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菖彬,杨宁宁,高钰轩,邓兴浩,高雁鹏
(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城镇化和文化趋同化的背景下,原有城镇风貌正在逐渐消失。具有传奇山水格局特色的永陵镇也将面临“千镇一面”的窘境。永陵镇区内的众多历史文化遗存记载着永陵发展的轨迹,城镇与山水格局紧密相依,街河并行,山、水、城融为一体。如何成功借助满族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化解小镇特色风貌消失的危机,并以此为例为其他小镇风貌营造提供参考显得日益迫切[1]。
笔者基于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规划,对满族特色小镇风貌营造进行了探索。新宾永陵镇不仅承载了清王朝辉煌的历史,也遗存了辽东地区满族人民的历史文化与特色生活。在历史发展中许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得以保留。2014年,永陵镇镇区人口12596人,满族占75%以上。满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较为独特的风格,在风貌营造上也有独特的偏好。永陵小镇特色满族文化中所蕴含的特色风貌也是未来城镇中居民在精神和文化上的造诣和所求。将这特色风貌和文化充分保护利用并激发表现,使其变成永陵小镇的特色之处,建成一个浓郁的“现代满族”特色小镇并。探索满族小城镇的风貌特色规划的策略就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满族人民经历了从原始的穴居、半穴居到近现代的砖瓦房,再到大面积农耕三合院、四合院的完善。从韩沫对清朝满族地缘式噶栅研究中可以看出聚落模式的特点[2]。满族小镇应具有很强的方向性,房屋坐北朝南以便御寒,主街道路东西延展,院落间距舒展开阔,主要街道排列住宅,留出巷道距离,采用树状交通结构保持每户互通,使小镇整体结构、秩序、层次明晰有序,永陵古镇区同样沿罕王路东西展开具备以上特点,这反应出满人豪放豁达的性格和朴实的生活习气。在小镇的边界、形态多出现偶然而呈不规则,自然地貌的约束加上对住宅用地的需求,会导致建筑物间形成丰富的巷弄空间。公共空间部分相连接。其中公共活动空间多位于街道连通的交叉位置,更多的依靠建筑形式的围合形成半封闭空间,比如在路头村头的门户空间,同自然景观一同构成了小镇内比较有变化的景观节点。永陵镇近一版规划取而代之的却是现代连续的商业街,门户空间的塑造和交叉位置的公共空间有所缺失。
满族小镇中建筑风貌元素特点突出,这是满族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互相借鉴、互相影响导致的。在这些要素中城墙、护城河、街路等受传统军事防御要素影响较多;满族人民独有的索罗杆子、跨海烟囱、支摘窗等则受古老满族先民的风俗习惯影响要素较多详见《清代满族风俗史》[3];明堂、倒闸更主要受满族家庭组合关系和“孝悌”传统观念要素影响;而高举架、万字炕、加厚墙则因实用的采光保暖性能延续至今[2]。满族小镇建筑风貌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到繁的过程,从茅庐土阶至砖瓦到顶,由朴素到繁复的装饰过程,这些传统的建筑风貌特点却因现代小镇建设逐步消失。
永陵镇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全国旅游热潮的推动下,永陵的游客量也逐年攀升。但由于景点过于分散独立,旅游产业规模小,种类少,摄入不足,同购旅游项目单一,加之参与性不强,无法满足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纵观永陵镇近年来的经济状况,发展平稳、总量低平,增长率持续在6%左右。人均GDP4.49万元,仅为同年辽宁省人均GDP的68.9%。三产比例为32.8:45:22.2主导产业不突出,整体总量不大且第三产业落后。
由于历史原因,永陵镇城镇发展空间和旅游发展空间缺乏整体的统筹协调,难以形成合力。城镇缺乏核心服务功能,尤其是旅游区发展各自为政,分散布置,不利于产业集群的打造、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造成较大压力。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建设用地遍地开花,建设模式、标准较低,土地资源浪费;同时,镇域土地被公路切割严重,土地较为破碎,也不利于城镇的集聚发展。
由于“两山一水”的自然特征,永陵镇形成了典型的沿路发展的空间格同。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空间格局逐渐显示了其不合理性城镇中许多重要的合理要素被迫曲解和退让。城镇缺乏特色,城镇形态拓展存在方向性的迷失。
