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海棠
如果有一个记忆永远是鲜活的,那么该用怎样的姿态去祭奠那些泛黄的岁月?
端午,像是一本泛黄的书,翻得已经卷了边儿,破了沿儿,只是书中的内容不管风雨如何地漂洗,还是离不开粽子、龙舟、菖蒲、艾草,还有屈原的故事。
只是我的家乡没有龙舟,我也没有亲历过龙舟的宏大场景。屈原的故事也不再新鲜,快节奏的生活似乎让人淡忘了端午。对现在的我而言,端午节只不过是早餐摊上多出的一串粽子,抑或是学校的一天假日和一篇空洞的文章,我不再把这些放在心上,它像是蒙了灰的相册,让人不再想去翻了。
上个周末回家,跟着父亲到菜场附近的药店买药,我在路口等着他。天空褪去了最后一抹亮色,路灯照亮了一小块水泥地,我张望着,瞧见一位卖豆的阿婆正用枯黄粗糙的手,解着一只粽子上的棉绳,嘴不停地一张一合,朝着站在她身旁的男孩讲些什么。那或许是她的孙子,阿婆兴许是讲着屈原的故事,讲得眉飞色舞、绘声绘色。小男孩听得很投入,眼睛里仿佛有星星在闪烁。当男孩吃到第一口粽子,就咯咯咯地笑起来,眼睛弯得像月牙儿,合不拢的嘴巴少了两颗牙,两个酒窝若隐若现,笑声在空中打旋儿。阿婆也笑了,深深的鱼尾纹刻在眼角,牙齿已经发黄,但不妨碍笑容灿烂。
真希望时间能够凝结,让时光停留在那一刻。那个时间只属于这两个人。
这似曾相识的情景轻叩我的心房,我重拾起回忆的钥匙,打开了心灵深处那本相册。那时候很小,5岁吧,跟着爷爷奶奶过日子。除了春节,最热闹的便是端午了,所以我日日盼夜夜盼,终于,爷爷要去摘菖蒲和竹叶,我缠着爷爷一定要跟着去。竹叶倒也容易识得,但菖蒲草却不知道什么样。我在山坡上瞅见底下有棵像菖蒲的青草,便着急往下跑,可倒好,脚一滑,头一倒,人跟脚底抹了油似的往下滑,撞着一棵竹,才停下来。爷爷赶忙跑过来,问我咋样了,我说没事没摔傻咯!爷爷笑笑,勾勾我的鼻尖,让我拿着一筐竹叶与菖蒲,他背着我迎着夕阳回家。过几天,从山头到山脚,弥漫在空气里的都是糯米、粽叶、菖蒲草混在一起的香味,甜甜的,酥酥糯糯的,带着点大山的味道,说不出来的好闻。还记得我包的第一个粽子,圆的,碗那么大,我真心吃不完,爷爷就拿勺,你一口我一口地慢慢吃……
夜总能让人惆怅。回家拿起奶奶亲手包的粽子,一口一口地吃,不禁红了眼眶。粽子凉了,但我觉得有无尽的温暖与一种说不出的安详。我下定决心,这次端午放假,我要与爷爷奶奶一起,回老家过,再去摘那菖蒲、拾那竹叶,寻回落在记忆里遗忘多年的童心。
佳节对于寻常百姓,是一种传承与团圆,更是呼唤往日的那份天真浪漫的情怀。人在高度紧绷的快节奏生活中待久了,也会空虚麻木的,那么请放下手上的学业和工作,回一趟家,打一盆清水,摘几片竹叶,做一个不必有模有样的粽子,握紧最爱的人的手,一起分享。
不问忧伤,不负时光。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蘇步青学校 指导教师:洪玉泼
如果给此篇文章换一题目,不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是“每逢佳节思童心”。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一句“像是蒙了灰的相册,脏了,便不再想去翻了”,道出了作者对端午的淡忘。而后,街头偶遇的一幕情景唤醒了作者尘封的记忆:端午的粽香、屈原的故事,在祖孙之间流传,更在儿童的笑靥里灿烂悠扬。原来,“端午”并没有被遗忘,只是自己丢失了一颗纯真的童心罢了。于是,时光流转,画面翩跹,作者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自己跟随着爷爷在端午节上山采竹叶和蒲草的记忆历历在目:采蒲草时因心急而摔跤,夕阳里爷爷背着自己下山,第一次亲手包了硕大的粽子……端午的记忆,溢满了粽子的清香和亲情的馨香。每逢佳节,重拾一段光阴,在时间的罅隙里,再一次体味纯真的心灵和感人的情怀。
【适用文题】又是粽子飘香时;温暖的回忆;逢佳节有感……(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