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湿性愈合理论在门诊换药护理中的应用

2018-10-16 08:09:12潘玉霞王萍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18期
关键词:湿性清创换药

潘玉霞 王萍

1963年,相关学者在人体试验中发现,密封湿润伤口可促进表皮再生,2000年,FDA将湿性疗法定为伤口处理的标准形式[1]。相对于湿性愈合理论而言,传统伤口敷料的价格更为便宜,能够较好地吸收渗液,并有效保护创面,但传统伤口敷料渗漏快速,且敷料易粘连伤口形成结痂,再次更换敷料过程中极易对创面造成二次创伤,延缓了伤口愈合速度[2]。随着湿性愈合理论的普及,新型敷料在伤口护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湿性敷料可使伤口保持在一个适合的湿润环境下,对上皮细胞的生成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降低了伤口感染风险,有利于伤口愈合[3]。本次研究对门诊伤口患者应用伤口湿性愈合理论进行护理干预,现将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6—12月门诊就诊的90例伤口换药患者,按数字法分为A组与B组,各45例。A组女19例,男26例;年龄50~85岁,平均年龄(58.96±7.82)岁;创面污染程度:轻度19例,中度18例,重度8例。B组女17例,男28例;年龄50~88岁,平均年龄(59.80±7.28)岁;创面污染程度:轻度18例,中度17例,重度1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治疗方法

患者首诊时由相关的专科医生对其疾病状况及伤口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内容包括创面情况、活动自理能力、身体状况以及家庭支持评定等,告知患者配合护理、治疗的重要性,向家属和患者解释伤口换药的目的、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A组采用传统的干性换药方法进行护理干预,首次对患者的伤口创面进行清洗后,应用机械清创法在创面早期进行少量多次的清创处理,将坏死组织有效去除,在操作处理过程中注意避开正常组织,以防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科学评估伤口,并根据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合理选择油纱或碘仿纱布覆盖,必要时给予患者碘仿纱布填塞,采用棉垫(或无菌纱布)对创面进行覆盖包扎,根据患者的渗液情况调整换药时间。

B组采用湿性伤口愈合理论对其进行护理,首次对患者的伤口创面进行清洗后,应用机械清创法将坏死组织有效清除,采用伤口护理产品(康惠尔系列)对创面涂清创胶,在达到创面湿润且未浸润的状态下采用透明贴密封对其进行粘贴,从而达到溶解坏死组织的作用,并使干痂软化。若患者存在感染创面,则采用银离子敷料进行外敷。对于无法采取机械清创的坏死组织,可以采用清创胶自溶清创进行处理,若患者存在多个以上创面,即混合伤口,先对容易清洁的进行处理,而后再处理感染的创面。每次对患者进行换药时,先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对伤口进行清洗,根据患者的伤口渗液情况调整换药时间。清创后,若仍存在积液、积脓等不良情况,根据患者的伤口状况选择不同的湿性合成敷料,若患者为窦道伤口或者渗液过多,选择藻酸盐吸收性敷料进行填塞处理。对骨骼、肌腱暴露部位应用清创胶保持湿润,为创口营造良好的微环境,避免脱水、坏死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将伤口缘以及周边胼胝的衰老细胞清除,促进伤口愈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换药间隔时间、伤口愈合时间、临床疗效以及护理满意度。根据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评定临床疗效:创口上皮覆盖,创面愈合良好为治愈;坏死组织基本清除,创面愈合面积超过2/3为好转;愈合面积低于1/3,甚至出现创面溃疡扩大情况,病情持续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护理满意度情况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评定,内容包括护理环境、门诊换药护理过程、护理技能、服务态度等四个项目,每个项目总分25分,四项累积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满意度越优。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比较量组患者的换药间隔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情况

B组的换药间隔时间、伤口愈合时间优于A组,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状况

B组的无效例数仅为2例(4.44%),A组的无效例数为12例(26.67%),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换药间隔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情况 ()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换药间隔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情况 ()

组别 例数 换药间隔时间(d) 伤口愈合时间(d)A 组 45 0.74±0.13 20.42±2.31 B组 45 1.43±0.63 15.37±1.63 t值 - 2.17 4.26 P值 - <0.05 <0.05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状况(n,%)

表3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分)

表3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分)

组别 例数 护理环境 门诊换药护理过程 护理技能 服务态度 总满意度A 组 45 18.73±1.42 17.84±2.78 19.75±1.93 16.47±3.63 78.64±5.79 B 组 45 23.64±0.23 24.25±0.16 23.78±1.05 23.74±1.85 91.73±4.47 t值 - 6.84 4.57 4.10 3.93 4.39 P值 - <0.05 <0.05 <0.05 <0.05 <0.05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

B组患者的各项护理满意度优于A组患者。见表3。

3 讨论

伤口愈合的首要前提是清创,但单纯的依靠锐器清创其难度比较大,且操作困难。因此,选择一种更为新型的敷料进行换药显得尤为重要[4-5]。在传统的换药中,换药次数比较频繁,患者需要多次往返医院,承受剧烈的病痛折磨。在唐柯梅等[6]的研究中,运用湿性愈合理论对伤口换药患者进行换药处理,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0.00%,观察组为81.8%(P<0.05),这一结果与本文结果相似。在门诊换药护理中应用伤口湿性愈合理论进行护理干预,通过采用新型的敷料进行换药处理,在水凝胶作用下进行自溶性清创,同时配合相应的锐器进行清创,能够较好地去除坏死组织,有效减轻细菌性负荷,最终最大限度缩短清创周期,促进伤口愈合[7-8]。本次研究对B组患者应用伤口湿性愈合理论进行护理干预,其护理后的换药间隔时间、伤口愈合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优于A组患者,且总有效率高于A组。但与唐柯梅等研究不同,本次研究中未间隔2天就对患者换药,而唐柯梅等研究共治疗(20.64±5.33)天,换药次数(3.92±0.60)次。本研究换药较为频繁,有利于伤口始终处于湿性的状态,原因在于换药间隔时间过长,药料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变干,湿润度逐渐降低,而频繁的换药则会加快表皮的再生速度,缩短患者的愈合时间,提高总有效率。

综上所述,在门诊换药护理中应用伤口湿性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价值高,能够缩短伤口愈合时间。

猜你喜欢
湿性清创换药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modified duct-to-mucosa pancreaticojejunostomy during pancreatoduodenectomy: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一种多功能清创车设计与应用*
自制负压吸引联合湿性换药在中小面积烫伤中的应用效果
湿性愈合法在慢性伤口愈合护理中的运用分析
换药处置架在行负压引流术糖尿病足换药中的应用
加强党建 换汤又换药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4
糖尿病足患者采用超声清创联合负压吸引治疗的效果
超声清创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的疗效观察
湿性敷料用于感染伤口换药的效果观察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