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古代石碑的“海漫”

2018-10-16 09:19:34
寻根 2018年5期
关键词:海漫石碑宗祠

所谓“海漫”,又作“海墁”,本是水利工程术语,是指一种水利消能防冲设施。原来,当水流经过消力池大幅度消能后,还保持着一定的余能,海漫的作用就是要消除水流的余能,调整流速分布,均匀扩散出池水流,使之与天然河道的水流状态接近,以保河床免受冲刷。

地面工程建筑术语中,常称“海墁”,指用同一种材料铺墁成一平整表面的做法。古代建筑中的“墁”,实指一种石砖,“海墁”则是指用墁砖铺成的“御道”两侧的地面。所谓“御道”,即专供皇帝通行的道路,在其两侧铺就的地面称“海墁”,大致有“真龙天子”出行,“龙行”两侧“海漫云腾”的寓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称的“海墁”,乃是专属名词,乃专指御道两侧的地面,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普通地面。

后世建筑术语中提到“海漫”或“海墁”,只要不是专指水利工程建筑,一般通用并行,并不刻意区分。实际上,无论海漫或海墁,其形制并无特异之处,不过是按一定工程要求,高出河床或地表平面、呈一定坡度的一块人工平面而已。海漫,这一原本用于水利工程的普通设施,后来又衍化为地面工程的皇家标准,还被套用到古代石碑底座之上。石碑基座(含龟趺)之下,再铺设一层特制的高于地表平面的石质平台,亦谓之“海漫”或“海墁”。这种做法,自清代以来,流行甚广。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石碑都需要下承海漫,或者说,并不是所有的石碑都有“资格”下承海漫。一般而言,只是体量巨硕、规格较高的石碑才会下承海漫。仅就力学原理而言,石碑体量若相当巨硕,则龟趺与地面,本就形成了承重的力学传递,在此之间,再加设一层分散承重的海漫,当然对石碑的稳固性有益。此外,有些巨型石碑的碑座已下沉至龟趺底部,龟趺只是“摆设”,已无承重的功能,这时若下承海漫,当然更有稳固碑体之功用。

◇ 傅恒宗祠碑与下承海漫

◇ 傅恒宗祠碑背面与下承海漫

◇海漫四角旋涡里的鱼、虾、龟、蟹

位于北京五塔寺原址内的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陈列有大量古代石碑实物。这些古代石碑,由于大多与皇家工程有关,且体量巨硕,往往皆有下承海漫的设置。其中,不乏海漫制作极为精湛者,堪称古代石碑中的“奇葩”。

譬如,傅恒宗祠碑乃乾隆皇帝敕建,碑体巨硕无比,其碑体高度超出邻近诸多石碑1米以上,比康熙重臣索尼的碑还要高出一截。据实测,此碑通高590厘米,宽148厘米,厚50厘米。此碑成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碑文乃乾隆皇帝亲撰,碑文为汉满文合璧。乾隆皇帝敕建此碑的原因,乃是傅恒平息金川之乱有功。乾隆皇帝在位60年,自诩有“十全武功”之伟绩,其一正是“平定金川之役”。傅恒是第一次平定金川的核心人物,乾隆皇帝为其宗祠亲撰碑文,并敕建如此巨硕之石碑,足见其军功卓著,深得君王赞赏。

此碑的海漫颇具特色。海漫通体雕海水纹,四角各有一个旋涡,旋涡中心各雕一个鱼、虾、龟、蟹,有傅氏家族“威震四海”之寓意。海漫之上驮碑的螭首龟趺,本即“龙生九子”之形象,立于海漫之上,“威震四海”之寓意,更显突出。可以说,此碑的海漫,不但雕刻精湛、匠心独具,更将乾隆皇帝对傅恒的恩宠无以复加地表达了出来,傅氏的“威震四海”与皇帝的“威加海内”,以此昭告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凡遇雨季,此碑海漫四个角涡中积水,所雕鱼、虾、龟、蟹,皆在水涡中静伫,栩栩如生,令人叹绝。无论从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而言,拥有着特制海漫的傅恒宗祠碑,都堪称“国宝”。无怪乎,此碑于2012年登上了央视“国宝档案”节目,备受世人瞩目。

此外,博物馆还陈列有一通体型巨硕且碑体为横向卧置的“卧碑”,名为普胜寺重修碑,也颇具特色。此碑成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碑文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合璧写成,简述了藏传佛教的意义及重修普胜寺的情况,亦为“御制碑”。据实测,碑高237厘米,宽380厘米,厚59厘米。整块青石雕成的巨硕碑身之下,置有与龟趺同高的青石浮雕碑座,下在海漫。实际上,整块碑身全由海漫承重,龟趺实为并无承重功能的“摆设”而已。

此碑海漫通体雕海水纹,除此之外并无别的精致纹样。但如果注意到碑额与碑座的浮雕纹样,则会对此通体海水纹的海漫之设置深感赞佩。原来,碑额与碑座的浮雕纹样,乃是“九龙出海”,展现的是九条飞龙跃出海面,腾入云中的场景。碑额与碑座的雕工精湛自不待言,特别是碑额展现“飞龙在天”,碑座则展现“九龙出海”之后的汹涌海波,而海漫则展现汹涌海波之下的“静水流深”之态,可谓一气贯通,大气磅礴。此番景况,令人叹为观止。

◇ 普胜寺重修碑

◇ 普胜寺重修碑正面

◇普胜寺重修碑背面

除了上述两通特例,石碑下承海漫的实例还有很多,可供参观者任意观赏与研究。徜徉在碑石林立的陈列广场之上,仿佛就穿梭于瑰丽多姿的历史时空之中,不禁令人感叹,就仅仅以古代石碑基座之下承载的一块人工平面为着眼点,竟然可以在史学与美学之间,得到诸多微妙且深刻的启迪。从“海漫”到“海墁”,从术语的专用到通用,种种思索萦绕其间,或许体悟中国古代建筑术语的衍变与流行之轨迹,就正是在领悟中国文明与文化本身的悠远融合之道罢。

猜你喜欢
海漫石碑宗祠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44
穴位贴敷对肺癌化疗肺脾气虚证患者消化道反应的疗效观察
泄水闸新型柔性海漫水毁修复方案比选分析
大坝与安全(2021年1期)2021-06-02 00:49:00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50:24
湖南桂阳县魏氏宗祠舞台题记考述
中华戏曲(2019年1期)2019-02-06 06:51:02
Looking back at the Millennium- Temple of the Reclining Buddha (below)
中关村(2018年10期)2018-10-24 06:56:32
漫水湾闸坝工程海漫水毁整治设计及数值模拟
陕西水利(2017年5期)2017-10-16 08:17:17
慷慨宗祠祭先贤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39
想起那座石碑
剑南文学(2016年11期)2016-08-22 03:33:38
罗塞塔石碑
太空探索(2014年9期)2014-07-10 13: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