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严
[摘要]英雄模范教育是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抗战爆发后,人民军队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各部队积极开展学习英雄模范的运动。1944年朱德提出了革命英雄主义,推动这一运动走向高潮。革命英雄主义的提出既对人民军队的英雄事迹做了高度总结,又区别于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英雄主义,对开展革命英雄主义运动、构建自己的话语权、抗日战争的胜利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革命英雄主义;朱德;抗日战争
1944年7月7日,朱德在《解放日报》发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正式提出了革命英雄主义这一概念。革命英雄主义的提出,既是对人民军队中许多艰苦奋斗、以身报国的牺牲精神的高度总结,又区别于传统意义上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英雄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提出鼓舞了全军的抗战士气,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一、革命英雄主义提出的背景
(一)学习英雄模范运动在全军开展
没有英雄的部队是没有生气、没有战斗力的军队。用革命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来教育部队、鼓舞士气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就已经在部队开展了“政治上比进步,战斗中比勇敢、比战果的竞赛活动,并向作战有功和工作突出的个人和单位颁发‘红星奖章。”抗日战争爆发后,党十分重视各部队英雄事迹的搜集,并且在全军开展了大规模的学习教育活动。
1939年3月18日,毛泽东、王稼祥等联名发出了《关于注意收集各部队民族英雄事迹的通知》,《通知》指出:“在抗战中,从我们八路军、新四军的干部与战士中涌现出许多民族英雄。表扬这些英雄及其英勇行为,对宣传与对内教育均有重大意义,各政治机关应注意收集这些英雄的事迹,除在各部队报纸发表外,择其最重要者电告此间及广播。”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发出《关于注意提倡鼓励英雄的指示》中进一步强调:“人民军队在敌后坚持抗战已经进入到第六年,做出了许多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事迹,不管在作战中,在对敌斗争中,在学习与生产中,都涌现出了许多的八路军、新四军英雄。”并要求:“各战略单位政治机关,应很踏实地去发现这些英雄,编成生动的通讯,电告延安新华社,同时在本地深入宣传”。
各部队对中央军委的号召积极响应,通过由下而上的群众评选,推举出了一大批工作出色、成绩显著、群众爱戴的先进模范和先进集体,并进行了大力表彰和广泛宣传。1944年2月,晋察冀边区召开了边区英雄大会,分别授予了参加过长征、一贯作战勇敢的优秀共产党员、某连连长邓世军以“晋察冀边区子弟兵战斗英雄”,授予游击能手、模范共产党员李勇以“晋察冀边区爆炸英雄”称号。1944年6月,总政治部从全军涌现出来的大量英雄模范中选出了事迹突出的十几位同志,编辑成了《八路军的英雄们》一书,下发部队干部战士学习。
(二)对英雄主义理解不深,影响了宣传教育的成效
各部队的积极参与大大推动了英雄模范学习教育运动的开展,但是各地标准不一,对英雄模范的称号也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很多人对英雄主义这一概念理解不够,认为那是资本主义才用的称号,共产党是强调集体主义的,不能太过强调个人,不能宣传英雄主义,所以对这些先进事迹的宣传,只停留在具体事件的宣传上,没有上升到英雄主义的精神高度。“在这种错误认识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事迹和手创这些事迹的英雄们都被冷淡过去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大大影响了这一运动的实效。针对这一问题,朱德对众多的英雄模范精神进行了高度总结与提炼,适时地提出了革命英雄主义这一概念,极大地推动了全军的革命英雄主义运动。
二、革命英雄主义的提出
1944年7月7日,朱德在《解放日报》发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正式提出了革命英雄主义这一概念。在文中,朱德首先回顾了抗战爆发以来,八路军、新四军积极抗日、精忠报国的英勇表现,总结了八路军、新四军抗战中取得的巨大战果,最后讲到:“我们部队之所以能够战胜敌人,实有赖于我们部队的英雄主义,有赖于许许多多英勇杀敌,奋不顾身的英雄们。”
随后,朱德提出了革命英雄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的区别:首先表现在最终目的上,个人英雄主义是为了彰显个人,是为了表现自己能力,是和个人利益相联系的。而革命英雄主义是为了革命事业,是为了人民群众的事业,“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不是为个人利益打算、为反对势力服务的旧英雄主义,而是新英雄主义,革命的英雄主义”,是“终身为革命事业奋斗,而不是斤斤于作个人打算,为了革命利益的需要,不仅可以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而且可以毫不犹豫地贡献出自己的生命。”其次表现在依靠力量上,个人英雄主义是不相信群众的,只相信某些杰出的英雄人物,认为他們才是改变世界的力量。而革命英雄主义是相信群众的,依靠群众的,相信集体力量才是创作世界和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个人力量相比于集体力量,是十分渺小的。但是革命英雄主义并不否认个人的作用,它强调个人要为群众服务,和群众共同行动,“新的英雄产生于广大群众的共同行动、共同斗争中”。最后,表现在发展前途上。个人英雄主义是把个人的作用和地位放在广大群众之前的,是藐视群众甚至是“愚弄与奴役群众”的,其结果必然是为群众所抛弃,必然是要被丢进历史的垃圾堆的。而革命英雄主义是融入于群众运动之中的,“新的英雄也知道自己是群众中的一员,是群众力量中的一点滴,不轻视较自己稍为落后的人,不嫉妒较自己更为前进的人,互相学习,相互帮助,真正体现‘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样的英雄主义必然会随着历史的发展、群众运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代表的是未来的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最后,朱德强调革命英雄主义是新时代新社会的产物,是和共产党的领导分不开的。过去的剥削阶级是没有勇气面向群众开展革命英雄主义运动的,让许多毒害群众的人物获得了“英雄”的称号,而真正的人民群众、积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先进人物却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共产党的领导,给了人民群众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先进人物机会和舞台,“一切人们都可在为革命为群众的事业中,尽量发挥自己的天才和创造性,在革命事业的宝库中放进自己更多的力量和更大的成就,而所有杰出的群众英雄,也都会被赏识,被表扬,将和伟大的革命事业一起永垂不朽!”
