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覆沟播及施肥位置优化对旱地小麦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2018-10-17 09:18王朝辉罗来超曹寒冰刁超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吸收量旱地成熟期

黄 明,王朝辉,罗来超,王 森,曹寒冰,何 刚,刁超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陕西杨凌 712100;2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陕西杨凌 712100)

小麦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中有三分之一种植在旱地雨养农业区[1]。由于我国旱地降水少、缺乏补灌,且土壤贫瘠、追肥困难,加上现实生产中农民不科学的耕作栽培以及过量施肥、人工撒施等施肥习惯,造成旱地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种植效益和水肥利用效率低下[2–3]、肥料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4–5]。此外,近年来小麦比较效益下降[6],农户种植小麦的积极性大幅降低,严重影响了小麦产业发展[7]。因此,探索能协同提升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和种植效益的保水栽培与养分管理措施,对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垄覆沟播具有促进降雨入渗、抑制水分蒸发、增加作物蒸腾耗水、调节土壤温度、活化土壤养分、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和产量等作用,已成为旱地小麦增产的主要措施[8–10]。然而,小麦垄覆沟播栽培改善了干物质生产能力,养分生理效率和产量形成的养分需求量也随之改变[11],继续采用常规的施肥技术,会导致生育后期脱肥,影响产量潜力的发挥[10]。西北旱地的试验表明,麦季增施氮肥[12]或增施磷肥[13]可解决垄覆沟播小麦生育后期养分供应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籽粒产量,但肥料利用效率明显降低。因此,在小麦垄覆沟播生产中,还应优化施肥技术以协同提高籽粒产量和养分效率。定位施肥是科学施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将肥料精准定位施于种子或根系附近,通过施肥位点调节作物根系形态和分布特征[14],有效改善了作物养分吸收和物质生产能力[15]。定位施用氮磷钾肥,在欧美[16–17]、南亚[18]和中国的黄淮海平原[19–20]、长江中下游[21]、西南旱地[7]和西北旱地[22–23]的粮食作物生产中均有很好的增产增收增效作用。基于此,我们采用覆膜施肥播种一体机一次性完成施肥起垄覆膜播种,在现有垄覆沟播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将氮磷钾肥定位条施于播种行侧、膜下、种侧下 5 cm处,建立了小麦膜侧施肥栽培技术。前期的研究发现这种栽培模式改善了土壤氮供应,促进了小麦干物质生产和籽粒蛋白质的形成,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9%、8.2%和7.5%[2],但其种植效益、肥料偏生产力、养分吸收分配和利用效率以及产量形成的养分需求量如何变化,尚不明确。因此,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膜侧施肥对小麦种植效益和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为在旱地小麦保水栽培的基础上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陕西省永寿县御驾宫村 (东经108°10′、北纬 34°43′、海拔 992 m),冬小麦/夏休闲是主要种植制度,小麦生长完全依靠自然降水,属于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年均气温10.8℃,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34 mm,主要集中在7—9月份。试验开始前0—20 cm土层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和试验期间的降水量同已发表文献[2]。根据国内常用的降水年型划分标准[24]及当地长期的降水资料 (1992—2016年),年降水量 > 570 mm为丰水年,年降水量 <487 mm为欠水年,介于二者之间为平水年,2013—2014、2014—2015和2015—2016年度的年降水量分别为538、630和477 mm,其中,生育期降水量分别为267、250和185 mm,依次为平水年、丰水年和欠水年。

1.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试验设置传统平作、垄覆沟播和膜侧施肥3个处理,分别用CP、RF和RFF表示。传统平作是在播种前1周人工将肥料撒于地表,并立即旋耕使肥料混入0—15 cm土壤,采用常规条播机播种、行距20 cm,翌年小麦收获时留茬15 cm,收获后立即将秸秆清出原小区,2~3周后翻耕40 cm,夏休闲季地表裸露无覆盖。垄覆沟播的施肥管理同传统平作,但采用旱地小麦覆膜播种机一次完成起垄覆膜播种,垄宽30 cm、高8 cm,垄上覆膜,沟宽30 cm,沟内播种2行小麦、行距20 cm,翌年小麦收获时留茬25 cm,人工将原小区的全量秸秆均匀撒覆于沟内,夏休闲季不进行任何耕作,保持残膜覆盖垄面、秸秆覆于沟内,集雨保墒。膜侧施肥是在垄覆沟播的基础上定位施肥,即旋耕前不施肥,播种时采用旱地小麦施肥覆膜播种一体机一次完成施肥起垄覆膜播种,将肥料定位条施于播种行侧、膜下、种侧下5 cm处,其他管理同垄覆沟播。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4次重复,不同处理的田间管理同已发表文献[2]。

