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2018-10-15 07:09郭芳梅
大东方 2018年11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品德教育有效性

郭芳梅

摘 要: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对小学教育的要求,而小学生正是通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来接受品德教育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正确的指引,能够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将品德教育放在小学教育的首要位置,进而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品德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性;策略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学生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国传统的小学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培养,教师以学生对课文的背诵熟练程度、识字写作能力等方面为考察学生的标准,忽略了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政策,我国大多数小学都开设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

从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存在教学观念落后于时代发展的现象,他们认为小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好知识,多背诵几首唐诗宋词比学习品德与社会更有用,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应当将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时间让给其他文化学科,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认真备课,上课缺乏热情,对学生的品德培养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考察标准。另外,其他学科的老师也认为小学生学习的重点应当是语数外这种重要的文化课程,品德与社会对小学生来说无足轻重,在这种观念的错误指引下,他们通常会为了期末备考占用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时间。教师教学观念的落后和对品德教育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小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看法,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和热情,进而不认真对待该课程的学习。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它以品德教育为内容、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为目标。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对小学生开展德育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小学生道德水平的关键课程,教师应当予以高度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该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照本宣科,甚至有的教师直接将课本上的内容在课堂上通读一遍,而忽略了该课程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特性,不能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进而导致课堂气氛枯燥,学生学习也提不起任何兴趣。例如,教师在结合实例教学时,仍然沿用陈旧的故事,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不利于小学生思想的延伸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没有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限制了小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确保教学过程与生活接轨

前文提及,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与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品德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培养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师可以将生活实际发生的实例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将课本作为教育的唯一资源和依据,小学生在生活中的体会和经验才是品德教育最好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当将品德与社会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形式。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展开教学活动,创设带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形象生动的具体教学场景,引起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例如,在乐于助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王羲之助人卖扇的故事,让学生模拟当时的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助人的快乐。

2.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定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时,应当严格依据课程标准,从价值观和能力培养目标等方面制定合理的品德教育目标,并将教学目标深入和落实到教学活动的时间中去,尤其注意对学生情感的陶冶和价值观的培养。制定教学目标的另一个依据是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当在充分调查和了解小学生学习基础上,将教学目标与小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在具体实施时视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制定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3.建立有效的品德评价体系

品德评价是对小学生贯彻和执行品德与社会课程实践情况的一种总结方式。一方面,教师应当对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成绩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價,督促小学生积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在课堂外的表现对小学生的品德践行情况进行评价,对于表现出良好道德品质的小学生,教师应当予以适当的奖励和称赞,以促进他们品德的进一步提升,对于还未养成良好道德习惯的小学生,教师也应当正确对待,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耐心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和行为习惯。

4.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安排应当在符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师要注意将课堂讲授、学生听课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丰富教学形式,营造品德培养的有益课堂氛围。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体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小学生在自由探索中明白品德的真谛。另外,教师应当跟随科技发展的潮流,将现代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为小学生提供课本以外的知识,调动小学生道德培养的积极性,拓展小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小学品德与社会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门意义重大的课程,其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品德修养,更能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效果,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唐伯军.试论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7(45):213。

[2]陆秋平.刍议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8(3):21。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凤祥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与社会品德教育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新加坡小学品德教育目标刍议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