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态势与应对思考

2018-10-17 01:31童奉群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8期
关键词:知识产权

摘 要 本文根据国内主要创新前沿地区近年发布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提供的发展态势数据对比,针对伴随技术快速发展引发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快速增长的形势下知识产权司法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和价值选择困境,结合一些典型案例,从立法、法理和实践层面对国内知识产权创新保护提出一些粗浅的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 知识产权 司法保护 举证妨碍规则 比例协调原则 价值选择

作者简介:童奉群,南开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058

在经济全球化创新发展战略和技术进步的双重驱动下,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知识产权事件快速增长,以2017年数据为例,(1)北京三级法院共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41320件,同比增长43.1%;全年审结知识产权案件37522件,同比增长38.7%。(2)上海各级法院共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5809件,同比增长40.8%;全年审结知识产权案件15715件,同比增长38.5%。(3)广东全省各级法院共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74088件,同比增长68.6%,占全国法院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总数的31.3%,其中民事案件58000件,同比大幅增长84.7%;全年共审结知识产权案件71416件,同比增长64.7%。专业技术性较强的案件包括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驰名商标认定和垄断类案件共6462件,同比增长46.8%。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新收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知识产权民事案件4523件,同比增长82.3%,其中新收专利权案件4410件,占该类型案件的总量的97.5%。

深圳中院近年办理的知识产权案件爆发增长,2016全年新收知识产权案件17693件,一审审结14887件,同比分别增长29.91%和63.2%。2017全年共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8027件,同比增长58.4%;审结知识产权案件27668件,其中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知识产权民事案件2176件,同比增长47.5%。

综合上述数据,可见最近几年国内知识产权案件的新特点,收结案总量呈大幅增长态势,专业技术性越来越强,新问题、疑难问题不断涌现,审理难度不断加大,著作权案件比例、涉案金额、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给国内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带来巨大挑战。

知识产权法是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规范的总称。知识产权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首先本性上属于私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人身权包括如著作权上的精神人格权利、发明权、科学发现权等,财产权包括如著作权上的财产经济权利、专利权、商标权等,财产权中支配权内容表现为商标权的取得、专利权的实施等,请求权内容表现为著作权许可使用、专利权转让等,属于私权范畴具有私法属性。知识产权法还同时又包含刑法和行政法的公法性规范及程序性内容。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现行法律惩戒不足。依照一般民事侵权的赔偿制度造成知识产权价值被严重低估。维权赔偿低、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效果差,创新型企业既难以从创新中获利,难以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挫伤创新积极性。据社科院批露,目前专利侵权案件诉讼平均赔偿额仅7.96万元,而国外同类案件的平均赔偿额到达2940万元。

2017年知识产权入典提升了知识产权在创新发展背景下的突出地位,保障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良性运行的同时也保证了《民法典》的完整性。民法典把知识产权作为一个区隔于其他民事权利的封闭整体结构来设计安排。相对民法的稳定性,知识产权具有多变性,易受到技术变革和国际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冲击与影响,技术的快速更替,带来传播技术和商业模式的飞速发展,也对知识产权法封闭立法模式带来冲击。

基于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和深层原因,结合一些地方探索知识产权保护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司法保护案例,分别从知识产权保护的短期治理和长期治理的不同角度总结了几点看法和思考,供大家共同探讨。

一、加快地方立法强化惩罚力度

“任何人不得从其违法行为中获利”是法理学上的一个基本原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首先要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推动地方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立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司法保障,建立立体化、可执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可以提高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可预期性和导向性,指导当事人选择正确的行为模式,在定分止争的同时,体现司法裁判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向社会明确宣示“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彰显司法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地方立法补齐短板加大侵权惩罚力度已經成为社会共识,通过立法体现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惩罚力度和提高侵权成本的决心。提高立法质量和前瞻性,对侵权行为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让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是短期减少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发生的现实途径。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必须在制度设计上使知识产权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在行政处罚和民事赔偿数额上要体现出知识产权值钱,要在立法中厘清非法经营的数额认定和法律责任的界限,要有规范具体明确非法经营额的计算标准,并在执法与司法实践中准确适用。探索建立惩罚性赔偿以及明确最低处罚标准,根据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的顺位要求,在能够查明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的部分数据时,应当尽量利用裁量性赔偿方法确定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探索适用证据开示制度确定赔偿金额,重大案件可以根据案情超出法定限额进行判赔。被告不提交相关证据可以按照法定赔偿上限判决。涉及刑事案件应刑事制裁与经济惩处相结合,适用主刑的同时加大财产刑的适用,从经济上剥夺犯罪分子再次犯罪的能力和条件。

案例(1)北京 “握奇诉恒宝U盾专利侵权”案((2015)京知民初441号),判赔接近5000万元创当年个案的国内记录,该案中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按侵权产品实际销售数量和合理平均毛利计算进行认定。

案例(2)深圳迈瑞诉理邦发明专利权侵权、侵害商业秘密案((2014)粤高法民三终字1122-1124号民事判决)历时5年终审判决迈瑞获赔高达2800余万元,但相比维权成本和侵权人的获利,惩罚力度还是远远不够。