1.3 样品采集和测定方法

样品采集、前处理和产量的测定方法同已发表文献[2]。样品粉碎后,采用H2SO4–H2O2法消解,连续流动分析仪 (AA3,SEAL,德国) 测定消解液中的氮磷浓度,火焰光度计 (M410,SHERWOOD,英国) 测定钾浓度[25]。氮磷钾含量均以干重表示,某一器官的氮 (磷、钾) 吸收量为该器官干重与其养分含量的乘积;某一时期地上部氮 (磷、钾) 吸收量为该时期不同器官氮 (磷、钾) 吸收量总和;某一时段氮(磷、钾) 吸收量为该时段末地上部氮 (磷、钾) 吸收量与该时段初地上部氮 (磷、钾) 吸收量的差值[26]。

1.4 参数计算方法

经济效益是小麦产量收入与总消耗 (机械、农业材料、劳动力) 的差值[9]。根据3年平均小麦价格2.2 yuan/kg计算产出,以当地机械翻耕 (600 yuan/hm2)、旋耕 (525 yuan/hm2)、播种 (225 yuan/hm2)、病虫草害防除 (450 yuan/hm2)、收获 (525 yuan/hm2)、人工施肥(300 yuan/hm2)、揭膜 (525 yuan/hm2) 和其他农资 (种子、化肥、农药、地膜) 消耗计算投入。

技术经济效益率按汤永禄等[7]描述的方法计算:

成本收益率 (yuan/yuan) = 总收入/总成本;

新增纯收益率 (yuan/yuan) = (新技术纯收益 – 对照纯收益)/对照纯收益;

边际成本收益率 (yuan/yuan) = (新技术产值 – 对照产值)/(新技术成本 – 对照成本)。

根据何刚等[25]和李鸿伟等[26]描述的方法计算氮(磷、钾) 收获指数、吸收效率、肥料偏生产力以及氮磷钾生理效率和百公斤籽粒氮磷钾需求量:

氮 (磷、钾) 收获指数 (%) = 成熟期籽粒氮 (磷、钾) 吸收量/成熟期地上部氮 (磷、钾) 吸收量;

氮 (磷、钾) 吸收效率 (kg/kg) = 成熟期地上部氮(磷、钾) 吸收量/肥料中纯氮 (磷、钾) 量;

氮 (磷、钾) 偏生产力 (kg/kg) = 籽粒产量/氮(磷、钾) 肥施用量;

氮 (磷、钾) 生理效率 (kg/kg) = 籽粒产量/成熟期地上部氮 (磷、钾) 吸收量;

百公斤籽粒氮 (磷、钾) 需求量 (kg/100 kg) = 地上部氮 (磷、钾) 吸收量/产量 × 100。

1.5 统计分析

采用SAS (Version 8.0) 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多重比较采用LSD法。用Sigmaplot 10.0制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旱地小麦种植效益的影响

栽培模式对小麦种植效益的影响因降雨年型而异,在平水年和欠水年,调节效应达到显著水平,在丰水年,由于降水充足,垄覆沟播和膜侧施肥的增产作用减小,不同栽培模式间差异不显著 (表1)。与传统平作相比,在平水年和欠水年,垄覆沟播产出分别提高9.5%和6.3%,经济效益未显著增加,成本收益率略有降低;膜侧施肥的产出分别提高18.8%和22.8%,经济效益提高32.3%和33.1%,成本收益率提高11.9%和15.7%。3年总体来看,膜侧施肥与垄覆沟播相比,产出、经济效益、成本收益率分别提高15.9%、21.5%、14.6%,其中,平水年分别提高8.4%、24.0%、14.5%,欠水年提高15.5%、30.1%、22.6%,丰水年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膜侧施肥的3年平均新增纯收益率较垄覆沟播提高4.0倍,边际成本收益率提高3.5倍。可见,垄覆沟播的种植效益较低,膜侧施肥在降低生产成本的情况下显著增加了产出,实现了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率的大幅提高。

