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中国科技公司竞相到香港排队上市,原因是大家嗅到了资本寒冬的气息,想在融资窗口关闭之前拿到最后一笔保命钱。因此,小米、美团点评等企业创始人都纷纷改口,从原来说的短期不想上市,改为尽早上市了。
上市融来的资金固然能增加竞争的底气,但是,上市就意味着企业前景无忧吗?未必。在美团点评9月上市之际,香港科技大学最受欢迎的EMBA教授赵越的文章《对不起,我没看到美团的未来》令人警醒。
美团是一家非常有战斗力的企业。早年在千团大战中脱颖而出,接着杀进餐饮外卖市场,后来居上成为领先者,随后又杀进了电影票务、酒店等行业,都有不俗的战绩,但它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直巨额亏损,因此,也有人称美团点评此次是流血上市。
在赵越教授看来,美团点评的庞大业务版图难掩背后的脆弱,上市后带来的现金也并不能修复美团点评的致命缺陷。现实中,美团点评围绕消费者的生活进行布局,业务也越发多元化,从消费者的“吃”开始,逐渐延伸到与生活相关的衣食住行。乍一看,这样的扩张路径顺理成章——就好比我们走进一家大型购物中心,能够在里面解决吃饭、购物、娱乐的所有需求。可是,光有一个超级入口,仅凭发放优惠券打折,就能吸引消费者持续不断地光顾吗?
往深处多看一步,美团点评的战略布局其实是“以用户驱动为名,行自我中心之实”,它在进入打车市场时的打法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赵越教授说,当得知美团点评要进军打车市场时,他是很开心的,因为这将改变打车市场一家独大的局面,有利于市场的良性竞争,消费者的出行体验也将由此得到改善。但是美团点评在打车市场仍然沿用了跟以前一样的招数—— 一味通过补贴来争夺用户,而没有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改善服务品质。这说明,美团点评的这场仗根本不是为用户而打!
从战略的角度看,美团点评的每一次业务拓展,都只是为了扩张而扩张。战略的核心不是扩张,而是约束和选择,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就是战略之间要有关联性。美团点评各个业务板块之间仅仅是“相加”的关系,没有关联性,更没有产生“相乘”的协同效应。
企业的表现是企业家状态的真实反映。赵越教授说,从美团点评的一系列扩张中,看到了王兴的一些特质,他聪明、善战,充满斗志,却没有搞明白自己究竟是为什么而战。表面看,王兴英勇善战,其实他的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这与他屡战屡败的创业经历有关,从校内网,到饭否,无不让他恐惧失败。这种恐惧感导致王兴总是不断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却无法定下心来研究用户需求,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王兴带领美团点评在各领域上演的一场场混战。
如今的商业世界,已经无法靠速战速决称霸了,因为任何一个有潜力的市场背后都有大佬盯着,要想最终胜出,只能靠持久战拼耐力和定力。耐力和定力从何而来?只能靠企业家自己磨炼心性。唯有此,才能具备用户第一的利他情怀,而这正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基石。赵越教授的这段忠告其实对所有企业家都是一个提醒。记得共享单车刚刚兴起时,ofo的投資人朱啸虎在2016年9月放言,共享单车3个月可以结束战斗。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ofo与摩拜单车缠斗,把整个行业都拖入了泥潭,最终摩拜在今年卖身,ofo陷入困局。
谈起美团点评,我们就自然会想到它的主要竞争对手——饿了么。本刊编辑前段时间采访了饿了么CEO王磊,问他今年“夏季战役”投入30亿元,都用在了哪里?王磊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说,大家一看到30亿元,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价格战,给用户发红包、免运费、做满减。其实,给用户的这些优惠动作,饿了么每年都会做,这次夏季战役的投入重点并不在用户端。整个阿里,包括饿了么,都是做平台生意的,而平台生意都是通过服务商家来服务消费者的。所以,30亿元更多是投在了行业升级上面,包括市场投放、物流体系升级、商家服务体系升级等。仔细想来,这样的投入更能构建持久的竞争优势,也能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饶有意味的是,美团点评招股书中的风险提示中明确写道:我们的业务面临激烈竞争。虽然我们有在主要服务类别中有效竞争的过往表现,但未来我们可能无法持续保持竞争力。企业家真的能正视这个风险,做出经营策略的改变吗?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