三、革命英雄主义提出的意义
朱德的革命英雄主义高度概括了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涌现的众多英雄的精神实质,给全军的革命英雄主义运动提出了响亮的口号,鼓舞了全军的士气。同时,革命英雄主义的提出也是对以西方歌颂个人为核心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回击,是对旧的话语体系的破除,对构建革命话语权、宣传革命意义重大。
(一)推动了革命英雄主义运动,加强了部队政治工作
在朱德提出革命英雄主义这一概念后,各部队的英雄模范学习运动都改为革命英雄主义运动,增强了运动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朱德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还对之前的运动加以总结,对今后的运动提出了许多原则,他强调革命英雄主义运动是群众性运动,必须大力发动群众,使人人积极而愉快地为革命战争贡献力量,否则“即使能造出几个突出的人物,其作用和意义也是很小的。”同时,要通过这一运动教育群众、团结群众、培养干部。要通过榜样示范来营造一种人人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围,“重要的是拿出好的榜样教育与激励群众,而不是消极的申诉或近于恫吓的责备。”1944年8月18日,朱德在《解放日报》发表《军事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再次强调了这种方法:“在宣传教育中,各部队要特别强调共产党员在开展革命英雄主义活动中的先进模范作用,党员的党性觉悟首先就应该表现在积极推动革命英雄主义活动和使自己成为英雄模范上面。”
(二)破除了旧的话语体系,构建了革命话语权
革命英雄主义运动前期之所以效果不佳,就是因为许多理论工作者没有破除旧话语体系的勇气。原来的英雄主义带有严重的个人主义色彩,和革命事业所强调的集体主义有所冲突,导致在宣传人民军队感人的英雄故事时,拘泥于个人英雄主义的特定内涵,不敢把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上升到革命英雄主义的高度,严重影响了宣传的效果。而抗日战争期间,人民军队中间涌现了众多的英雄主义事迹,他们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这不是英雄主义又是什么呢?朱德没有因为资产阶级用过这一概念就避而不用,而是提出了革命英雄主义来对抗个人英雄主义,来为广大的人民英雄正名。只有敢于破除封建的、资产阶级的话语体系,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才能更好地宣传革命、教育群众。话语权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只有敢于争夺话语权,才能更好地发出自己声音、传达自己的理念。
(三)营造了向上的军队氛围,鼓舞了部队的气势
1944年国民党遭遇豫湘桂大溃败,丧失了大片国土,严重打击了抗日军民的信心,急需胜利来恢复抗日军民的信心。而此时,许多人对国民党已经失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保持着希望,“在如此严重而紧迫的时日里,历史所赋予我八路军、新四军的任务更为重大了。保卫西北,保卫西南,制止敌人的进攻,以及进入准备反攻之伟大战争中,我八路军、新四军将日益成为具有决定意义的力量。”此时在全军开展革命英雄主义运动,对营造积极向上的军队氛围、鼓舞广大将士的抗战热情效果明显。朱德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的最后写到:“在抗战进入第八个年头,英雄主义运动已經开始的今天,我英勇的全体将士,必能更加勤勉、普遍开展战斗、生产和群众工作中的英雄主义运动,在各个部门、各单位之间,发动战斗、生产与群众工作中的英雄主义竞赛,形成一种火热朝天的伟大运动,创作出更多的部队英雄和英雄事迹。”
四、结语
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在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也需要英雄,两者并不冲突。但是英雄人物不是凌驾于人民群众的,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是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宣传集体中的先进分子,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营造一种人人有目标,人人求进步的良好氛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更多的社会主义的“新英雄”!
[参考文献]
[1]肖裕声.中国共产党军队政治工作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5.
[2]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