2.2 不同处理对旱地小麦氮磷钾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2.2.1 不同生育时期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 旱地小麦地上部氮磷吸收量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增加,钾吸收量在开花期达到峰值后降低。栽培模式对氮磷钾吸收量的调节效应不同降雨年型基本一致,但不同生育时期表现不同 (图1)。与传统平作相比,在越冬期和拔节期,垄覆沟播和膜侧施肥的氮磷钾吸收量均显著提高;在开花期和成熟期,垄覆沟播的氮磷钾吸收量不再提高,而膜侧施肥均显著提高 (除开花期的钾吸收量在欠水年增幅不显著外),3年平均氮磷钾吸收量开花期分别提高23.8%、18.9%和15.6%,成熟期分别提高18.8%、21.9%和17.1%。与垄覆沟播相比,膜侧施肥的氮磷钾吸收量在越冬期无显著变化,除平水年拔节期钾吸收量和成熟期磷吸收量以及欠水年拔节期钾吸收量和成熟期磷钾吸收量的增幅不显著外,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的小麦氮磷钾吸收量在不同降水年型均显著提高。3年总体来看,在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膜侧施肥的氮吸收量较垄覆沟播分别提高11.7%、19.0%和21.6%,磷吸收量提高41.2%、10.9%和11.7%,钾吸收量提高31.2%、14.2%和21.0%。进一步分析小麦不同生育时段的氮磷钾吸收量 (表2) 发现,垄覆沟播与传统平作相比,拔节期至开花期的3年平均氮磷钾吸收量分别降低26.0%、18.0%和30.1%,开花期至成熟期的氮吸收量也降低32.6%,从而使拔节期至成熟期的氮磷吸收量分别降低30.1%和14.3%,说明垄覆沟播不利于拔节后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膜侧施肥较传统平作,拔节期至开花期的氮磷钾吸收量维持稳定,开花期至成熟期的氮吸收量无显著变化,磷吸收量提高76.5%,钾吸收量减少20.6%。与垄覆沟播相比,膜侧施肥提高了拔节期至成熟期的氮磷吸收量,其中拔节期至开花期的3年平均氮吸收量提高47.6%,开花期至成熟期的磷吸收量增加1.0倍。可见,膜侧施肥促进了小麦氮磷钾吸收,从而使氮磷钾吸收量在各个生育时期均最高。

表1 不同处理对小麦种植效益的影响Table 1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economic return of wheat

2.2.2 成熟期秸秆和籽粒氮磷钾分配量和养分收获指数 由表3可知,与传统平作相比,除在丰水年秸秆氮分配量降低14.5%、氮收获指数提高9.6%外,垄覆沟播秸秆和籽粒中的氮磷钾分配量以及养分收获指数均无显著变化,而膜侧施肥秸秆中的各年度氮分配量、丰水年磷钾分配量以及平水年钾分配量均显著提高,籽粒中各年度氮分配量、欠水年磷分配量和平水年钾分配量也显著提高,但欠水年氮收获指数和丰水年磷收获指数显著降低。膜侧施肥较垄覆沟播,秸秆中各年度氮分配量、丰水年磷钾分配量以及平水年钾分配量显著提高,籽粒中各年度氮分配量、平水年和欠水年磷钾分配量也显著提高,但丰水年氮磷收获指数以及欠水年氮收获指数显著降低。3年总体来看,膜侧施肥的秸秆氮磷钾分配量较传统平作分别提高20.1%、35.8%和17.3%,较垄覆沟播提高31.2%、39.0%和12.9%;籽粒氮磷钾分配量较传统平作提高18.1%、17.7%和16.0%,较垄覆沟播提高17.1%、12.5%和8.0%;膜侧施肥的氮磷钾收获指数与传统平作相比无显著差异,而氮磷收获指数较垄覆沟播分别降低3.9%和4.2%。可见,膜侧施肥可同时提高小麦秸秆和籽粒中氮磷钾分配量,但秸秆中的氮磷分配量增幅较大,从而降低了氮磷收获指数,特别是较垄覆沟播显著降低。

