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之所需,我们之所行”

2018-10-16 17:12
云南教育·视界 2018年7期
关键词:滇西教育

“留下来,不要走!”在挂职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央美术学院干部强勇受到了剑川县干部群众的挽留。当地干部群众朴实、热切、暖心的话语,折射出的是教育部和39所直属高校、9家直属单位在滇西专项扶贫中的履责担当。

一年来,教育部“铺好路、架好桥”,滇西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搭把手、加把劲”,教育部各直属高校、单位以“滇西之所需,我们之所行”的责任感,聚集资源、沉入基层、科学施策,在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多点支撑、多路并进,重点突破、亮点突出的良好局面。

精准再精准

弥渡县是H型高血压的高发地区,北京大学经过认真研究后,为弥渡县引入了“H型高血压防控脑卒中惠民工程”项目,并在2017年继续实施。

“项目对弥渡县科学防控、提早防控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是避免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举措。”相关人士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找对‘穷根,明确靶向。”一年来,各高校各单位尽锐出战、精准施策,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的所急、所需、所盼。

围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目标,中国农业大学不断构建和完善教授服务团(工作站)、科技小院、博士服务团、研究生支教团、人才培训5大工作平台,研发推广适用农业技术,激发镇康县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一年来,学校共培训村干部41人,农技人员81人,现场指导农民近1 000人。结合当地需求,重庆大学在绿春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设立的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合理开设专业,聘请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建设了近200门优质的网络课程,并制定服务标准,多渠道为学生提供7×24小时服务。

精准施策的前提是要摸真情、知实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为此,各高校各单位坚持把“实”字贯穿在帮扶的全过程。西南财经大学在派出挂职干部的同时,还组队奔赴福贡县实地了解贫困户情况,深入分析当地旅游与产业发展潜力,探讨激发贫困户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和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种植与加工业等“造血”途径,研究学校对口帮扶脱贫攻坚工作的新路径新模式。

用力再用力

脱贫攻坚需要下足“绣花”功夫。一年来,各高校各单位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开出了既发挥自身优势又符合当地实际,既体现规律性又富有创造性的扶贫良方。

增强人才“支撑力”。中国人民大学以干部培训为突破口,以基础教育为着力点,实施“兰坪执政骨干培养工程”“兰坪未来领袖培育工程”,努力提高兰坪当地干部的综合素质。陕西师范大学立足基础教育师资培训方面优势,2017年以来共安排近30位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中小学骨干校长和“景谷班”教师,参加“青海省中学校长专题培训班”“内蒙古阿拉善盟初中骨干教师研修班”等培训活动。

提升民生“保障力”。中国教育电视台在勐海县积极实施学前一年教育,通过无偿提供办园场地、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一年来,共开办42个乡村学前点,11个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85个行政村实现了学前一年教育全覆盖。华中科技大学精心设计了“三个三”的模式,围绕“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健康管理”3个方面着力,学校公共卫生学院、协和医院、社区医院3家单位聯合,积极构建“区、乡、村”三级联动医疗保障服务体系,附属协和医院还结对帮扶临翔区人民医院,选派了1名挂职副院长。

突出产业“牵引力”。华南理工大学为云县量身定制全域旅游规划,促进云县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传统农业经济向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经济转型发展,让原本缺乏活力的乡村落后地区具有了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大连理工大学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牵线搭桥,促成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约45亿元、年产5GW单晶硅棒及配套项目成功落地保山市工贸园区“龙陵硅基产业园”,截至目前,招录农民工51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61人,人均每月工资3 600元。

付出再付出

“全县医疗卫生工作排名原来州内倒数,2017年全州考核提升到了第三名;全县孕产妇死亡率也持续降低,2016年、2017年两年为零。”通过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帮扶,鹤庆县域医疗水平得到很大改观,当地干部群众纷纷点赞。