二、设立举证妨碍规则

举证妨碍规则利用了民法的举证责任转移原理,对于查明案件事实、公平公正地裁判案件就具有重要价值。分为法定和酌定两种情形:

1.法定的举证责任转移,就是举证责任倒置。例如专利侵权原则上应举证证明被告产品或方法落入到了专利权利要求范围之内。如果被告不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所使用的方法与该专利方法不同,则推定被告使用了该专利方法构成侵权。

2.酌定的举证责任转移,是在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法官对举证责任重新进行合理分配。据最高法院民事诉讼法解释逐步放松酌定举证责任转移,有助于提高办案效率。知识产权司法实践中对一些技术性强的知识产权个案可以在合法范围内恰当使用举证责任转移规则,让侵权人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有利促进矛盾化解,甚至促使案件通过调解达成和解。权利人已经初步举证后被控侵权人拒绝提供反证,或者提供虚假不实证据的,可以根据权利人提供的证据和其他查明的事实认定权利人的主张成立,判定被控侵权人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

《民事诉讼法》规定举证证明待证事实的义务通常应由主张该事实的当事人承担,如果掌握证据的当事人出于直接利害关系不愿意提供其有利于对方的证据,运用法定或酌定的举证责任转移规则,有利于解开这个死结。 例如中国互联网专利第一案“搜狗诉百度输入法专利侵权案”中法官应用了举证责任酌定转移原理。法官适用司法解释的规定将相关举证责任转移给被告。在计算机软件类专利侵权案件中,鉴于被诉侵权软件产品在后台运行的特殊性,在原告完成基本侵权事实举证责任后,被告应当提交证据证明被诉侵权软件产品采取了不同于涉案专利保护的技术方案实现了相同的技术效果进行抗辩,否则应当承担不利法律后果。

三、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建设和诚信道德价值选择

法律只能调整人的行为,不能调整人的思想。我国现代法律制度体系根源上与传统文化有深度的裂痕,民众缺乏诚信和契约精神,缺乏對法律的敬畏,知识产权观念意识淡薄,盗版侵权违法行为司空见惯。纵观国内近年的大量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大多发生在高科技领域,从事智力劳动的高智商知识分子群体作为创新主体有着良好教育背景,但整体上对知识产权的无形财产价值属性缺乏正确认知和价值判断。唯利是图、急功近利是人性的弱点,急速的社会变革加剧了道德滑坡,信仰迷失。在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人会无所畏惧,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倾向通过冒险获利。

1.基于诚实信用的民法原则,立法和司法上强化社会和谐道德价值的选择,保护法律行为的善意和正当性,惩罚恶意和不劳而获,让公众认可通俗的正义。例如在案发比较集中的商标侵权案件中,充分发挥“比例协调”的原则来量化评估各方对商标的显著性和知名度的贡献程度大小和公众混淆误认的可能性大小作出裁判。例如“非诚勿扰”商标侵权案((2016)粤民再447),终审改判江苏电视台虽构成商标性使用但不构成商标侵权,体现了商标法的立法精神宗旨。

2.探索通过民间调解非诉讼纠纷解决和庭前交换证据等制度创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创新庭审模式,加强类案同判指导,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2017年深圳法院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调解撤诉率达56.34%,二审案件调解撤诉率达23.66%,使得超过50%的知识产权民事纠纷通过调解撤诉方式结案。

3.长期来看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治理应该立足中国国情,教育部门应该从中学阶段即开始进行知识产权法律文化教育,道德和诚信教育,从小培养尊重智力劳动价值的观念,逐步植入知识产权的民族基因。古语云“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乃政教之用”,法与道德相辅相成,强调道德和礼教比严刑峻法能够更深层次地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人无信则不立,诚实信用原则本质上就是古代儒家讲的仁义礼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应该得到发扬光大。

知识产权保护就是保护创新,是市场创新要素和创新成果配置的最主要工具。市场经济环境下创新本质上不仅是技术行为,也是市场行为。通过司法主导、分类施策、比例协调的保护政策,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信用评价监督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文化教育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尊重和保护先进知识产权正视知识产权价值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动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规范有序的营商秩序,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朱谢群.知识产权法的法理基础.知识产权.2004(9).

[2]齐爱民.论知识产权法的性质和立法模式.社会科学家.2006(5).

[3]王崇敏、张丽娜.论我国民法典总则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

[4]杨代雄.我国未来民法典中知识产权规范的立法模式.上海商学院学报.2012(4).

[5]王彬.司法裁决中的实质权衡及其标准.法商研究.2013(6).

[6]向波.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之正义考量.知识产权.2014(10).

猜你喜欢
知识产权
《种子法》修改 聚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电子知识产权》征稿启事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高校知识产权贯标的研究
关于知识产权请求权内容构建的思考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以知识产权为切入点创新德育工作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2016年福建省知识产权宣传周成功开幕
知识产权为“互联网+”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