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莉 陈小蔷
江苏连续多年在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中名列前茅,专利数、高校院所总数、研发人员总量都位居全国前列。虽然江苏高校多、人才多、资源多,但是“近水楼台”并没有充分“先得月”“多得月”。我省还未能培植出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规模与品牌蜚声世界、引领产业跨越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总体产业体系还嵌套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
江苏产学研合作之所以郁结难解,其问题主要不在企业。企业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寻求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有些政府部门在产学研合作中将精力过于集中在更有显效性的“最后一公里”,而不是默默无闻的“第一公里”;高校为了应付科研考核,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始终不高;科研人员缺乏科研自主权,科研是为了“应景”,而不是市场需求。针对江苏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着资源错配与浪费现象,提出以下三点想法。
前移政府对于产学研合作的关注重点。在产业创新链中有两个重要环节,一个是从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到技术的转化(即“第一公里”),另一个是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即“最后一公里”)。2004年在全国率先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聚焦成果转化环节以来,江苏花了相当大的精力推动技术向产品的转化。从科学到技术转化这个产学研合作的“第一公里”,政府有关部门却鲜有问及。事实上,这个“第一公里”,“荆棘丛生、前途迷离”。高校院所不愿做,广大中小微企业做不来,恰恰是最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要加大对从科学到技术转化阶段的财政补贴与支持,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产学研各类创新资源的统筹协调,加快實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更大力度和更深层次地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产业技术创新。
提高高校绩效评价体系的市场导向性。受现有资助模式、评估体制影响,高校院所存在科研取向与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致使科技成果数量虽多,但适合生产应用的成果少。尽管政府出台很多政策推动改变这一现状,但效果不够理想。其关键在于,高校总体的考核导向并没有相应改变,高校的评价仍然围绕着论文数、纵向课题数等科研指标。要想真正调动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就要解放思想,从顶层设计着手改变对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对省属高校的评价指标中,应考虑增加市场化导向的权重,将横向课题、专利创造、标准制定及成果转化,纳入高校考核及高校教师岗位考核、评奖推优、职称晋升的参考依据,引导高校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赋予科研人员充分的自主权。目前,中央三令五申强调要松绑科研项目的管理,给予广大科研人员必要的自主空间和自主权,让他们独立自主决策,科学有效管理,尽量少干预或不干预。目前政府有关部门对研发方向和技术路线决定权下放不够。这就导致政府资助的新兴产业常常变成了“过剩产业”、新兴技术变成了“压箱底”技术,应时应景,就是不应市场。成立于2007年的欧洲科学研究委员会(ERC)的做法可以作为参考。他们在资助基础科学研究时,任何领域的任何研究都可以申请资助,“创新”是获得资助的唯一标准。只要是优秀的、没人做过的研究都可以申请。近十年来,ERC共投入120亿欧元,资助了全球7000个前沿基础研究项目。截至2017年3月,ERC资助的项目中,产生了6个诺贝尔奖、5个沃尔夫奖和4个菲尔兹奖。江苏要着力构建开放的科研体系,多一些服务,少一些约束,赋予科研人员充分的自主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释放创新活力,产出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和成果。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