永陵镇的中心区呈线型发展主要沿省道与永红、永尖线,用地布局形式成带状,发展轴带以镇中心区建设用地与邻近的后堡村、西堡村、头道堡村向东西两侧延展铺开,其他村庄在永陵镇域内以散点状分布,中心区与村庄以及各村庄都相隔较远,不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发展。永陵镇的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区用地也分散在永陵镇中心区的四周,只能靠一条交通路线与中心区相链接,并且各保护区之间相隔较远,导致各保护区缺乏联系,使得旅游业发展路线规划变得困难。
图1 永陵镇区总体规划图
现有的总体用地规划中(如图1),把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区和居民的生活区完全分开,修复了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区,改造了保护区原有的庄稼农田,利用绿化草坪代替原有的农田对道路进行了分隔,但是多用很多现代的手法和色彩修建景观小品,使得原本满族元素气息的古城变成了一个现代遗迹公园。这样虽然可以防止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区内现有的历史文物被破坏,但是也降低了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区的满族文化气息,使原满族历史文化气息没有得到延续,让原本的特色风貌也变得趋同化、现代化。
1)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表中矩阵元素bij表示对于Ak而言,Bi对Bj的相对重要性标度。通常bij取1、3、5、7、9及其他们的倒数,其含义分别为:
永陵镇的文物古迹,尤其是清前时期的文物极为丰富。境内已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在文物保护单位中,确定八项为重点保护单位。清永陵建筑群及其环境至今保存原貌;赫图阿拉城虽己残破,但环境依旧,部分城墙及城内部分古建筑经近期修整复原,仍可见当年风采;赫图阿拉城东800m处的显佑宫和地藏寺(统称皇寺)经复建己还原貌。此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永陵南(汉)城遗址和费阿拉城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觉尔察城遗址,以及县、乡级文物保护单位永陵渡和点将台等五处,虽温存甚少或己荡然无存,但均位于中心镇区附近,也应划入规划区内,具有较高的保护、利用价值。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永陵镇除保有丰富的不可移动历史文化遗存外,还传承、保存着具有浓厚女真族和满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萨满舞蹈与音乐,满族特色鲜明的服饰(含头饰、展履),工艺美术品,文字、语言、文学作品,民族餐饮食品,民族体育、竞技与游乐项目,以及婚嫁礼仪、民俗风情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的培养,鼓励传承人的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使居民认同和感召,使其生活方式、精神面貌、性格特点等刻上特色的文化烙印。
1)满族风貌规划构思
在对永陵小城镇进行城市规划时应注意“有机”和“更新”的结合,城市的有机更新是根据小城镇原有特色风貌和发展规律,分整体、街区、建筑单体三个方面进行有计划的修复和改造,并保证更新后的建筑与旧有建筑、环境能构成原有的满族风貌。对现有旧有的环境和建筑进行评估然后改造和拆建,对于质量较好、满族文化风貌价值高的建筑进行完整的保留,对于建筑结构完好、具有满族装饰破损的建筑进行修复,对已被大部分破坏的建筑进行拆除并按整体风貌进行更新。在新建建筑时,要将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与原有满族风貌相结合、与整体相统一,探索出满族建筑体系的延续形式。
通过对永陵镇的保护和规划,可以形成一种空间环境效应这是城市不具备的,将永陵镇中的满族元素在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等互相组合形成多个片段,通过片段之间的交织,强化中心形成永陵镇完整的满族风貌。
2)满族风貌规划布局
永陵镇的总体规划结构可以概括为“一心、一带、三轴、四片区”。
