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受到大数据模式的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此外,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也受到了大数据的影响,为了不断提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质量,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自身力量,认真落实不断增长的医院档案信息。本文主要论述了大数据模式下医院档案管理的现状,然后提出了相应的革新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管理
大数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同时也给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模式已经落后,无法满足医院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大数据的自身力量不断革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质量。
一、大数据模式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一)医院档案管理的安全性有待提升。大数据模式下,信息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这就给黑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网络数据的安全性有待提升,否则一些黑客能够进入医院的防火墙内部进行医疗数据的窃取。窃取数据后,从事非法产品的生产或者是不法生意,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这种安全隐患存在的原因:一是信息化的进步,黑客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二是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较低,没有对数据进行有效的防护,使得数据很容易被窃取。
(二)医院信息较多,无法及时查询所需信息。大数据模式下,我国医院的信息量越来越多,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面临着较大的挑战。由于医院的信息数据管理系统相对比较简陋,因此,从海量的数据中挑选其中的有用数据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很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相对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数据处理的要求。这就要求医院要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提高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三)无法科学管理有用的信息和资料。大数据模式下,数据的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信息,还能够激发人们发现数据的潜在含义。但是,数据背后的内容不是肉眼能够观察出来的,需要人们进行挖掘,发现背后蕴藏的内容。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数量迅速膨胀,所以在海量的数据中对有用的数据进行深一步的挖掘,就具有很大的难度。
(四)数据量较大影响医院档案的二次开发。大数据模式下,数据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提升数据的使用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认真落实医院档案的管理工作。数据资源的二次开放就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等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使得数据能够产生更大的作用。数据的二次开发中,工作人员要能够发现数据之间的联系,继而使得数据能够产生记录、存储以外的作用,但是大数据背景下,数据的量太大,很难一一分析数据之间的联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会加大。因此,大数据时代如何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是大数据时代研究的重点。
二、大数据模式下医院档案管理的革新对策
(一)不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医院档案中包含不少个人隐私信息,还有一些较为重要的医学研究信息,这些数据的安全性不容忽视,如果发生数据丢失就会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产生很大的危害,医学档案中医学数据蕴藏着中国人的基因情况等,如果被恐怖分子等得知,可能就会危及社会的发展。大数据的发展应该是能够符合个人利益要求的,因此医院档案管理人员要增强责任意识,在开放数据库时,要设置强度较高的安全防护设施,保持数据的安全。数据的安全同样需要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能够及时发现医院防火墙中存在的漏洞并进行弥补,提高个人的利益和国家社会安全化。
(二)不断完善大数据的分析机制。最近几年,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医疗系统网络交流平台也在逐渐完善,医疗数据库越来越稳定。我国医疗事业其实对信息化数据管理的依赖还比较低,大多数是传统的纸质档案,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对海量数据的管理缺少一定的经验,缺乏一定的数据分析机制。管理人员要认识到数据分析机制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数据分析能够发现疾病之间的联系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医院的发展。医院档案管理人员也要不断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充分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
(三)进一步深入挖掘医疗数据。传统意义上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对医院档案进行分类保存,大数据模式下的档案管理流程有了較大的变化。简单的档案保管已经不能适应大数据发展的要求,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发现数据深层次的含义,进而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医院档案管理人员要能够熟练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医疗数据进行挖掘,可以将这些数据应用到研发中。
三、结语
大数据模式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医院档案的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未来发展。医院档案管理人员要在充分认识大数据时代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并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对档案信息进行更好的挖掘,促进医院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红.新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问题及相应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