2.3 不同处理对旱地小麦氮磷钾吸收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图1 不同处理对小麦不同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的影响Fig. 1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N, P and K uptake in wheat at various growing stages

表2 不同处理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段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kg/hm2)Tabl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N, P and K uptake during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wheat

表3 不同处理对小麦成熟期氮磷钾分配和养分收获指数的影响Table 3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N, P and K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organs at maturity and nutrient harvest index of wheat

栽培模式对小麦氮磷钾吸收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表4)。与传统平作相比,垄覆沟播的3年平均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7.1%、8.1%、6.7%,但两处理的氮磷钾吸收效率差异不显著。膜侧施肥较传统平作,3年平均氮磷钾吸收效率分别提高18.4%、22.1%和16.4%,氮磷钾肥偏生产力提高16.0%、16.8%和15.6%,其中,3年的氮吸收效率分别提高22.9%、13.0%和21.8%,磷吸收效率提高15.5%、22.9%和27.3%,平水年和欠水年的钾吸收效率分别提高19.9%和20.3%,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9.9%和20.3%,磷肥偏生产力提高17.4%和25.3%,钾肥偏生产力提高18.4%和23.4%。膜侧施肥与垄覆沟播相比,显著提高了各年度的氮吸收效率,丰水年和欠水年的磷吸收效率,以及欠水年的钾吸收效率和各年度的氮磷钾肥偏生产力,3年平均氮磷钾吸收效率分别提高20.8%、18.0%和12.1%,氮磷钾偏生产力提高8.3%、8.1%和8.4%。

2.4 不同处理对旱地小麦氮磷钾生理效率和百公斤籽粒氮磷钾需求量的影响

栽培模式对小麦氮磷生理效率和百公斤籽粒氮磷需求量具有显著调节作用,但对钾生理效率和百公斤籽粒需钾量无显著影响 (表5)。与传统平作相比,垄覆沟播的3年平均氮生理效率提高8.3%,100公斤籽粒的氮需求量降低8.7%,其中,前后3年的氮生理效率分别提高7.7%、9.7%和7.8%,100公斤籽粒氮需求量分别降低7.1%、11.8%和9.3%,但两处理的磷钾生理效率和百公斤籽粒磷钾需求量差异不显著;膜侧施肥不影响氮磷钾生理效率和百公斤籽粒氮磷钾需求量 (除丰水年的磷生理效率降低13.2%、百公斤籽粒需磷量提高15.6%外)。与垄覆沟播相比,膜侧施肥的3年平均氮磷生理效率分别降低9.5%和8.1%,百公斤籽粒氮磷需求量提高12.8%和10.0%,其中,两处理的氮生理效率和百公斤籽粒需氮量在不同降雨年型的差异均显著,磷生理效率和百公斤籽粒需磷量在丰水年和欠水年的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可见,膜侧施肥的氮磷钾生理效率和百公斤籽粒氮磷钾需求量与传统平作保持稳定,两者无显著差异,但其氮磷生理效率较垄覆沟播降低,从而使百公斤籽粒的氮磷需求量显著提高。

3 讨论

3.1 垄覆沟播对小麦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旱地小麦试验表明,垄覆沟播改善了土壤水分状况,提高了籽粒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27],但对成熟期地上部氮吸收量、氮生理效率和产量形成需氮量的影响尚无定论[11,25]。本试验的前期结果表明,垄覆沟播能够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虽然花前氮转运量和氮转运率高,但花后氮吸收量低,成熟期籽粒氮吸收量并未增加,最终因增产引起的稀释效应使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2]。进一步分析发现,垄覆沟播对小麦氮吸收的促进作用仅表现在拔节前,拔节后的氮吸收量降低或显著降低,成熟期地上部氮吸收量与传统平作持平,这可能是因为被垄分开的两行小麦间隔40 cm,是平作的2倍,垄中间的氮不能被根系充分吸收利用,造成近根区的氮供应不足,限制了小麦生育后期的干物质积累和氮吸收。此外,垄覆沟播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氮吸收效率维持稳定,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秸秆中的氮分配量,氮收获指数较高,从而显著提高了氮生理效率,最终使形成产量的需氮量降低,何刚等[25]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这与养分胁迫条件下氮素生理效率提高有关[28],也与垄覆沟播改善了土壤水分,提高了小麦产量,从而提高地上部吸收每单位氮的生产力有关[2]。屈会峰等[11]却发现,垄覆沟播后小麦百公斤籽粒需氮量增加,其原因主要是该试验中垄覆沟播不增产,却显著提高地上部氮吸收量。因此,在推荐垄覆沟播小麦施氮量时,应结合实际情况考虑产量形成的需氮量变化。