“一心”:是指省道与永尖线、永红线与永陵城镇中心区,各经济片区交汇点,也是未来城镇要重点建设的区域,以该中心为发展重点,承担历史文化名镇的城市职能。在未来的规划中,形成有一定规模并且配套功能完善的经济行政发展的核心区。
“一带”:是指二道河、御带河、嘉未河由南北共同汇入苏子河,然后水系与两侧蜿蜒的山体,共同形成一条滨河景观带,让这条生态绿色景观廊道串连整个城镇。这条生态景观廊道完善了永陵镇的生态建设,也为两岸的人民提供了良好的游憩休闲平台。
“三轴”:是指省道沿线的永陵镇主要发展轴;永尖线、永红线公路沿线形成的次要发展轴;以公路沿线形成的满族历史古城旅游景观轴。
“四片区”:是指以南部与北部两方位依靠自身产业形成的综合发展区,西部与东南部依托小镇的满族历史遗迹和文化风貌形成的生态旅游发展区。四大发展区首先要保证自己良好发展的前提,通过调整产业模式和转变开发模式,使其具有成片的满族特色风貌,发展其独特的优势。在主要人流路口和公共空间交界处营造不同的满族文化节点、公共空间增强人对内部空间的渗透能力,强化永陵镇满族特色风貌同时也增加了空间的标志性和导向性。
5.2.1 满族风貌建筑构思
1)建筑符号拓扑变形
用一种接近于自然、受自然法则支配的非线性形态,拓扑化的手法塑造新建公共建筑使它呈现自然美。而不是生硬的将几何形体人工抽象概括成巨大的形体尺度造成大空间公共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冲突。将这种拓扑变形的手法运用到新建公共建筑中去,提取满族历史建筑中外形中的某分一部比如说满族屋面少有大屋顶覆盖,多采取的硬山式样;满族正房的前沿廊或是满族多用的将其中的线面体结构作为拓扑变形的原图像,将得到的新图像运用到新建筑中去,实现对满族历史建筑的传承与创新(如图2)。
图2 硬山屋顶与公共建筑对比图
2)建筑符号拆分重组
将满族历史建筑中的材质、色彩、空间构成等特色要素在原有的特定位置上进行拆分。比如满族一般都采用木材,结实、耐用,即不失材料特性,又保留了材料本身的木色和肌理,造型方正,线条平直,不失细节装饰。满族在色彩方面并不华丽,但是雕刻、窗饰精美,民族趣味集中,是技术同文化的璧合,各种装饰元素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共成风貌。可以在其基础之上进行演变与抽象化,将得到的新要素进行重组并运用在建筑的设计当中,将没有改变的特色要素进行保留,例如将沈阳故宫大政殿中八角重檐亭式结构拆分进行演变抽象,除去皇家所用色彩及须弥座、琉璃瓦等装饰,采用传统木材为建筑材质,以草垫为其圆顶横向连续的万字窗,再配以现代技术用石材将其托起显得古素、灵动不循章守旧(如图3),虽颠覆了满族历史建筑的外貌,但整体上却仍然可见满族历史建筑的特色的延续。
5.2.2 满族风貌建筑设计
永陵镇的新建建筑从位置上可分为传统村庄建筑和中心镇区建筑,而针对这两种建筑,建筑满族特色的塑造和引导有所不同。在传统村庄建筑,可有设计部门根据满族历史建筑的特点设计出相应的建筑形式,引导建筑建设成单层、硬山式坡顶、院落式建筑,这样可以使村庄的满族风格和特色得到统一。中心镇区建筑则以多层为主,不宜建设过大体量的建筑,让公共建筑都具有满族的文化特色并且彼此有良好的过度。
随着时代发展建筑理念跟新,人们对建筑的形态不仅仅停留在仿造阶段,如果只对永陵镇的满族建筑进行复制拷贝,这些新建建筑只是假古董是没有灵魂的,达不到现在人们对建筑的审美要求。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对满族文化特色元素的提取,并抽象和转化这些特色元素运用到新建建筑中。注重对满族历史建筑采取保护,对原有满族风貌进行延续和塑造,充分体现和展示永陵镇的满族历史文化特色。这样才能为永陵镇满族特色风貌带来新的思路。
满族传统风貌在当今新的社会大环境下延续,就要不断的挖掘它积极的一面,时刻根植在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上。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传统满族文化风貌受到巨大冲击,“组合式”砖混结构的“方盒子”成为主流,小镇风貌也变得一片片苍白。满族文化风貌作为人类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对这些满族特色文化和潜在特征进行深入的发掘研究,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现代满族”特色小镇风貌营造方法并与满族历史古迹风貌保护延续方法,并使两者相互连接融合,成为优美生动的风貌特色鲜明的小城镇模型。并且现代人渴望蕴含着深厚文化小城镇来慰籍科技高度发展带给他们精神空虚,所以延续传统文化和建设具有独特风貌小镇应当是我们每个设计者所努力的。
图3 大政殿与观景台对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