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晋
崇州市作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经过两年多发展,初步形成具有崇州特色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特色路径和逻辑脉络,总结探索出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律。
启示一:顺应大都市圈消费需求升级趋势,
科學定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对以良好田园生态环境为本底的周末“农家游”“田园游”需求巨大。崇州市位于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内,成都平原特有的集生产、生活和景观复合功能于一体的1700多个川西林盘在崇州境内星罗棋布。悠久的农耕文化和粮油产品种植传统,使得崇州农业本身具有内部融合发展的基础,外部消费需求的拉动和良好的山水田园生态本底又使得以乡村为场景,发展多元复合新业态成为可能。崇州市充分发挥自身特色资源的比较优势,科学选择了“农业内部融合+多业态复合”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启示二:集成利用统筹城乡改革的成果,
大力提升乡村开发价值
崇州市是较早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各类农村产权确权颁证的区域。在此基础上,崇州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试点。推进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用地指标交易等改革探索。创新性地提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为基本架构的农业共营制。推进以农村产权抵押为核心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以政府产权担保公司为纽带,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农村土地经营权和林权的抵押融资。正是由于取得了前期统筹城乡改革的成果,崇州市乡村开发价值得到大力提升,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启示三:打造产业融合的发展载体和场景,
培育产业融合发展空间
崇州市因地制宜,重点发展了四类产业融合发展的载体和场景:一是乡村绿道。以乡村绿道为载体,实现了由植树造林到植绿植景的转变。二是川西林盘。以林盘为载体,整理利用农民生产用房和乡村闲置用地培育和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三是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通过发展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打造风格各异,资源和产业集聚能力较强的发展区域。四是特色景区。崇州市依托自然山水资源,在具有高品质康养旅游开发潜质的区域引入具有较强实力的社会资本,实现产业融合规模和档次的提升。
启示四:探索“产业融合+空间耦合”新路径,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崇州市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探索出了“产业融合+空间耦合”的新路径。在产业链构建上,积极发展稻田鱼虾生态循环种养,水稻+全产业链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和粮油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围绕优质粮油主导产业,采用“稻+鱼”等六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在乡村多元价值功能实现上,通过挖掘提炼崇州历史文化,构建农商文旅体多元复合功能的新产业新业态体系。在空间耦合方面,结合现代农业功能区建设,突出规划引领,依据农业农村资源禀赋,将全域规划为5个乡村主题发展空间,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产业空间耦合。
启示五:深化农村要素市场改革,
加速先进生产要素向乡村集聚
技术创新上,崇州市以院校地企创新共同体为抓手,建设科研示范基地、推广基地、总部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人才要素上,以农业科技、文化创意和党政培训项目为依托,积极引入高端人才;以农民合作社为依托,积极培育发展农业职业经理人;以川西林盘和田园综合体为依托,培育新乡贤,吸引都市创业人才。金融要素上,搭建农村产权抵押、担保和收储平台;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抵押融资担保、价值评估、抵押风险防控、金融服务、政策扶持体系和相应机制;市政府、人民银行、相关涉农金融机构等共同搭建“农贷通”平台;灵活运用担保费补贴、利息补贴等政策,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生产设施所有权等抵押贷款。土地要素上,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川西林盘保护为抓手,探索形成“1248”土地综合整理方式。
启示六:设计利益链接机制,
引导小农户融入产业融合态势
崇州市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基于农业共营制,从三个层面设计利益链接机制(比利益联结机制更紧密):一是土地股份合作社内部的利益链接机制,即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和农民间的利益机制,一般按经营纯收入1:2:7比例(即10%作为公积金、20%作为农业职业经理人佣金、70%作为社员土地入股分红),辅以超产分成或二次分红等方式。二是合作社同农业产业化企业间采用股份制的方式构建利益机制。探索出“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产业化企业”或“农业产业化企业+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经营和“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产业化企业”合作联营三种模式。三是合作社同新型产业融合主体之间的利益链接机制。推行股份合作、联合经营、保底分红等方式,盘活乡村资源促进农民增收。探索出“合作社+平台公司+创新团队+农户”“合作社+社会资本”“投资业主+农户”三种方式。(责编:范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