,需要考虑的因素各不相同,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