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摘 要:地方文献是指本地方的一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史料,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强,史料性丰富,系统性突出的特点,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地方文献集中起来,遵循一定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著录、标引等,加注数据,建立规范的地方文献数据库非常重要。 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应注重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使其更好的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县级图书馆;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规划
一、数据库建设意义
(一)合理布局文献,充分发挥作用
地方文献其载体包括书籍、报刊、会议录、文件汇编、统计图表、票据、证券、画册、相册、文告、传单、谱录、商标、戏剧、说明书、拓本、印谱、乐谱、舆图、学位论文、科技报告、多媒体文献以及地方文献专用的工具书等,具有广泛性和连续性的特征,它是馆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都分,具有较强的收藏利用价值。在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新的社会信息需求要求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手段,顺应时代发展,满足读者的要求。在特色化建设中,各类型图书馆因馆制宜、重点收藏地方特色等方面的文献及相关文献,已形成各自的馆藏特色。而特色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这就会打破图书馆长期以来因传统收藏观念而造成的馆藏“人有我有,人无我无”的重复和短缺现象,有利于图书馆文献资源布局逐步趋于合理,有利于建设全国、全地区、全系统的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实现全国、全地区、全系统图书馆之间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二)解决藏与用矛盾,提高办馆效益
传统图书馆因“大而全,小而全”的盲目收藏观念,造成各馆之间“你有我有全都有,你无他无全没有”的重复、遗漏现象,这使得大部分馆的文献资源利用率低,而对于读者所需的文献资源,本馆没有的,他馆也无法解决。事实上,随着文献数量的剧增,任何单个图书馆因经费和馆藏空间的有限,不可能将所有的文献资料收集齐全,包罗万象,这样藏与用的矛盾始终悬而未决!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读者(用户)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多,甚至超出了单个图书馆的服务能力范围,致使藏与用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而特色化建设是以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经济的需求和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坚持“以用定藏,藏以致用”的针对性馆藏建设方针,特色馆藏的建成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满足馆内用户的文献需求,同时还可以对外开展特色服务,满足馆外用户对特色文献的需求,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藏与用的矛盾,满足用户的一切需求,办馆效益自然也会随之提高。
二、数据库建设背景及内容
淅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70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丹江湖畔下王岗遗址是与龙山文化同时代的人类遗址,县制设立距今已2000多年。春秋时为楚国发祥地,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楚国800多年的历史,有400多年建都在淅川,45位楚王,23位在淅川。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点,曾孕育了商圣范蠡、史学家范晔(《后汉书》)、思想家范缜(《无神论》)等历史名人,近代诗人余杏雨、著名水利专家朱华航、医学家阎仲彝等皆生于斯、长于斯,他们的代表作至今闪烁着淅川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智慧。丰富的文化积淀,使淅川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南省文物大县。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境内已出土文物9万多件,其中王子午鼎、春秋铜禁等国家一级文物54件。特别是铜禁的出土,将我国熔模铸造工艺历史提前2000多年。淅川古为商於之地,京汉、陇海铁路未修前,连接东南与西北诸省的商业通道,沿丹江北上可达秦川,南下可抵荆襄直达武汉。由于位置特殊,历代统治者均在此设置高规格的行政机构,清道光12年(1832年)、光绪(1905年),曾两度升为河南省直隶厅。
根据淅川历史和当代的实际情况,淅川县图书馆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规划如下:
(一)楚文化数据库
数据库概况:
淅川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900年历史有450年建都在淅川,45位楚王23位在淅川,楚始都丹阳就在这里。目前已发现春秋时期楚国古城址13处,古墓群5000余座,已出土文物8000余件,其中春秋铜禁、王子午鼎、青铜怪兽等文物誉满世界。
1977年10月,当地群众在淅川下寺附近发现了一座被库水冲刷破坏严重的古墓,县文化馆在调查、清理后判断是一座春秋中期的古墓葬。由于下寺楚墓的发现,关注楚文化研究的人们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丹江流域。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的记载。据说楚国大诗人屈原的名篇《国殇》,就是他在这一带凭吊秦楚大战中阵亡的8万多将士而写就的。《左传》载:“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丹阳亦称丹淅,清人宋翔凤在《过庭录》中写道:“战国丹阳在商州之西,当丹水、淅水入汉处,故亦名丹淅。鬻子所封正在于此。”
数据库结构:
收錄范围:
(1)研究文献:收录楚文化研究的相关论文、专著等文献资料。
(2)文物遗存:收录有关楚文化的建筑遗址、墓葬遗存、生产工具、祭祀器物等历史文物。例如:春秋铜禁、王子午鼎、青铜怪兽等文物
(3)历史传说:收录有关楚文化的正史、楚文化的故事和传说,文学、绘画、书法等文艺作品等文献。
(4)相关报道:与楚文化相关的新闻报道,如“淅川下寺大墓考古发掘”专题报道等。
(二)淅川名人数据库
数据库概况:
淅川的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既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又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点,丰富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大批文化名人。春秋时期的越国大夫范蠡,晋代文学家、黄门待郎小燕子启,经学家、豫章太守范宁,南北朝文学家范秦,史学家、左卫将军范晔,《神灭论》作者范缜,明代礼部侍郎、翰林院学士彭凌霄,大书法家李衮,清代文学家全臻,民国时期诗人余杏雨,现代著名水利专家朱华舫,医学家阎彝仲,地质学家刘英俊,化学博士陈光旭等皆生于淅川,且留下了《尚书大事》、《蜡灯赋》、《古公善言》、《后汉书》等传世瑰宝。屈原、谢灵运、李白、王维、杜甫、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杜牧、李商隐,欧阳修等文人墨客皆在此留下歌吟履痕。
