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2018-10-17 01:25张福建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习近平马克思主义特色

张福建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伟大文明,立足于全方位、开创性和深层次、根本性的伟大实践与变革,传承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指引我们更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强大理论武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巨大飞跃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内在要求,是其永葆生命力的不竭源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创立了科学理论,而且赋予这一理论与时俱进的品格。任何新思想、新理论的产生,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矛盾日益暴露出来,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欧洲许多国家进入了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技术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上升到首要地位,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先进思想的一切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把两者结合起来,1842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随后又建立了第一国际,并积极参与了欧美各国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独立政党等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的以客观事实为根据,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不把自己的理论当作教条,而是当作行动的指南,当作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他们在自己进行理论活动的初期就郑重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他们始终关注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并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长盛不衰,就在于它是随着时代前进和实践发展而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成为直接实践的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地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他在全党倡导并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一方面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一般原理指导中国的革命运动,使中国革命的航船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引的方向破浪前进;另一方面,不拘泥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更不是照抄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本、条条,反对离开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开创了一条与俄国十月革命道路不同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进而又向全党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历史性飞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党的七大上得到认真总结和肯定。建国后,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也有不少创新和发展。

在新的历史转折时期,邓小平大力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要联系新的实际,结合新的实践,继承、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他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如果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非凡勇气和政治胆略,领导和支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使党和国家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党的重要指导思想,解决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江泽民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任务,根据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党的自身建设实际,在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来的。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者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生动体现。“三个代表”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了新思想、新观点,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中国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从而实现了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当代世界格局和时代特征为背景,以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蕴含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精髓和活的灵魂,是新时期指引我们更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光辉旗帜。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完整统一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①。这就精辟地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绝对不能丢的,丢了就会丧失根本,同时,它们又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认识是一致的。尽管它们创立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于不同的时代,但它们却具有一脉相承的理论基础、基本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主要表现是:

(一)它们有着一脉相承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是“我所主张的观点的一个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唯物史观的生动体现,其实质是共产党的哲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哲学世界观特别是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回答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问题。

(二)它们有着一脉相承的基本立场

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江泽民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习近平在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突出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在首次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习近平在简短的讲话中19次提到“人民”,他深情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②正是这份感情和决心奠定了人民群众在他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引和实践遵循。

(三)它们有着一脉相承的思想方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列宁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没有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神圣化,不是从书本上找现成答案,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实际出发,找到了俄国革命的道路,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毛泽东也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领导党成功地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把中国引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没有固守“两个凡是”的僵化思想,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會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的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了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伟大成果,同时,它又为我们进一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指明了前进方向。

(四)它们在对根本任务的认识上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社会主义必须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也一贯强调: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我们确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习近平同志在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

(五)它们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理论勇气和魄力,根据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勇于突破旧观点、旧论断,不断融入新思想、新论断、新精神,使马克思主义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又不拘泥于个别过时的结论,既珍惜已有的成果和经验,又不断地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和发展

理论创新是一个政党存在和发展的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它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每一个方面都有新的深刻内涵,而且三个方面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揭示了治党和治国的内在联系,并形成一个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认识的新的理论体系。全面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开辟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和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回答,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开了新视野,确立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新导向,明确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下推进改革和建设的新要求、新坐标,蕴含着攻坚克难的强劲动力、价值支撑和广阔路径,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顶层设计和基本路线。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确立什么样的奋斗目标、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激发多大的动力,能产生多大的凝聚力。习近平站在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进程制高点,放眼世界,着眼未来,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的重要论断,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问题。

习近平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高度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鲜明指引和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高瞻远瞩地发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号召,与时俱进擘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具有鲜明实践特色和深远历史意义。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形成了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构建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本质和核心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党为谁执政、如何执政、如何执好政,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引和实践遵循。

最深情的表达,人民至高无上。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③正是这份感情和决心奠定了人民群众在他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以最实在的行动,践行群众路线。习近平强调:“抓民生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最深情的愿望,是人人共享精彩中国梦。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践行人民主体思想,以中国梦凝聚民族力量,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开创了中国现代政治生活新气象。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家治理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如何更好地实现党对国家的领导,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党实现执政使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习近平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条主线,创造性地回答了“如何实现党对国家的领导,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内涵最为丰富的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十四个坚持”中,其中十个涉及到国家治理的问题,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做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安排上,习近平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强调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开辟了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战略层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渐次展开并形成整体构架,实现了发展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的有机统一。在发展理念上,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提出了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揭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特点新规律,是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治本之策。习近平创造性地推进治国理政事业,丰富和发展了治国理政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发展理念、治理方略,创造了不同于历史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模式,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治理模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独特优势和成功经验,创造性地解决了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没有解决得很好”的问题。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治理理念——全面从严治党

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一直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历史性课题。“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习近平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个关键,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纪律和反腐倡廉建设等各个方面,使全党在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怎样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习近平强调:“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的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⑤要“聚精会神抓好党的建设,按照树立科学理念、积极改革创新、遵循客观规律、注重实际成效的思路,切实把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使我们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战斗力”。⑥思想目标是“使从严治党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上来,集中到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来。”⑦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努力为继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领导保证。

总之,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审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待自己所创立的学说的科学态度,回顾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奋斗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革命和建设主题的转换以及人民群众波澜壮阔的实践的不断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个巨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進的理论品质,是发展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以习近平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注释]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版:第114页.

②③⑤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版:第70页.

④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

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从严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到党的制度建设[N].人民日报,2014年7月1日.

⑦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年10月9日.

(作者系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猜你喜欢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