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税区与出口加工区对工业企业选址的影响
——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8-10-17 02:25叶修群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保税区出口工业

叶修群

一、引言

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其选址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古典区位论认为运输成本是决定企业选址的基本因素,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企业选址取决于运输成本与规模经济之间的权衡。设立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和贸易便利化措施吸引企业在园区及其周边地区落户。具体来说,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不仅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进驻园区,同时还可以提高地区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企业在园区及其周边地区形成集聚。

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间 “为增长而竞争”的共识会激励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积极申请各种政策以发展地方经济,比如申建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自1990年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成立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保税区已经遍及中国大陆29个省 (市、自治区)。2003年国家出台了 “区港联动”政策后,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应运而生,解决了 “区港分离”设立模式对其物流中心功能的制约问题。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共批准建立了15个保税区、6个保税物流园区、14个保税区港区和52个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建设始于2000年,其核心任务在于引导和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共批准建立了63个出口加工区①数据来源于中国开发区网 (www.cadz.org.cn)。。据统计,2014年,保税区完成工业产值14 614亿元,出口加工区完成工业产值5 992亿元②数据来源于2015年 《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年鉴》。。我国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不仅是制度创新的前沿试验田,也是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因此,探讨我国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工业企业选址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中,学者们探讨了我国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管理制度、发展模式、功能定位和经济效应等问题。我国保税区不仅是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区位,也是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 (张世坤,2005[1]),在推动对外贸易、出口加工业的发展与连接国内外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管理制度、法律定位、产业功能和运行方式等方面与国际标准自由贸易园区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 (舒榕怀,2000[2])。赵榄 (2008)[3]分析了保税区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指出保税区应发挥其产业升级引领作用,充分利用保税区的政策和区位优势,剔除那些低附加值、经济辐射小的出口加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实证研究方面,涉及以保税区的贸易活动衡量其规模问题,并检验其经济效应,例如,赵榄和常伟 (2008)[4]实证分析了保税区贸易活动对腹地经济的影响,孙浩 (2011)[5]实证分析了外高桥保税区对浦东新区经济发挥的促进作用,俞顺洪(2013)[6]实证分析了宁波保税区对宁波和浙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设立出口加工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和简化通关手续等局部制度安排优势,缓解我国贸易制度效率低下的问题,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王国君,2003[7]; 汪五一,2006[8])。 随着我国出口加工区的发展,优惠政策弱化、监管效率低下、产业功能单一和空间分布失衡等诸多问题逐渐显现 (徐厚永和徐枞巍,2011[9])。国内外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理论分析了出口加工区的经济效应问题,例如,Sargent和 Matthews (2001)[10]分析了墨西哥边境型出口加工区对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Sargent和Matthews(2004)[11]从企业视角分析了墨西哥边境型出口加工区的转型升级问题。Omar和 Stoever(2008)[12]从生命周期角度分析了出口加工区的后向关联效应对地方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Schrank(2008)[13]分析了多米尼加出口加工区的经济效应。Jenkins (2006)[14]、Jenkins 和 Arce (2016)[15]从产业关联视角分析了哥斯达黎加出口加工区的经济效应。在实证研究方面,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了出口加工区的经济效应问题,例如,在国家层面,Johansson和 Nilsson (1997)[16]基于贸易引力模型,利用发展中国家数据实证检验了出口加工区的出口催化效应;在省级层面,叶修群 (2017)[17]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倍差法检验了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贸易开放的促进作用;在企业层面,陈钊和熊瑞祥 (2015)[18]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出口加工区对主导产业企业出口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既有研究为本文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但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首先,现有研究主要理论分析了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对应的实证研究略显不足。其次,仅有的少量实证研究主要分析了单个或单一类型保税区或出口加工区的经济效应,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无法系统、客观地评价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再次,国家设立了不同类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同类型区域之间能否实现协同效应是评价这一政策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而现有研究却很少关注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最后,现有的少量实证研究重点分析了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贸易开放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却尚无从企业选址视角分析其经济效应问题。针对现有文献的以上几点不足,本文将基于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工业企业选址的影响及其交互效应,以期为各级政府如何利用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引进优质企业来发展地方经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实证依据。

三、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一)模型设定

基于盛斌和毛其淋 (2011)[19]的研究,本文通过在模型中加入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规模作为自变量来分析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工业企业选址的影响,并引入保税区规模和出口加工区规模的交互项来分析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工业企业选址的交互效应。为了尽可能地减少遗漏变量对估计结果的影响,在控制了经济规模、增长潜力和贸易开放度等经济因素对工业企业选址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虚拟变量来控制省份效应和年份效应,得到如下最终的计量模型:

其中,下标i为地区,t为年份;vi和μt分别控制不可观测的个体和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残差项;Nit为i地区t年的工业企业个数;BZit为i地区t年的保税区规模;EPZit为i地区t年的出口加工区规模;BZit×EPZit为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交互项;Xit为一系列控制变量,包括经济规模、增长潜力、贸易开放度、海外市场可达性、劳动力成本、财政干预、资源禀赋和科技水平。

