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师生实践实习“四融四通”运行机制创新研究

2018-10-17 04:41苏科
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12期
关键词:四通师傅主体

苏科

摘要:“四融四通”运行机制是指模式的融合、角色的融合、评价的融合和利益的融合,以及学生、教师、一线员工、师傅四个主体之间的知识/信息流向的相互贯通。其逻辑思路是:模式融合是前提、角色融合是基础、评价融合是管控、利益融合是目的、四类通道是机制运行途径。具体而言,整个机制将学生实习、教师实践两种模式进行有效融合,将学生与一线员工、教师与师傅的角色有机融合,将参与主体分组构建内部融合评价方式,通过分享/反馈与学习形成学生、教师、一线员工、师傅四个主体之间知识/信息的相互贯通,实现各主体间的利益融合,将促进学校、企业螺旋式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四融四通

中图分类:G71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2-0453-01

一、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企业实践,是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并最终反哺于学生培养的重要举措。现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顶岗实习、教师企业实践系分别开展、独立施行,未能实现融会贯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实施过程中也各自存在着诸多问题、流于形式,无法真正满足提升学生、教师技能的需要。

“四融四通”运行机制是指模式的融合、角色的融合、评价的融合和利益的融合,以及学生、教师、一线员工、师傅四个主体之间的知识/信息流向的相互贯通。其逻辑思路是:模式融合是前提、角色融合是基础、评价融合是管控、利益融合是目的、四类通道是机制运行途径。具体而言,整个机制将学生实习、教师实践两种模式进行有效融合,将学生与一线员工、教师与师傅的角色有机融合,将参与主体分组构建内部融合评价方式,通过分享/反馈与学习形成学生、教师、一线员工、师傅四个主体之间知识/信息的相互贯通,实现各主体间的利益融合,将促进学校、企业螺旋式发展。

二、“四融四通”运行机制的运行过程

“四融四通”机制在现有外部宏观政策、法规的基础上,从校、企等微观组织着手,将学校、企业两方紧密衔接,把学校、企业参与的微观主体划分为学生、教师,一线员工、师傅四个主体,有机地将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企业实践两种模式进行了融合、拓展,通过分享/反馈与学习形成知识/信息流向通道,推动机制运行。

1.运行基础。该机制强调在时间上学生实习与教师实践相吻合,在内容上学生实习与教学实践与重合。具体运行中,学生和教师一同进入企业实习、实践。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可担任师傅的助理岗位工作,与师傅紧密联系、交流;学生在一线工作岗位从事具体生产活动,并与一线员工共同工作、学习,实现教师与师傅、学生与一线员工角色的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2.运行形式。教师、师傅、一线员工既是相关知识、工作经验、工作技能的分享者,也是学习者;而学生既是相关问题、学习情况的反馈者,也是相关知识、工作经验、工作技能的学习者。每个主体在此过程中都将接收到来自其他主体的知识/信息,均能提升自我素质、能力。在实习、实践过程中,依托分享/反馈和学习等知识流向形式,分别形成以教师、师傅、一线员工、学生为中心的四种知识,信息流向,且四种知识/信息流向相互贯通于整个机制。

3.角色定位。教师是此机制的主导者:一是对师傅、一线员工、学生开展理论、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分享相关知识,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二是负责对学生进行管理、指导;三是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利用实践的开展,促进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融洽与企业员工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学生实习、培养创造基础性条件。

4.演化发展。该机制的运行,能激发各主体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能动性。因而,各主体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随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所引致的外部新知识、信息不断注入系统(机制),或将系统信息反馈至外部,从而促使系统由内部自我发展的封闭状态进化为内外互动的开放式系统,以此提升系统活力,增加系统知识总量,反哺内部主体。

三、“四融四通”机制的内生保障

机制的运行需要有强大内生动力保障,否则将难以为继。该机制在没有外部宏观因素推动下(如政府支持资金、税收支持),充分考虑到了微观层面校企两方、四主体等的内在需求和利益,通过内部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实现利益的融合,保障该模式的可持续推进和实施。

1.融合评价。融合评价是过程实施的重要保障、过程监管的重要途径。实习、实践结束后,需对各个主体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本机制创新性地将各主体进行组别归类、匿名互评,即以小組为单位,对相应小组的个体给出评价结论,减少了个人作为评价主体的随意性、情绪化,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各方主体的参与度与评价的公平性。评价过程中,首先按照角色定位,划分为学生、一线员工,教师、师傅两个组别进行互评;再根据组织属性,划分为学生、教师,一线员工、师傅两个组别进行互评,最终形成网格化融合评价模式。

2.多赢共生。两方、四主体利益的实现是机制运行的动力保障。在机制的运行中,一方面学生、教师、一线员工、师傅均提升了自身能力、素质,有利于职业生涯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两者的全程参与、共同工作起着相互督促、激励和自我管理作用,发挥着“鲶鱼效应”;对于师傅和一线员工等职业主体而言,机制运行中培训角色的确定,使其自身价值得到了认可和肯定,具有内在心理激励作用。

四、结语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核心功能,教师能力提升也是为更好地促进该功能的实现。在该机制中,一方面,教师、学生的实践能力均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加强了校企联系、融洽了校企关系、减少了沟通成本、拓宽了校外兼职教师的来源渠道,于学校而言具有极大的内在吸引力。企业一方:任何企业都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该机制能从四个方面充分保障企业利益。一是企业员工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能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能带来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三是教师的融入,减少了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成本,四是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将享受一定的税收抵扣。通过将校企双方各类人员的融合、提升,各方利益实现共赢,将促进学校、企业的螺旋式发展,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四通师傅主体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140MPa井口压裂四通管道冲蚀分析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采用三换热器和四通阀的两种车用热泵系统的对比研究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