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
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省份,2017年河南省GDP稳居全国第5位。2016年12月,国务院批准郑州为国家中心城市。随着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必将更多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因此,需要大量国际化人才参与其中的建设。但目前,河南省全社会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理念和氛围尚未形成,国际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没有战略规划和政策体系支撑,公民普遍缺乏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意识等。这与建立开放合作新格局、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新战略要求不相适应。对此,河南急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建立大规模培训发展和国际人才创造的良好战略和制度体系。
一、河南省国际化人才高地建设的基本现状
(一)河南省国际化人才资源总量存在较大缺口
“烽火猎头”的有关统计显示,虽然我国人力资源问题很大,但人才资源中的“两个5%”现象值得警惕。一是人才资源问题占5%,二是高层次人才占5.5%。依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12-2017),“十二五”以来,河南省人才总量和每万人人才总数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与此同时,相对于河南省“三区一群”战略规划对人才的需求而言,仍然有很大的缺口。具体到国际化人才,与河南省加强外向型经济建设,打造中西部开放高地的需求相比,国际化人才在重点行业和领域比较紧缺。政府中相关涉外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国际文化传播行业、从事金融、法律、会计等高端服务业、从事外贸和国际物流的企业、网络及大数据行业等对国际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二)河南省国际化人才资源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
2017年河南省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全省求职者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为40.1%,硕博士人才比例为5.18%。国际人才在这些人才的份额甚至更低。从国际人才行业布局来看,国际人才过度集中于产业布局。河南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当前省内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从国际化人才从事的职业来看,其主要集中在农业领域向工业制造领域拓展,这两年新兴服务业国际化人才占比有所增加。但统计表明,在偏重制造业的同时,现代服务业国际化人才占比较低,尤其是金融服务业、国际物流业、大数据、工业设计、信息产业、文化创意及“互联网+”领域等行业。
(三)国际化人才引进工作有差距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共实施引进国外经济技术人才项目858项,支持资金5 113.7万元。从2016年到2017年底,河南省引进外商经济技术和人才项目133项,配套资金2 323万元。同期,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事务局(外专局)2017年全年共办理海外人才110 426人,其中外籍人员80 914人,留学人员13 744人,台湾、香港、澳门员工15 768人,资助引智经费1 500余万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河南省国际人才引进总体规模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其次,引进国际人才的主体依然是政府。从当前人才引进的情况来看,多数高端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仍然是以政府签约引进为主,并且多数分布于科研院所和院校。这种模式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企业为主的引进模式有明显的区别,并且人才引进成本高、稳定性不强,人力效能也不高。三是国际化人才薪酬待遇及福利水平还不够高,相比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
(四)国际化人才环境需要优化
近年来,杭州、鄭州、武汉、成都、南京等新一线城市经济增速高于全国水平,经济发展已进入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时代,随着人才引进新政策的出台,迫切需要引进大批国际化人才,这也加剧了对国际高端人才的竞争。2018年初,外国专家局根据4个一级指标(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其他18个二级指标(外国人才招聘和评估政策、权益保护政策、创业支持政策、在华身份相关政策、政策信息获取便利性,与相关事务有关的流程、政府官员的工作质量、相关组织的分配,工作和商业环境、促进和发展机会、薪酬待遇、国际气氛和多元文化,人居自然环境、城市发展规划、医疗卫生环境、儿童教育环境、社会公共文明、城市包容性)进行排名,前十名中河南省内城市无一上榜,这也说明了河南省在国际化人才引进方面的环境有待优化,以增强对国际化人才的吸引力。
二、河南省建设国际化人才高地面临挑战的原因
(一)对外开放格局有待均衡
近年来,河南省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FDI(国外直接投资)来看,当前河南省FDI区域分布较不平衡,主要集中于郑州、新乡、洛阳等地,其中郑州FDI占全省总值近1/3。从外贸来看,河南的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许昌等地。根据河南省发布的统计结果,2016年郑州市出口贸易总量3 645亿元,占全省总量的77%,呈现严重的单极化发展的不平衡趋势。
(二)教育与科研发展水平低
总的来看,河南省表现出全社会研发不足,研发环境仍需优化等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在科研投资方面,2016年河南省投资额为494.2亿元,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1.2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1%。据教育方面统计,河南省共有201所普通高等学校,其中包括45所本科院校,其中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老牌本科院校16所,新建本科院校(含民办院校、独立本科)29所,公办大专59所,高等教育总规模145.53万人(其中本科91.02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3.7万人,专任教师10.6万人,其中副高级以上占32.3%,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30.9%。依托全省高校建设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5个。根据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张秀萍在的研究结果,从学生规模、学校规模、教师资源、办学资源、资金投入、人才培养质量、科研质量、人才培养效益和科学研究效益9个维度进行考察,河南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名第18位。
(三)人才福利与薪酬制度激励性不强
根据2016年发布的统计数据,中国各省的平均工资是根据城镇和非私营单位员工的平均工资计算的。河南省为4.95万元,不到北京市11.99万元的一半,位居全国倒数第一;私营企业员工平均工资为3.33万元,仅为排名第一的北京市6.58万元的一半。在已公布的行业中,金融业的平均年薪在非私营单位中最高,其次是电力、天然气和供水等垄断,第三位是信息传输、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是住宿和餐饮,农业和居民服务。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为房地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工资最低的为农业、金融业(保险代理、典当行)、文化娱乐产业。从全省总体工资水平上看,河南省的城镇就业职工的平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难以吸引优秀人才来豫就业。