(二)变量说明

1.工业企业个数 (N)。

本文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作为被解释变量。根据登记类型不同分为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分别记为Ns、Np和Nf,数据来源于2001—2015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如图1所示,不同类型工业企业数变化差异明显,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缓慢减少,私营工业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数在2000—2010年间增长稳定,而在2010—2011年间出现了大幅下滑①这是由于统计口径调整,2011年起规模以上工业统计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 000万元。,这一点在私营工业企业最为明显,随后又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在实证分析中,我们将通过时间虚拟变量来控制这一时间上的系统性变化。

图1 2000—2014年按登记类型分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

2.保税区规模 (BZ)与出口加工区规模 (EPZ)。

本文采用园区面积表示园区规模。根据叶修群(2016)[20]的研究成果,将保税区、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归为保税区,园区名单数据来源于中国开发区网,并根据园区名单逐一确定各园区的成立年份和面积。

3.控制变量。

(1)经济规模 (lngdp):地区经济规模越大,当地企业生产投入中间品成本越低,企业利润越高,越有利于企业在该地区发展,本文选择地区GDP的对数来表示,其中,GDP是以2000年不变价格表示的实际值。

(2)增长潜力 (growth):经济增长速度越快,企业的发展空间越大,该地区企业发展越好,本文选用地区实际GDP增长率来表示。

(3)贸易开放度 (open):贸易开放度越高意味着与国际经济接轨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企业在该地区的发展,本文采用 Jay和 Kenneth (2011)[21]构建的新贸易开放度指标 (CTI)来表示。

(4)海外市场可达性 (dis):海外市场可达性越高,企业所需的中间投入品流转速度越快,国际市场信息获得越及时,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成本越低;海外市场可达性也反映了运输成本,运输成本越低,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借鉴叶修群 (2016)[22]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用道路密度修正后的地区经济中心到最近沿海港口的直线距离来表示。

(5)劳动力成本 (wage):劳动力成本越高,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成本越高,进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劳动力成本越高,说明劳动力素质越高,而这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本文选择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与人均GDP的比值来表示。

(6)财政干预 (gov):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过度干预会增加企业进入该地区的信息成本和投资风险,进而不利于地区企业的发展,本文采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总额与地区GDP之比来表示。

(7)能源禀赋 (energy):能源禀赋越高,企业生产所需能源的可获得性越高,进而有利于该地区企业的发展,本文选用能源工业投资总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之比来表示。

(8)科技水平 (tech):科技水平越高,向企业提供生产所需中间投入品和服务的能力越强,进而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本文采用每万人拥有专利申请受理量的对数来表示。

以上各变量中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2001—2015年中国大陆各省份统计年鉴。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本估计结果分析

由于被解释变量为非负整数,属于离散型被解释变量模型,如表1所示,被解释变量的方差大于均值,存在过度分散问题,因此采用面板负二项回归对本文的实证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LR检验结果均拒绝采用混合负二项回归,Hausman检验表明第1和2列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第3至5列采用个体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具体来看,保税区(BZ)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保税区对工业企业选址的正向影响显著;出口加工区 (EPZ)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出口加工区对工业企业选址的正向影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内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贸易便利化措施降低了企业的进出口成本,进而导致企业倾向于在园区及其周边地区落户。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交互项 (BZ×EPZ)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说明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工业企业选址的替代关系并不显著。

对控制变量系数的考察发现,经济规模 (lngdp)与增长潜力 (growth)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工业企业选址依赖于规模经济,且增长潜力越大,越有利于企业进驻该地区。海外市场可达性 (dis)系数显著为负,说明运输成本对企业选址存在明显的负向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工业企业主要是出口导向型,降低运输成本能够增加企业利润。再者,我国工业企业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运输成本的变动对其选址的影响较为敏感。劳动力成本 (wage)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工业企业选址的负向影响明显,因此,劳动力成本是影响工业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财政干预 (gov)系数显著为负,说明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干预程度越大,越不利于工业企业进驻该地区。贸易开放度 (open)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扩大贸易开放度对工业企业选址的正向影响明显。能源禀赋 (energy)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地区能源禀赋对工业企业选址具有明显的负向影响。技术水平 (tech)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地区技术水平越高,该地区对工业企业越有吸引力。

表2 基本估计结果

将研究样本分为东部和中西部①东部地区为北京、福建、广东、海南、河北、江苏、浙江、上海、辽宁、山东和天津,中西部地区为江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黑龙江、吉林、山西、重庆、四川、陕西、云南、内蒙古、宁夏、新疆、贵州和广西。,进一步分析其地区性差异。具体来看,保税区系数在东部显著为正,而在中西部不显著,说明保税区对东部地区工业企业选址的正向影响显著,而对中西部地区工业企业选址的正向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东部地区保税区依托沿海港口优势,经济辐射能力强,能够有效降低地区企业的运输成本,进而有利于工业企业的集聚,而中西部地区保税区大多依托于空港设立,其对工业企业选址的吸引力有限。经济规模和增长潜力系数在东部不显著,而在中西部显著为正,这说明中西部地区工业企业选址依赖于规模经济和增长潜力,这一点在东部并不显著。劳动力成本系数在东部显著为负,在中西部显著为正,这说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不利于工业企业在东部地区落户,而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意味着地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进而有利于工业企业进驻该地区。海外市场可达性、贸易开放度、能源禀赋、财政干预和技术水平系数与全国样本分析结果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二)稳健性检验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工业企业选址存在明显的吸引作用,为了检验该结论是否稳健、可靠,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

