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曼曼
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笔者深以为然。
据统计世界各国年人均读书量法国为8.4本,日本为8.4-8.4本,犹太人为64本,而中国扣除教科书外,年人均读书量连一本都达不到。在犹太人中,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但在我们国家,在我的记忆里,似乎童年几乎都是在玩耍以及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的溺爱中度过,尤其记得第一次被送往学校时的嚎啕大哭最后以父母的让步而告终,以及在上学期间的各种调皮捣蛋而被父母的默许与纵容,所以,更不必说去广泛的阅读与学习了。及至到了大学,我们才发现,我们真的与别人相距甚远,甚至难以望其项背。在2015年的大学生阅读量统计中发现,中国大学生的阅读量,一年还达不到五本,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而究其根源,为何中国大学生的阅读量如此之低,大概无外乎这几个原因,不想读书、不会读书、不知书的价值,更不能从书中求得知识和观念价值。
而欲使今天的大学生热爱读书,学会读书,从书中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则端正态度读“好”书。何谓之端正态度,我以为应是以一种严肃认真,审慎的态度去阅读,拿到一本书,应当像是对待一件宝物一样去珍视,也许在阅读之前我们还认识不到它的价值,但是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敬畏之心,就如别人给你一箱宝物,说里边藏着无价之宝一样,也许我们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宝物,也不知道价值几何,但此刻怕是什么人都不能从我们手中夺走它了。对待书的态度也应是如此才好。也许有人说,读书难道不应该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去轻松的阅读吗,是的,是应该轻松愉悦,但是我们不能以先人为主的态度去轻松,而是在以审慎认真的态度阅读之后,掩卷之余,不禁一笑,轻松愉悦。虽则一先一后,然裨益大有不同。而在此态度之下阅读,所体验到的喜乐忧思悲恐惊皆是读书之淋漓,之畅快,而唯有如此才能把书读好。
二则去芜存菁读“好”书。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纵横八千里,优秀的文化典籍如繁星璀璨,不胜枚举。而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人的精力也并非无穷,在这有限的生命和精力下,我们应当如何读到我们想读的书、适合我们的书、对我们有所帮助的书呢?这就涉及到一個去芜存菁的选择问题,并非说此中的“芜”,便是劣的意思,而是针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而言,对于每一个个体应该读哪些书。虽然有人说,读书那不就按照个人兴趣吗,还有什么可选摘的呢?我认为这种观点不可置否的有一定合理性,但却也是片面的。如果说全凭兴趣而阅读,那么为何国家还有封禁那么多的书籍呢?为何艳情流俗文学大行其道,而人生哲理书籍却束之高阁呢?所以,若完全按照兴趣使然,显然是不甚可取。我认为对于我们大学生群体而言的读书,第一要以专业为要,我们的专业也便意味着在此后的人生中在一定程度上将会伴随着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成长,而于国家而言,大学生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所以,我们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一定要熟于至臻。其次才是兴趣,在专业之外,凭自己的兴趣热爱,可以在这浩如烟海的书籍典册中摘选其精华品味阅读一番,也不失为一件美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的读到好书,读到我们需要的书,读到适于我们成长的书。
三则善思明辨读“好”书。人之所以是为万物之灵长,是因为人类有一个善于思考,能于创新的大脑,而不是机械的出生,机械的死亡。而对于我们读书而言亦是如此,古人有言“不动笔墨不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行。这所动的笔墨,所忘的行,便是思考,便是辨析,便是心灵之感悟、之沉浸。在毛主席晚年所住的菊香书屋里便处处可见书本.而凡是主席读过的书,大多都有批语,点评,思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每读一本书,当他真正被这本书所吸引,便会情不自禁的与书产生了对话,即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所提到的读者与作品的对话,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读者与世界的对话,三者之间形成一种沟通,所以便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在书上写下自己的思索,自己的联想,通过这种方式也让读者有了体悟,也使这本书的价值尽可能的最大化。不然何以红楼梦会有脂砚斋评点本的出现,又为何会有大家读完作品的评点甚至比原作价值还高的论说,因为这是对作品的一种诠释与解说。引申及我们当代的大学生而言,可能很多人读书,没有做笔记做批语的习惯,更多的则是随读随放,事后忘了也便罢了,更不用说写读书札记,写随笔,所以,我们更多的是停留在浅阅读的层面甚至是读无用功的层面,也即我们读过的书没有对我们产生任何影响,不能引发我们任何的思考,那么这种情况下要么是这本书难以算得上是本好书,要么便是由于我们大脑的迟滞与懒惰而没有把书读好。
所以,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读书而言,只有端正态度才能真正好好读书,学会去芜存菁才能够读到好书,而唯有善思明辨才能把书读好。
学会读书,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