一年来,北京外国语大学挂职干部积极发挥个人专业特长,主动深入基层、融入百姓、广泛调研,提出“医院有特色、科室有特长、人员有技术”的目标要求,着力解决当地百姓就医问题,提高县域医疗整体水平。不仅如此,针对鹤庆县英语教学薄弱的实际,该校专家团队还认真分析制定方案,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启动了英语特色教育帮扶工作。

在落实滇西专项扶贫任务过程中,各高校各单位付出的是智慧,是汗水,也是温情。

昌宁县地处滇西山区,教育基础条件落后,部分中小学冬季洗漱和饮用都没有热水。针对这一状况,2017年,东北大学策划实施了“昌宁中小学冬季温暖工程”,由学校出资20万元,为勐统镇小勐统村完小、鸡飞镇里文村完小、翁堵镇翁兴村完小3所小学购置了太阳能热水器及饮用水设备,彻底改善了师生的用水条件。此外,学校还争取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润雨计划项目建设经费125万元,将于今年对昌宁3所中小学危旧校舍进行改建。

【特色亮点】

职教扶贫:部省共推 东西协作

2017年,教育部、云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办、国办有关要求,在滇西片区率先启动实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一年来,滇西10州市共招收建档立卡户贫困学生(含两后生)5 622人,实际到东部4省市相关中职学校报到3 611人,占全国东西协作计划招生兜底完成量的43.68%。报到学生按每生每年9 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有力促进了滇西片区精准脱贫。

经过综合统筹、协调推动、摸底调查和多方调研、协商、论证,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滇西实施方案》,系统谋划了东部4省(市)滇西招生兜底行动计划、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计划、新增劳动力东部就业计划、新增劳动力东部就业计划等各项工作。省教育厅会同教育部驻滇西扶贫总队召集滇西10州市教育部门,安排布置滇西实施方案前期工作,合力确定并下达滇西10州市招生任务数;东部4省市与对口帮扶的州市进一步对接了滇西实施方案具体工作和有关要求,及时制定了滇西实施方案的实施办法。

针对滇西实施方案中出现的一些难点问题,省教育厅和教育部驻滇西扶贫总队奔赴滇西各州市,着力做好招生动员和宣传。大理州、保山市、丽江市经过几轮招生宣传后,招生数由之前的两位数攀升至三位数,分别跃居滇西10州市招生数第一、二、三位。此外,省教育厅和上海市教委及时组织有关中职学校和州市教育部门进行工作对接,增加热门和社会急需专业,最大化满足滇西州市贫困学生对就学培养方式和专业的需求;省教育厅加强与教育部有关部门的协调,密切与扶贫部门的沟通,抓实滇西实施方案资助政策的落实,确保资助金及时发放到学生手中。

针对到东部4省市相关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生活学习中的一些问题,东部有关中职学校与滇西10州市教育行政部门相互配合,认真做好关爱和心理疏导等工作,使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放松心情、安心学习。

挂职干部:沉入基层 用心履职

2017年5月以来,教育部第五批赴滇西挂职干部围绕扶贫攻坚大局,聚焦教育、健康、规划、咨询、产业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围绕教育帮扶目标,第五批挂职干部想方设法,不断提升基础教育办学水平。截至2017年底,累计培训教师2.2万人次,并向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争取近6 000万元资金,支持滇西10州市36个区县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各挂职干部也积极争取各类公益捐赠3 500万元。为促进滇西高等教育发展,来自9所高校的挂职干部积极参与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学科体系建设、教学改革创新、青年教师培训、国际化办学等工作;11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与大理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学科专业、教学改革、师资建设方面进行全方位对口帮扶。

立足资源优势,第五批挂职干部认真开展健康扶贫工作。2017年,各单位共派遣赴滇西驻地医疗专家200多人次,捐赠医疗设备、药品等折合人民币约690.6万元,开展义诊、讲座等活动(含线上)197次,受益覆盖面达1.4万人次,累计开展大病专项救治44次,受益1 412人次。