我们应当充分展现淅川本地浓郁的人文气息;扩大名人的社会影响力与说服力,提升地区的文化竞争力,促进地方文化的深入发掘和多元化发展;激发本地人民学习名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增强地方自豪感。
数据库结构:
收录范围:
(1)古代名人:收录淅川古代历史上的名人贤达的介绍以及与之相关的图片、视频、研究文献等资料。例如:越国大夫范蠡,晋代文学家、黄门待郎小燕子启,经学家、豫章太守范宁,南北朝文学家范秦,史学家、左卫将军范晔等。
(2)近代名人:收录近代淅川籍名人和在淅川做出成绩的名人档案、名人作品、纪念名人的场所以及后人对近代名人的研究文献等。
(3)当代名人:收录当代淅川籍名人和在淅川做出杰出成绩的名人档案、名人作品。例如:著名水利专家朱华舫,医学家阎彝仲,地质学家刘英俊,化学博士陈光旭、文学家周梦蝶等。
(三)淅川旅游资源数据库
数据库概况:
淅川人文自然景观荟萃。千年古刹——香严寺始建于唐,是河南“四大古刹”之一。香严寺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与道教圣地武当山遥相呼应,历来是游人游览观光的世外净土。中州名镇——荆紫关保存完好的清代一条街,古色石香,典雅朴实,山陕会馆、平浪宫、禹王宫、万寿宫、清真寺等古建筑群,错落有致,相映生辉。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湖面烟波浩淼,渔帆点点,天水相接,一望无际,令人心旷神怡。
数据库结构:
收录范围:
(1)城市风貌:收录淅川城乡风貌,包括城区建设、道路交通等资源;
(2)自然景观:收录淅川县自然景区的文字介绍、图片、视频资源。例如:丹江口风景区等
(3)人文景观:收录淅川县的人文历史遗迹墓葬遗址等。如:千年古刹——香严寺,中州名镇——荆紫关,山陕会馆、平浪宫、禹王宫、万寿宫、清真寺等旅游胜地的图片、文档、视频等资料。
(4)民俗风情:收录淅川人民的风俗习惯、饮食习惯和传统美食。
(5)园林风光:收录淅川的著名园林景观的相关图片、文档、视频等资料,例如,范蠡公园等。
三、数据库效益分析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和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图书馆数字化能够促进本单位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
(一)建设当地信息门户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 信息就是财富, 信息是国家、单位、个人竞争力的标志,运作的灵魂。随着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的广泛应用,提供图书馆虚拟和实体的信息资源, 面向用户信息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的信息门户是图书馆信息门户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学习和工作的需求以及知识的积累、更新和创新的需要,新颖、及时、全面、综合的信息资源,信息和知识检索智能化、专业化、个性化的知识、信息服务,是用户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更多渴求。
通过淅川地方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全方位整合淅川地方文化,提供一个一站式的知识搜索平台,推动图书馆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工作,研究和掌握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通过在网上搜索、选择、链接、分析、使用所需资源和服务,根据图书馆实体资源特色,构造以用户为中心的动态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全面的、综合的知识信息服务, 建立图书馆智能化、个性化的信息门户,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二)长期保存文化遗产
公共图书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从古代藏书楼发展为今天的现代化图书馆,积淀了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文明成果。公共图书馆利用新技术和手段,支持地方文化发展,收集、保存、整合以文献为主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地方历史资料、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等,建立地方特色数据库,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了解自身文化遗产和其他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也可在图书馆中查阅到中外古今的文献资料,从而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在传承人类文化、保存文化遗产上图书馆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通过淅川地方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可以对淅川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长期保存,并以互联网页面的形式提供给广大读者,一方面提高了公众对中国古老历史文化的认识,了解了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外读者、海外华人了解中华文明、研究中华文明的渠道,对宣传淅川和淅川文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弘扬、传播地方文化
任何社会,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原有社会所取 得成绩的基础之上,都是对原有文化扬弃的结果。图书馆保存了大量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这等于给了我们攀登的阶梯,给了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使我们能从现有文明不断走向更高的文明。
通过淅川地方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对淅川社会、文化、历史和经济等多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科学分析综合、指引,形成有秩序、有規律、源源不断的信息流,进行更加广泛的交流与传递,使读者能更好地利用它们,充分地弘扬和传播了当地的特色文化和历史,为世人了解淅川、认识淅川和研究淅川提供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信息资源。
(四)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
作为人类知识宝库和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具有搜集、整理、提供文献信息的基本职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图书馆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提供经济信息、服务市场经济的先锋,应以自己的特色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只要主动地把握时机,转变观念,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发和利用馆藏文献,生产经济信息产品,投入经济市场,图书馆应当而且完全有可能成为经济信息市场的一支生力军。
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的建设,不仅可以为当地城市的旅游文化丰富内容,也为增强本地区的民族文化、历史底蕴做出贡献,成为当地城市文化形象的标致性机构之一。
参考文献:
[1]韩健.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规划——以衡水市图书馆为例.出版源 《图书情报通讯》 2013(4):54-56.
[2]张玉琴.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构想—以济源市图 书馆为例.出版源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1,31(1):78-80.