第一,变换解释变量形式,上述采用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面积作为规模度量指标,下面选择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个数作为其规模衡量指标,重新进行估计。对比表2和表3中的估计结果,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系数符号基本与前文一致,由此可见,估计结果不会因为解释变量形式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删除直辖市样本,由于直辖市作为改革开放中心和前沿试验田,其经济水平与政治地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所以,本文删除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样本,利用剩余的24个地区样本重新估计。结果显示,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规模系数的方向与大小均与前文一致,所以删除直辖市样本对估计结果无明显影响,这说明前文中的估计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表3 稳健性检验结果

续前表

(三)不同所有制类型工业企业分析

市场化改革以来,大量私有资本和外资参与到市场活动中,形成了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而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选址行为差异明显。因此,本文进一步实证检验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不同所有制类型工业企业选址的影响,结果报告于表4中。总体来看,保税区有利于私营工业企业进驻该地区,但对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选址的影响并不显著;出口加工区不利于国有工业企业进驻该地区,对私营和外资工业企业选址存在明显的正向影响;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交互作用仅对私营工业企业选址表现为竞争关系。这可能是由于保税区主要依托港口设立,凭借高的物流和通关效率,发展国际贸易和保税仓储业务,这将有利于企业进出口成本的下降,这一点在私营工业企业表现得最为明显。与保税区不同,出口加工区定位于发展加工贸易,对进出口成本的影响并不明显,出口加工区主要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企业进驻,这会导致地区竞争程度上升,进而形成对低效率国有工业企业的挤出效应。

从分地区估计结果来看,在东部地区,出口加工区对国有工业企业选址存在明显的负向影响,而保税区弱化了出口加工区对国有工业企业的挤出;保税区对外资工业企业选址存在明显的负向影响,出口加工区弱化了保税区对外资工业企业的挤出效应。这是由于随着低端工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东部保税区定位于利用区位优势和制度创新优势,引进全球要素助推地区经济转型,进而形成了对低端外资工业企业的挤出效应,而出口加工区定位于发展加工贸易,主要引进加工贸易企业,且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进而弱化了保税区对外资工业企业的挤出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出口加工区有利于外资工业企业的进驻,说明出口加工区有利于承接由东向西转移的低端工业;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私营工业企业的进驻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且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这可能是由于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和贸易便利化措施吸引了外资企业进驻,其功能定位和税收优惠政策存在部分重叠,导致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工业企业选址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

表4 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样本估计结果

续前表

五、总结

(一)研究结论

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不仅是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影响工业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能够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和贸易便利化措施降低工业企业的贸易成本,进而吸引工业企业在园区及其周边地区投资设厂。本文基于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面板负二项回归实证检验了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工业企业选址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工业企业选址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两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第二,保税区对中西部地区工业企业选址的影响不显著;第三,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私营工业企业选址的影响显著,但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第四,出口加工区对东部地区国有工业企业具有挤出效应;第五,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促进了东部地区外资工业企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

(二)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笔者对如何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引进优质企业发展地方经济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整合各类经济园区,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整合不同类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并逐步整合开发区、高新区等不同类型的经济特区,释放不同类型园区经济效应之间的协同效应。积极推进在园区内先试先行与国际接轨的高规格管理制度,例如,国际贸易 “单一窗口”制度、“负面清单”加 “准入前国民待遇”管理模式以及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等。将先试先行的制度创新经验向腹地复制推广,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高地优势吸引全球要素和优质企业进入该地区,进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第二,优化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投资环境,通过在园区内创造竞争中立的投资环境吸引企业投资,主要是利用制度创新优势吸引不同类型企业及其配套企业进驻自由贸易试验区或在园区周边选址设厂,特别是私营和外资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及其配套企业,实现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充分竞争与合作,淘汰低效率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第三,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招商引资应服务于地方经济,在过去不同园区的招商引资过程中,不同园区的产业功能雷同,形成了以低成本为竞争优势的同质化竞争,进而不利于地方经济转型与发展。因此,不同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应各有侧重。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充分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优势发展地方经济,在东部地区,依托经济和科技优势,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企业,助力地方经济转型,而在中西部地区,依托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引进出口加工企业,发展地方经济。

(三)研究展望

本文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省级面板数据从宏观层面实证检验了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工业企业选址的影响,未来更进一步的相关学术研究,可以依托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从企业微观角度解析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工业企业微观活动的影响,分析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不同细分行业工业企业微观活动影响的差异,等等。

猜你喜欢
保税区出口工业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昆明综合保税区今年底建成
给情绪找个出口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工业技术
某官自白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
天津保税区1月份财政收入同增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