第五批挂职干部主动当好桥梁和纽带,邀请专家教授赴滇西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把脉问诊,选派滇西干部赴高校进行培训。多所学校还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为当地特色小镇、美丽乡镇、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贡献力量。

在挂职过程中,挂职干部们还深挖地方特色,多管齐下助推产业发展。瞄准“生态”两字,积极引进专家团队和先进技术,对滇西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的种植、养殖、管理、销售和产业化等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助力生态旅游。此外,第五批挂职干部还努力培植滇西电子商务,通过搭建电商平台、构建电商服务体系,为发展电商产业、助力电商扶贫夯实基础。

滇西青年创业学院:创新创业 活力迸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滇西地区‘农村青年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学员的创业企业(公司、农户)中就业的总人数达2 000人以上,很多家庭由此实现了脱贫致富,而入学前已成功创业的学员通过学习后,也扩大了经营规模,带动了更多的人就业。”近日,滇西青年创业学院再度传出了好消息。

按照《教育部 云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滇西边境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共同推进计划》要求,自2014年起,在我省组织实施滇西地区“农村青年创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計划用5年时间为滇西地区农村培养1 000名青年优秀创业人才或致富带头人。项目由云南工商学院(滇西青年创业学院)具体组织,云南开放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共同推进。目前滇西青年创业学院共有在籍学员459人,少数民族学员占比35%;70%的学员已创业,其他学员正计划创业或筹备创业。

项目改变以往以扶助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为主要考虑因素的做法,注重申请者“学习与创业”的意愿和能力,优先录取建档立卡户等对象。制定了以创业能力为核心,以创业精神为指引,以实用性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优化减少理论课程,增加养殖、种植、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模块的技术技能课程,着重培养创业能力。针对很多学员无法脱产学习的实际,项目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线上学习、线下答疑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有效提升了学习效果。

另外,项目还邀请云南省青年企业家组建导师团,以“一对一”或“一对多”方式开展全程指导与帮扶。在对接学员创业项目方面,除认真落实“贷免扶补”鼓励创业政策外,着力搭建各类创业平台,云南工商学院联合100余家企业共同建立云南青年创业鎏金平台,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项目注入启动资金;云南工商学院等单位拟投资兴建滇西青年众创空间,计划投资3亿元,打造全功能创业空间模式,目前,该平台已接受学员的申请。

英语教师出国研修:观念转变 素质提升

2013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在云南省试点设立了“滇西边境山区中学英语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项目实施4年来,已有337所中学的489位教师分别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留学,为当地落后的基础教育注入活力。

“必须使学习主体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在传统的大班教学和应试教育环境下,积极采用自主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英文授课等教学方法。”……这些受训老师的心得体会,字里行间记录着“走出去、带回来”的美好收获。通过实施项目,提高和强化了滇西边境山区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国际化思维,实现了以观念的转变带动水平提升的目标。

项目采取国内外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受训教师在北京语言大学接受1个月的国内专业预备教育后分别赴英国里丁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和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进行3个月的国外研修。精细的培训课程、科学的培养方法、精准的扶贫理念满足了受训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通过学习,全州各县(市)的留学教师提高了英语教学能力水平,在教育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实践、语言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自身的专业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学以致用,不但要突破自我,还要去影响他人。”以此为旨,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积极尝试、探索和创新,产生了一定的辐射带动效应。有的教师探索适合农村地区学生的英语教学方法,有的在开展课堂课外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之间寻找平衡,还有的在初中和高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很多教师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在人文教育、学校管理上积极献言献策,并把自己的所学所感分享交流给更多的人群,提高了所在学校的英语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滇西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滇西引进牡丹盆栽技术
学分制下滇西本科院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价值分析
攻坚,在彩云之南
部属高校滇西扶贫瞄准调研分析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滇西高校新闻特征及若干问题与对策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