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
【摘要】艺术和现实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总体上看,艺术来源于现实,但是伟大艺术总是部分地脱离现实。这种现象,不论在柏拉图文艺对话中还是在东方传统诗学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
【关键词】艺术;現实;柏拉图;诗学观念
艺术与真实有两种关系:其一是艺术脱胎于现实,作为现实的写照。一种则强调艺术要着意与现实保持距离。柏拉图在其对话集中的《伊安篇》《理想国》等篇章中均体现出其独特的关于艺术与真实关系的诗学观念。本文基于中西诗学观念的对比阐释艺术与真实的辩证关系。
一、悖离:迷狂中踩碎现实的脚镣
在《伊安篇》中,柏拉图借伊安解说荷马,道出“灵感说”的真谛,诗人凭借神力得到灵感,接受迷狂的支配,从而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在这里,柏拉图特别借助酒神与女信徒的例子说明伟大创作是清醒时不可为之事,文学作品作为伟大创作的具体体现,而清醒时不可为则间接表明了柏拉图对于艺术与真实关系的看法。“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柏拉图强调文学创作中的迷狂状态,在非理智的情态之下思维脱离了现实的枷锁,才能够所思不成俗套,所作不落窠臼。现实的框架不可避免地成为作家创作的脚镣,只有以迷狂之态踩碎束缚,艺术才得以真正实现。即伟大艺术某种程度上需要悖离现实。柏拉图在此还提出,诗人的伟大创作,往往是遵从于想象而非技艺。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以好诗与饮酒著称,笔者以为,两者之间不无关系。李白之诗境界阔大,霁月风光,其间种种超脱想象与奇妙幻境不可不谓迷狂状态下的灵感产物。以绮丽想象为血液灌注的诗歌,迷狂之美成为其灵魂所在,这种艺术与真实之间往往是悖向关系。亦并非艺术完全脱离现实,仅仅在艺术作品最点睛之处,创作上存在一定范围内的独立想象。
除此之外,柏拉图与伊安的对话还为艺术与真实的悖离关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伊安的工作是诵诗,在柏拉图的启发下,他发现诵诗本身也存在迷狂状态。这其中的原因,便是诵读者进入了文本创设的情境之内,诵读过程亦是读者切身经历文本情境的过程,从中失去自我、进入非我状态,从而产生更好的解说。这便近似于“为艺术而艺术”的模式,在前人伟大的艺术中,读者以编织文本的形式产生了又一代伟大的艺术,这同样也说明了艺术与现实的悖离关系。
二、追随:模仿中与真理永隔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以木匠制床为例,指出作为文学的艺术本身模仿了真实物品,而现实物品本身又是对理式的模仿,如此,作家表面上追求对真实的写实,而实际上作为模仿者与真理相去甚远。因而诗作无价值,诗人本身也成了罪过化身。从这个层面上理解艺术与真实的关系,如果仅仅把真实看作艺术所模仿的现实事物,那么艺术与真实在表面达成一致,而如果把真实看作真理,那么艺术则在层层模仿中间接背离了真理。
在柏拉图的诗学观念中,伟大作品的产生是迷狂作用下的部分与真实的悖离。该结论并不与本节所阐述的模仿说矛盾。笔者认为这其中存在着关于艺术范围大小的区别。从全体文学作品来看,它们均是在模仿说的框架下进行对真理的三次模仿。由此而观,作为艺术的文学无法彻底地遵从真理,但是从对现实事物本身的模仿来看,则艺术与真实成为一种追随的关系,二者在表面上达成了统一;而就某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而言,其伟大之处往往不在于机械的模仿现实,而在于部分的超脱于现实,以独立的想象来实现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在这个层面上来看,在艺术作品的内部,艺术和真实是悖离关系。
西方的模仿说笔者以为似乎只适合西方艺术的创作过程,追求写实的高度,而东方则有迥然不同之处。中国传统诗学写意程度更高,以王摩诘为例,讲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是对于现实事物的理式的模仿.中国的艺术创作往往不止步于机械模仿,根据现实事物呈现出来的真实面貌进行个人化的再造,所造就的艺术作品仅仅是大致形体具备,更多的在于诗中或者其他类型的艺术作品中的神韵。笔者认为,对事物神韵的描写较之单纯模仿更高出一层,或可看作是与理式的进一步接近。
由此而观艺术与真实的关系,艺术本源于现实,但是在中国传统诗学的语境下,并不拘泥于模仿现实,如果将气韵看作近似的理式,那么中国的艺术不仅本源于真实,经过人为的升华可能更接近真实。在中国诗学观念中的艺术和真实是相统一的。但是与迷狂说仍同样有视域大小的区别。艺术与真实的关系在不同的框架下分析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复杂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艺术和现实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总体上看,艺术来源于现实,但是伟大艺术总是部分地脱离现实。这种现象,不论在柏拉图文艺对话中还是在东方传统诗学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译.[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陈中梅译[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