三、推进河南省国际化人才高地建设的路径
通过建立相关指标体系,指出未来加快国际化人才高地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为加快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发挥国际化人才的效益,要在政策和规划中不断改革,以开放引领发展,使河南省成为国际化人才的集聚区。
(一)革新观念,确立人才强省战略
树立人才为本的意识。对国际化人才的认识不要过于苛求与严格,更不能单纯以“人才评价标准”来圈定,只要他们从事国际生产和贸易,可以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的人力资源都是国际化人力资源。以国际化人才的流动,促进人才效益提升。要改变避免人才流动、人为束缚人才流动的落后观念,鼓励国际化人才通过市场配置的方式,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发展成长。彻底摒弃分配领域内的“大锅饭”形态。对于国际化人才的薪酬待遇,要打破以往的呆板体制,建立与人才贡献挂钩、与效益挂钩的收入分配体系,通过提高国际化人才的获得感,激励其创造更大的价值。提高国际化人才的社会地位,积极改变人力管理制度,由管理向服务转变,构建以国际化人才为中心的开放型人才资源服务体系,注重不断满足国际化人才的发展需要,提高其社会地位,使相关产业和职业对社会群体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完善立法,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
要进一步细化各种法规政策,提高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级政府要在企业注册、土地使用、税务、商检、进出口代理、商务、公用事业和劳动人事等方面减化手续,通过减化行政审批程序,做到多个涉外部门“一个窗口”对外,实现涉外项目办理相关审批程序“最多进一个门,最多跑一次”,为国际化人才创业提供便捷服务。
建立国际化人才创业园区高新技术项目评估机制,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入驻园区,真正成为国际化人才的高科技企业孵化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创新基地。逐步整合法律法规资源。建立相应的会商制度和统一的动态管理机制。针对海外国际化人才的引进,由主要部门牵头,相关单位共同制订引智办法,通过法律透明和制度的实现,为国际化人才的引进提供法制保障。
(三)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提高对国际化人才的吸引力
改善创业创新环境,加强国际化人才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以各创新示范区、经济开发区、自贸区规划为契机,推动国际物流、跨境电子商务、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区域性大数据中心等基地或平台的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充分发挥国际化人才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确保人才引进的成本真正实现。建立适应不同领域和行业特点的国际化人才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采用高收入和高标准的战略,引进高端国际人才,确保他们的收入和贡献相匹配。良好的文化环境,既要挖掘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要致力于培育国际化、多元化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国际文化交流,以更积极的姿态和多元的思想引进和吸收优秀的国际文化,形成兼容并包、相互尊重的文化氛围。宜居的生活环境,为了更好地引进国际化人才,增强对国际化人才的吸引力,河南省要以经济发展为带动,打造更多的宜居型城市。
(四)教育优先,建设完备的国际化人才教育体系
大力支持“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改善省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并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制定全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选择一批有优势的学科和院校,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打造成国际一流的特色学科。鼓励大专院校和职业教育以国际化教育为牵引,加强教育改革。应该把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基地,本身要首先实现国际化,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与海外高校合作办学,建立省内教育合作基地,或实施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形成梯次配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开设多语种学科,加强商贸外语、专业外语的教育,突出应用型外语教育;引进具有相应涉外专业经验的教师,改革教学模式,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借鉴河南省工业贸易学院与阿里巴巴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按照企业“订单”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快构建完备、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整合省级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广泛、覆盖面广,全面的学习型教育培训网络。强化用人单位在终身教育中的功能作用,通过税收减免、抵扣等措施,鼓励用人单位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加大投资,把员工国际化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支持国际化企业建立企业大学,探索企业主动参与
到国际化人才的培训,建立企业大学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国际知名的企业大学有GE克劳顿管理学院、西门子管理学院、摩托罗拉大学等,为员工提供全面的再培训计划,并为公司提供大量国际化人才。
(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由主导型转向引导型
政府要突出对国际化人才引进的规划与设计,各级政府要按照“政策先行、优化环境、完善法制、规范程序、加强监督、改善保障”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的思路,把主要职能定位于营造良好的国际人才引进、使用氛围,并根据“三区一群”发展战略引进、培养战略性“高、精、尖”人才。建立有利于国际化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融资环境,进一步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引入各种社会资金渠道,建立各种孵化基金,以直接注资、贴息贷款、风险投资、股本金投入等多种形式,重点扶持一批技术新、科技含量高、管理现代化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投资创办的企业。建立畅通高效的人才流动渠道,逐步构建符合国际化人才发展特点的服务平台。相关部门要规范国际化人才工作体制,建立信息互联、数据共享、态势可见的国際化人才管理数据平台,建统一开放的海外人才服务平台,使河南省国际化人才在创业、就业、户籍办理、子女就学、就医、居住和生活等方面享受到“一站式”服务的便捷性。通过项目平台推进国际人才交流,要建立在产业升级实现重大突破的基础上,依托企业、对照重点布局的产业引入国际一流团队,实现产业引进与人才引进、项目引进与人才引进双结合,共同促进,政府和企业要集中资金为一流团队提供支持,实现对相关产业的整体带动作用。
(作者单位:郑州工程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