表4 不同处理对小麦氮磷钾吸收效率和氮磷钾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kg/kg)Table 4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wheat N, P and K uptake efficiency and fertilizer 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以往关于垄覆沟播影响小麦磷钾吸收利用的报道较少,且研究结果也存在分歧。本试验发现,垄覆沟播有利于提高磷钾肥偏生产力,小麦拔节前的地上部磷钾吸收量也显著增加,但磷钾吸收效率、成熟期地上部磷钾吸收量及其在茎秆和籽粒中的分配量无显著变化,从而使磷钾收获指数、磷钾生理效率和百公斤籽粒磷钾需求量维持稳定。屈会峰等[11]也报道了垄覆沟播对小麦磷钾吸收量、磷钾生理效率和百公斤籽粒磷钾需求量无显著影响的结果。但是,同在渭北旱塬地区,肥力偏低麦田施磷100 kg/hm2[25],肥力中等麦田施磷150 kg/hm2[13],均能使垄覆沟播小麦的磷吸收量显著提高,与本研究结果不一致,原因可能是施磷量较高时,小麦生育期磷供应充足,地上部磷吸收量随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本试验的施磷量较低,仅为30~74 kg/hm2,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垄覆沟播小麦植株对磷的吸收。因此,在为垄覆沟播小麦推荐施磷量时,需要考虑因水分条件改善所增加的那一部分产量的需磷量,即应适当增加磷肥用量。

表5 不同处理对小麦氮磷钾生理效率和百公斤籽粒氮磷钾需求量的影响Table 5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nutrient physiological efficiency and nutrient requirement for 100 kg grain

3.2 膜侧施肥对小麦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定位施肥是促进作物养分吸收、提高养分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我们前期的研究建立了将保水栽培与定位施肥相结合的膜侧施肥技术,在垄覆沟播的基础上将氮磷钾肥定位条施于播种行侧、膜下、种侧下5 cm处,改善了土壤水分和氮供应状况,提高了开花期氮吸收量及其向籽粒的转运量,并促进了花后氮吸收,从而协同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发现,膜侧施肥在小麦的各个生育时期均能提高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有利于提高氮磷钾吸收效率。这主要归因于定位施肥对养分吸收的促进作用,肥料呈条带状分布于种侧膜下的土壤中,不仅能通过薄膜在地表形成的物理阻隔层切断土壤与大气间的交换通道,有效防止土壤中氮的挥发、淋溶损失,从而使小麦生育期特别是生育后期的氮供应能力增加[2],而且肥料施于根系附近,解决了土壤中磷移动性差、不易被作物根系吸收的问题[16,21]。本研究中,膜侧施肥的3年平均氮磷钾吸收效率分别为1.16、1.05和3.33 kg/kg,这意味着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较氮磷钾肥施用量分别高16%、5%和233%,但该栽培模式采用秸秆全量还田,地上部吸收的氮磷钾分别有33.0%、12.0%和78.9%会随秸秆归还土壤,而经由籽粒收获携出田间的氮磷钾养分分别占其施肥量的77.7%、78.8%和70.3%,因此,不仅不会引起土壤氮磷钾耗竭的问题,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培肥土壤。华北平原的旱地小麦研究也表明,在秸秆还田的条件下兼顾小麦高产和低硝态氮残留的处理,氮吸收效率为1.15~1.25 kg/kg也可基本维持土壤氮素平衡[18]。本研究还发现,膜侧施肥能够提高小麦氮磷钾肥偏生产力,有利于在施肥量相同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籽粒产量。以往通过定位施肥提高小麦养分利用效率的研究也表明,氮磷钾肥深侧施[7]、深施较浅施[20]以及播种行侧3cm、深5 cm处基施包膜尿素较习惯多次施用尿素[29]都可提高小麦氮吸收量和氮吸收效率;垄作结合施氮位置优化使小麦氮回收率从表土撒施的14.5%提高到垄作底施的20.6%[30]。磷肥深施较浅施、条施较撒施[23]也有利于提高小麦地上部磷吸收量和磷肥利用率。

