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莹
【摘要】童年是关系到文化衍生的原乡因素,我们是波兹曼批示的消逝童年的一代,迷失了方向,在后现代堂皇的背景之下低吟文化本体哀伤的挽歌。舜发于畎亩,而童年境遇的侧微,并没有使他沦陷,对比之下反而映衬出了他“五典克从”的贤明。风雨变幻间这位道德楷模的形象屹立不倒,其站在历史源头宣告文化深层的乾坤。“发起”与“消逝”两相映照,两种人生状态,两种文化力量。笔者拟通过舜发畎亩与《童年的消逝》的对比阅读,找寻乾坤已定背后深层的文化力量,以传统文明的灵韵催生新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舜韶文化;媒介文化;童年的消逝;文化自信
童年是关系到文化衍生的原乡因素,我们是波兹曼批示的消逝童年的一代,迷失了方向,在后现代堂皇的背景之下低吟文化本体哀伤的挽歌。舜发于畎亩,而童年境遇的侧微,并没有使他沦陷,对比之下反而映衬出了他“五典克从”的贤明。风雨变幻间这位道德楷模的形象屹立不倒,其站在历史源头宣告文化深层的乾坤。“发起”与“消逝”两相映照,两种人生状态,两种文化力量。笔者拟通过舜发畎亩与《童年的消逝》的对比阅读,找寻乾坤已定背后深层的文化力量,以传统文明的灵韵催生新的文化自信。
一、“发于畎亩”与“童年的发明”
《童年的消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童年的发明”。印刷媒介分隔出不同的符号世界,从而导致“童年的发明”。“童年”这一概念不是凭借本能的力量,自发生长形成,而是被“发明”、被建构出来的。在中世纪“童年的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印刷媒介对于“童年的发明”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自从有了印刷术,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成为成人。”印刷媒介改变了以往成人与儿童共享的语言符号世界,由口语交际到书面阅读,在语言符号层面形成了两个世界的分离。儿童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以养成阅读文字的能力,才能进入成人掌控的符号世界,获得其中的信息。印刷媒介将成人与儿童分隔在两个不同的符号世界,形成了成人与儿童分化的社会动因,从而引起人们对儿童的关注,“童年”以一种社会概念的方式得以确立。这里童年表示一种缺失的语言状态,似乎暗示了文明起源的矇昧,召唤保护体系的生成。《尚书·舜典》以“发于畎亩”定位了舜文化的生发基础。诚然侧微的出身处境,并没有为其形成良好的保护体系。两种文化的生发,一种来自人为的隔绝,一种和同于自然的境遇。“童年的发明”表明启蒙的理论温情,“发于畎亩”则彰显原始的生命冲动。
二、“五典克从”与被动的施受关系
笔者以施动关系为视角,审视“童年的发明”的深层理论寓意。在波兹曼的理论视野中,文化主宰“童年”,在文化的运转中“童年”处于被动地位。童年是“被发现”的、“被丰富”的,乃至“被淘汰”的,其整个生命轨迹都至于文化的处置之下。这样一种理论表达,暗含了波兹曼的无奈与抗争。首先,印刷术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的媒介,以其特有的方式对文化产生了变革的作用。“排版决不是信息的中性传递者,它导致了学科的重组,强调逻辑和清晰,并形成一种对权威信息的态度。”其次,媒介文化的变迁导致童年“被发明”,“所发生的一切意味着文化人已经诞生了。由于他的到来,儿童便被留在了身后。”、再次,文化为处在摇篮期的童年,创生发展的空间,童年处于“被丰富”的地位。最后,童年在文化中经过短暂的旅程,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因此,童年与文化处在深刻的施动关系之中。因为,作为施动关系的一方童年代表了文化支配能力延展的地域,对于童年的教辅就是对于文化的培植。所以童年所处的关系语境的尴尬,在某种程度上,蕴含了其施动者文化本体的内生性危机。《尚书·尧典》影射了舜成长的尴尬境地。他的父亲是一位心术不正的瞽瞍,继母则企图以弯曲的语言体系架构虚幻的现实,弟弟象则骄纵傲慢。尴尬的境地决定了舜所处的危险的施受关系:他的至亲常常合谋加害于他。然而尴尬的施受关系,并没有限定他的成长,他依然以内心的灵韵放射出“五典克从”的文明之光。两相映照,两种文化的成长都处于尴尬的施受关系之中,一种是被动接受,一种是主动的创生。“被发明”暗示了媒介文化的无奈,“五典克从”彰显了舜韶文化的主体能动性。
三、“风雨弗迷”与媒介文化的变迁
《童年的消逝》对童年的生物基础予以肯定,又阐释出社会媒介文化对童年的直接的决定性作用。由此,波兹曼得出“童年的发明”这一论断。“童年的发明”这一论断,不仅仅在于对童年踪迹的探寻,更是对“发明”其的施动主体的文化的指认。由此可见这一概念的提出,从更深层次上指向了媒介文化的变迁。虽然“童年的消逝”这一命题只是针对原因的探索,没有在现实出口处,没有为问题指引出通向光明的切实道路,但其仍然得到作者波兹曼的偏爱,他直言“在我写的所有的书中,唯独对这本书情有独钟”1。
“发起”与“消逝”两相映照,两种人生状态,两种文化力量。首先,两种文化的生发,一种来自人为的隔绝,一种和同于自然的境遇。“童年的发明”表明启蒙的理论温情,“发于畎亩”则彰显原始的生命冲动。《童年的消逝》照耀出对于未来的期望与可能。由此形成了对于媒介文化未来走向的无解之“解”的展望。然而当“迷惑”处于不同的文化语境,简单、纯粹的舜韶文化則彰显出了别样的原始灵韵。《尚书·舜典》以“风雨弗迷”勾勒出舜形象的传奇。这里对于方向清晰的辨认,对于“迷惑”的解脱,彰显了舜韶文化乾坤已定的深层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