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坤 张宝珠 董浩
近现代以来,河南传统泥塑的发展陷入了困境,市场以低廉的、机械生产的工艺品为主,导致泥塑从业者不断减少。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帮扶,现有的泥塑从业者也不断寻求突变。本文结合社会发展状况,从实践经验出发,坚持概论与剖析相结合、实际调查与理论相结合、现象观察与实例展示相结合、总结回顾与预期展望相结合,分析河南黄河泥塑文化现代化发展之路。
一、河南传统泥塑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河南传统泥塑研究背景
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着重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已是当前社会的共识,现如今文化的流逝,民族的自信不断丧失,在人们享受数字化的服务与科学技术成果时,使得本土文化与传统文化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形态和生产,“传统工艺”也显得孤高冷傲,愈加无人问津,而能被大众消费起的中低价位的小型泥塑工艺礼品又缺乏创新,制作形式千篇一律,不能准确代表当地民间特色,许多原有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习俗逐渐淡出社会生活,许多传统工艺品的技藝也有渐渐失传的趋势,传统泥塑工艺品通常以手工制作为技巧,浓郁的乡土人文气息为特点,民间故事为依托,从而蕴含着深厚的民间文化,饱含着深邃的民族智慧。所以,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同时,由于现代化科技的普及,造成大众对传统泥塑手工艺品的关注度越来越低。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人们从村镇群落走向城市,增加的不单是生活压力,更多的是精神压力,也在不断遗失最质朴的情怀,而宣泄的途径却是都市文化的短板,也造成了大量非物质文化消失。因此,如何将非遗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是现在的共同话题。政府出台的政策和保护措施,一方面确实保留住了部分非遗文化,但这些被保护的非遗发展前景依旧堪忧,甚至也在生死的边缘徘徊。笔者看来,文化保护不单是专家学者的研究话题,普通人依旧有责任,作为当代时代的先锋,我们应该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
(二)河南传统泥塑研究的意义
本文希望通过对河南黄泥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助力当地群众寻找相应的对策,并运用创意、技术等对河南黄河泥塑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而增强竞争力和更多价值,助力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希望能引起各界人士注意,加入到保护河南黄河泥塑这项古老的民间民俗中,为河南黄河泥塑文化的复兴增添力量。
二、河南黄河泥塑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分散性经营
从业者多是家庭作坊生产,内部竞争激烈,各自为战,且固定占据区域市场导致市场混乱,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使得降低顾客体验感。
(二)从业人员创新能力低
多数从业者生产者手艺人多半是以副业的形式发展,又存在普遍文化程度低,缺乏创新能力,设计陈旧,且手工艺人的产权意识薄弱,传抄和模仿现象严重。
(三)发展闭塞缺乏交流
从业者所处地区多为欠发展地区,经营方式仍属于自产自销式,只限定当地生活中发展流通,获取外界信息量较少,限制了市场空间拓展。另外,产品生产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和销售团队,与外界缺乏交流。
三、河南黄河泥塑市场缓慢的原因分析
(一)泥塑市场化程度低
从业者生产分散化,各自为战,生产耗时长,手工艺培训时间长,造成了资源配给的浪费,没有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且自身存在保守性,没有扩大最大价值化,在地区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性的企业化生产管理。
经营方式粗放,市场竞争激烈,如同春秋战国一般,采取的竞争手段无非是价格竞争,互相打压,2010年公布的部分手工艺的年收入低至4万元,这也是行业发展不起来的原因所在。
(二)城市化发展的冲击
伴随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城乡人口不断增加,依靠农村为载体的泥塑消费市场丧失了大片的发展空间,压迫了泥塑的生存,泥塑的发展现阶段并未适应城市化的发展,无法满足快节奏生活方式下人们的需要,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较弱。
(三)政府的指导作用没有到位
政府在指导泥塑发展时,较多出现短时积极,过时则忘的因素。从长远来看,应当培训手艺人参与现有的企业管理培训的课程,不可以拿着研究历史古迹的态度对待活的艺术,应当再教育老艺术家们,就算不能改变老艺术家的思想,也要使其子辈改变其根深蒂固的思想,扩展其子弟的知识面,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经验用于泥塑产业的发展管理。
四、河南黄河泥塑市场发展策略
(一)经营模式调整
泥塑产业的实质是将泥塑资源转为泥塑产品和泥塑服务的价值实现;之所造成现在的发展困境,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良经营模式,地域化竞争激烈,没有形成有效的影响力。在信息数字化的时代,没有很好地利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质疑互联网的催化能力,影响了很多行业的发展,这同样也给了泥塑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第一,泥塑行业痛点在于经营方式的固化,即商业模式遵循产品出售的盈利点,没有利用好泥塑自身的丰富题材性。利用互联网传播的流量红利发展方式,解决泥塑的销量问题。
第二,消费群体的重新的定义。由原有的定位为高端消费群转化为中低端的消费人群,将泥塑艺术由高门槛拉低至低门栏的消费区,并将经营场所改变为社区生活区,链接起社区、群体和个人在保护非遗泥塑的地位。
第三,运用粉丝经济改变线下经营模式及原有的经营理念。变生产为体验,变服务为产品,线上引流至线下体验店,打造共同的网红品牌IP。
第四,有机地结合电商销售渠道,建立线上线下命运共同体。
第五,依靠学校社区,将泥塑工艺用于人才梯队的建设中,增设研修班,高质量的工艺教学收费等。
(二)营销方式调整
第一,泥塑产业的营销应当结合现代人的信息关注重点和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做到精准的时间点互联网娱乐平台广告投放宣传。
第二,建设自媒体平台矩阵,深入影响顾客群体对泥塑文化的认知和对泥塑文化的信息传播。
第三,通过与其他明星产品多方联合,以附加产品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提高品牌曝光度。
第四,如制定游戏规则,定期举办情感交流活动,采取第三方付费手段,即男女单方制作泥塑作品,由单方寄存,在规定期限定被肖像方购买,过期即采取增加价值方式。
五、结论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总结和分析可知,泥塑行业呈现具有地域化差异的特点,是泥塑文艺品的主要优势之一。首先,结合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泥塑的经营方式进行有机转变;融入社群营销手段,一方面积累忠实的客户群体,另一方面促进在校大学生对泥塑文化的认知和传承。其次,融入粉丝经济,打造具有品牌标识、内涵、文化的线下实体店;有机地将自媒体、电子商务和线下实体店结合起来经营。
顺应时代,提出三位一体、分段经营、融合发展的经营理念;激发在校大学生对非遗文化创业的热情;开发一个新的消费领域,将艺术融入生活,增添人们的生活情趣;变生产为体验,变产品为服务。通过高校自媒体平台话题分享,进一步提升泥塑的知名度,并进行市场铺垫。
而本文的研究方向是改变泥塑的传统商业模式,激发非遗地区人口和手工艺人文化的内生动力,引导社会对非遗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的关注,促进非遗扶贫新经济发展,助力国家脱贫攻坚工作,同时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培养青年群体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