栽培模式影响旱地小麦氮磷钾生理效率和百公斤籽粒养分需求量,主要是通过改变秸秆和籽粒中的养分分配比例实现[31]。本试验条件下,膜侧施肥较垄覆沟播,在小麦成熟期,虽然秸秆和籽粒中的氮磷分配量都显著增加,但秸秆的增加幅度大于籽粒,从而使小麦氮磷收获指数和氮磷生理效率显著降低,导致每吸收单位养分的生产能力降低,百公斤籽粒氮磷需求量显著提高。因此,在小麦膜侧施肥生产实践中,不仅要考虑百公斤籽粒氮磷需求量增加的问题,还应优化其他农艺措施,促进秸秆氮磷钾养分更多地向籽粒转移和分配,从而提高小麦每吸收单位氮磷钾养分形成籽粒产量的能力。

3.3 膜侧施肥对小麦种植效益的影响

种植效益直接影响生产者的种植积极性,进而影响小麦产业发展,因而不断提高小麦种植效益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作物种植者由小农户逐渐向种植大户转变的当下,生产者不仅追求高经济效益,还会关注成本收益率等技术效益率[21]。由于效益取决于籽粒产量和生产成本两个因素,高收益不仅要提高经济产量,还需要降低生产成本。当前,我国人口的城镇化转移已造成农村劳动力紧缺,农业劳动成本越来越高,机械化作业技术是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根本途径[32]。本研究中,在垄覆沟播的基础上,采用机械一次性完成膜侧施肥,不仅可简化生产,减少作业次数,节约人工撒施肥料的成本,还优化了施肥位置,有效地提高了籽粒产量,从而提高产出、经济效益、成本收益率,同时提高新增纯收益率和边际成本收益率,这十分利于提高小麦种植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率。

膜侧施肥技术实现了保水栽培与优化施肥位置相结合,不仅能提高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2],还能提高种植效益、养分吸收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实现增产增收增效提质同步,将会得到很好的应用。但是,目前涉及膜侧施肥技术的研究很少,本研究也仅在渭北旱塬中部采用60 cm的垄沟宽、单一的施肥位点进行试验,还需拓展性研究以明确不同的生态区域、土壤肥力、覆膜方式及时间、肥料用量及种类、施肥深度及位置等因素对膜侧施肥的影响,以进一步完善旱地小麦膜侧施肥技术和高效施肥理论。

4 结论

与传统平作相比,垄覆沟播提高了旱地小麦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和氮生理效率,有利于降低百公斤籽粒需氮量。膜侧施肥较传统平作能够维持氮磷钾生理效率和百公斤籽粒氮磷钾需求量稳定,并提高种植效益、氮磷钾吸收效率和氮磷钾肥偏生产力。与垄覆沟播相比,膜侧施肥不仅有利于提高小麦拔节后氮磷钾吸收量和成熟期籽粒氮磷钾吸收量,还提高了经济效益、氮磷钾吸收效率、氮磷钾肥偏生产力,但降低了氮磷收获指数和氮磷生理效率,使百公斤籽粒氮磷需求量增加。因此,膜侧施肥能够促进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提高种植效益、养分吸收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是实现旱地小麦增收增效的有效途径,但需要注意其养分收获指数和养分生理效率降低、产量形成养分需求量增加的问题。

猜你喜欢
吸收量旱地成熟期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生菜养分吸收特性研究
不同灌溉方式下水肥一体化对玉米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
春玉米需肥规律及施肥技术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旱地冰球运动开展价值的研究
旱地冰球运动推广及发展策略
测土配方施肥对玉米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不同成熟期桃品种在衢州市的引种试验
多变量聚类分析对印度杧果成熟期和着色等级进行精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